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炸弹致伤特点的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炸弹 切入点:爆炸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摘要】:目的 通过引爆某型炸弹战斗部致伤动物 ,观察分析其对动物致伤的伤情特点 ,从而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某型炸弹战斗部放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 ,通过直流电引爆致伤动物 ,动物为西北地区健康山羊 3 2只 ,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 10~ 80m不同距离处 ,所有动物均右侧面向爆心 ,伤后严密观察动物伤情 ,存活至 2 4h的以股动脉放血方式处死解剖观察。结果 在 3 2只实验动物中 ,2 1只 (65 6% )于伤后即刻死亡 ,3只于伤后 12~ 16h死亡 ,存活至 2 4h的有 8只 (2 5 0 % ) ,10m和 15m战壕内动物的存活率分别为 1/ 3和 2 / 2。破片伤和冲击伤为主要损伤方式 ,40m内破片和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高达 86 9%。结论 炸弹对动物致伤主要由爆炸时破片和冲击波所致 ;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 ;近距离的动物合并轻度烧伤。损伤后伤情复杂 ,现场死亡率高 ,救治困难。战壕对破片、冲击波和烧伤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护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explosive wounds by detonating the wounded animals in the warhead of a certain type bomb and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juries caused by them.Methods A certain type of bomb warhead was placed at a certain height from the ground and injured by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detonation. The animals were 32 healthy goats in Northwest China.All the animals face to the blast heart on the right side, observe the injury condition closely after the injury, and execute the anatomical observation in the way of bloodletting of femoral artery for 24 hours.Results among the 32 experimental animals, 21 (65.6%) died immediately after injury and 3 died at 12 ~ 16 hours after injury.The survival rates of 8 animals in 10 m and 15 m trenches were 1 / 3 and 2 / 2 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 fragment injury and blast injury was 86.9%.Conclusion the injuries caused by bombs on animals are mainly caused by blast fragments and shock waves, high speed fragments have the effect of exacerbating blast injuries, and close distance animals with mild burns.The injury is complicated, the field mortality is high, and the treatment is difficult.Trenche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protection against fragments, shock waves and burns.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 ( 0 1L0 6 0 )~~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志焕,黄建钊,王正国,冷华光,李晓炎,尹友国,张均奎;冲击伤复合高速破片致伤的损伤特点和冲击伤防护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8年02期
2 安波,李兵仓,赖西南,陈志强,张良潮,孙忠良,姚民;某型榴弹静爆对生物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3 李兵仓,杨志焕;爆炸性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及其致伤机制[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强华;王永娟;;轻武器杀伤效能评估理论与计算[J];兵工自动化;2011年07期
2 肖峰;现场可控非致命的次声武器研究[J];兵工学报;2002年03期
3 安波,蒋建伟,蒋浩征;高速钢球对水介质侵彻时瞬时空腔形成的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1998年03期
4 杨华,谭颖徽,牙祖蒙,李忠禹;颌面部爆炸伤致耳蜗损伤的电镜观察[J];重庆医学;2004年01期
5 史文进,李慧增,孙远,杨军,刘荫秋;口腔颌面部爆炸伤与枪弹伤的对比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5年03期
6 张良潮,李兵仓,陈志强,张进军,樊亚文,刘江,孙忠良,徐国鑫,闫伟东,孙伟;高能钢珠弹对绵羊致伤的损伤特点[J];创伤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7 张进军,孙鲲;四肢爆炸伤临床救治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8 刘鲁岳;颅脑火器伤的实验研究现状[J];创伤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9 安波,李兵仓,赖西南,陈志强,张良潮,孙忠良,姚民;某型榴弹静爆对生物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10 陈菁,李兵仓,王建民,张良朝,吴国萍,陈志强,陈向阳;超高速武器对犬的致伤效应及其量效关系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晓波;邓旦;廖明松;常明;陶杰;陈重;徐丹;;犬颅脑枪弹伤脑实质致伤区超声与CT显像比较实验研究[A];2011'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邓旦;陶杰;廖明松;吴晓波;陈重;常明;;颅脑枪弹伤超声显像表现[A];2011'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谢山;余海;唐建;;颌面颈部枪弹伤特点及救治[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震;人上、下颌骨火器伤动态模拟及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2 郭建军;胸部火器伤后多器官损伤变化及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王昭领;颌面部高速破片+冲击波复合伤致伤机制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4 黄柒金;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HSP70、p38 MAPK变化及其作用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张明;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孙鸿涛;伤口急救保护剂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7 