多坝式空间细胞培养室设计参数的微重力实验验证
本文选题:空间细胞培养室 切入点:微重力 出处:《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4期
【摘要】:目的利用失重飞行提供的微重力环境验证多坝式空间细胞培养室的设计参数。方法设计了三坝式和五坝式两种结构的插片细胞培养室,在失重飞机抛物线飞行中,通过研究培养室内流场形态、液流更换效率及流速对室内细胞的影响,对其在微重力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三坝或五坝式结构均能在室内隔离形成有效液流通路,确保微重力环境下培养室内溶液的有效更替;插片式设计在方便取出细胞样品用于后续分析的同时,可将细胞培养片固定在培养室底部防止刮蹭细胞;微重力下50μL/min和150μL/min两种换液流速均不会损伤细胞。结论综合考虑空间细胞培养的高容积利用率及短操作时间等需求,插片式三坝细胞培养室结构及150μL/min的换液流速更符合应用要求。
[Abstract]:Objective to verify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multi-dam space cell culture chamber by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 provided by weightlessness flight. The effects of flow field morphology, fluid exchange efficiency and flow velocity on the indoor cells were studied and its applicability under microgravity was verifi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liquid flow path could be formed in the indoor isolation of the three-dam or five-dam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replacement of the solution in the culture room in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 the insert design can fix the cell culture piece at the bottom of the culture room to prevent the cell from scrape while the cell sample can be taken out for subsequent analysis. Under microgravity, both 50 渭 L/min and 150 渭 L/min fluid exchange velocity could not injure the cells. Conclusion considering the demand of high volume utilization rate and short operation time of space cell culture, the structure of intercalated Sanba cell culture chamber and the liquid exchange flow rate of 150 渭 L/min are more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705704)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项目(2008SY5414004)
【分类号】:R8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谭映军,袁修干,芮嘉白,于建茹;细胞培养装置及其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佃亮,韩梅胜;动物细胞培养用生物反应器及相关技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敏;牛3种体细胞体外培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建玲;;漫话微重力[J];惯性世界;1996年02期
2 刘竞争;郑磊;王前;;微重力对造血干/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8年02期
3 罗飞,许建中,王序全,何清义,谢肇,尹芝华;模拟微重力环境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高效增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4 高海涛;丁宁;李勤;;空间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10年05期
5 王伟;薛小平;杨慧;;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菌生物学效应[J];生命的化学;2011年01期
6 郑森;王超;李春;邓玉林;蒋远大;李艳菊;;空间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与策略[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5期
7 冯岱雅,孙喜庆,卢虹冰;失重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影响的仿真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8 牛忠英;;模拟微重力环境对hPDL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龙星星;钟田雨;平宝红;郑磊;高雅;周淑芸;;模拟微重力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年01期
10 孙怡宁;商澎;梅其炳;;微重力引起骨丢失的细胞机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安来;崔彦;张军;吉敏;李成林;王平;周金莲;刘子沛;杨鹤鸣;;微重力环境对大鼠血浆蛋白质谱影响的研究[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立藩;;微重力环境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其重力性对抗措施[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3 党磊;孙艳;何静雯;胡青华;庄逢源;易宗春;;模拟微重力环境对EP0诱导K562细胞红系分化的抑制作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杜超;方向群;;微重力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影响及与肺部感染关系[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超;蒲放;孙联文;樊瑜波;;尾吊大鼠股骨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谢满江;付兆君;张立藩;马进;程宏伟;;模拟失重大鼠脑与后身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L型钙通道功能的差异性改变[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谢满江;付兆君;张立藩;马进;程宏伟;;模拟失重大鼠脑与后身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L型钙通道功能的差异性改变[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谢满江;付兆君;张立藩;马进;程宏伟;;模拟失重大鼠脑与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a~(2+)通道的差异性改变[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戴克胜;;空间血小板黏附功能改变及其所致相关疾病状态的分子机制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9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9年
10 刘明;程震龙;孙野青;;模拟微重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效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可喜;日本计划太空研究再生医疗[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谷溪;太空环境下的医学疫苗将首次应用于人类临床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炜炜;模拟失重条件下microRNA-494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石菲;回转模拟失重对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越;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及间断性人工重力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王磊;三维回转模拟失重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顾正章;模拟微重力环境对人脑灰质密度及脑灌注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谭雄进;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负重骨骨代谢及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齐晶;模拟微重力效应对人骨肉瘤细胞中心体及BUB1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脉桃;模拟微重力诱导成骨细胞微丝变化对成骨细胞标志产物(骨钙蛋白、碱性磷酸酶)及NO/NOS系统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7 龙星星;模拟微重力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于霞;模拟微重力对单核细胞T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马雯雯;模拟微重力下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研究模型建立[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陈曦;模拟微重力效应的单轴回转器转速设定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0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67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