陈建梅;T淋巴细胞在火器性坐骨神经断裂伤修复中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楚燕飞;AQP4在颅脑爆炸伤后脑水肿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9 吴洋;颌面部5.80mm枪弹伤早期救治及炎症细胞因子与创伤愈合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10 朱晓天;颌面部枪弹伤软组织中一氧化氮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清河;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性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陈重;颅脑火器伤超声显像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许明伟;舱室爆炸致大鼠闭合性脑损伤脑血流量改变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4 陈强华;特种装备效能仿真与评估软件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史晓宁;高速飞行体与仿生材料相互作用的数值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程可;轻武器杀伤元对明胶靶标侵彻的数值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磊;侵彻介质过程中瞬态温度测试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8 王华旭;基于非致命的变初速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9 安书杰;犬胸部枪弹贯通性损伤的实验研究——重点观察肺损伤[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10 朱红胜;高温高湿环境对猫颅脑火器伤时生命体征及病理损害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志焕,黄建钊,王正国,冷华光,李晓炎,尹友国,张均奎;冲击伤复合高速破片致伤的损伤特点和冲击伤防护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8年02期
2 李兵仓,杨志焕;爆炸性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及其致伤机制[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年05期
3 赖西南,刘荫秋,贺声华;面向21世纪的我军野战外科[J];人民军医;199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焕,周继红,朱佩芳,李晓炎,刘大维;爆炸性武器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发生情况初探[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2 王川,,甘海耀,王德乾;用土制炸弹杀人1例[J];法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3 ;钆——治恶性肿瘤的“定向炸弹”[J];中国药品标准;2002年03期
4 林玲;日本有望成为“重磅炸弹”的产品[J];上海医药;1994年12期
5 刘颖;“飞机上有炸弹”别具特征的惊恐障碍[J];心理世界;2000年01期
6 杨秋;智能化的癌症“炸弹”失效了吗[J];国外科技动态;1999年04期
7 张喜娟;心脏里的“定时炸弹”——粘液瘤[J];中国健康月刊;1990年05期
8 古月轩;“重磅炸弹”模式的未来[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年10期
9 B.Foβrmann ,黄渝民;冲击波无接触破碎肾结石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5年04期
10 张荣伟,司永兵,韩丽华;高速弹颅脑伤冲击波远达效应的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庆辉;孔德森;张伟伟;;恐怖爆炸袭击下地铁结构的抗爆防护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如云;张长宽;张东生;张君伦;;附体急流冲击波及其计算方法设计[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张颖;周刚;赵生伟;王占江;;小当量水下爆炸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爆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闫鸿浩;王立鹤;李晓杰;;无限域空气起爆冲击波的数值模拟及误差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铮;李晓杰;陶钢;杜长星;;基于流固耦合算法的多孔铜爆炸压实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江少恩;杨家敏;丁耀南;李文洪;刘永刚;蒋小华;胡昕;;1.06μm激光辐照铝靶产生冲击波和热波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7 胡功笠;师杭军;刘道永;顾红军;;基于有效防御爆轰冲击波的单机掩蔽库库门设计[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8 郝莉;;挡墙对空中爆炸场的防护效应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熊志坤;崔京浩;;爆炸及其对结构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10 金骥良;;拆除爆破中的压缩空气冲击波[A];第八届全路工程爆破学术会议铁道工程爆破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李安定;“价格炸弹”冲击波[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方 项;联通股市“扔炸弹”[N];中国质量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开峰 通讯员 刘永久;“炸弹邻居”何时搬走[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4 武利;“定时炸弹”威胁成都电网[N];西南电力报;2004年
5 记者 蒋国鹏 刘洪;停火,真是一颗定时炸弹吗[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重庆 远航;实战硬盘炸弹[N];电脑报;2003年
7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 孙承业;中毒随时会引爆的炸弹[N];中国妇女报;2000年
8 北京市中盛律师事务所 刘会利 律师;“软条款”信用证中的遥控炸弹[N];国际商报;2002年
9 李安定;大众扔下降价“炸弹”汽车市场开启血腥竞争[N];华夏时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胡静;“红色炸弹”遍地开花[N];消费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军;冲击波促进出生后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杨世源;准球面汇聚冲击波高压回收装置及材料的冲击合成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3 陈哲敏;光纤光栅动态应力和折射率传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廖其龙;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粉末的冲击波合成及活化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那仁满都拉;流体与固体介质中有限振幅波、孤立波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理论与求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昭领;颌面部高速破片+冲击波复合伤致伤机制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7 马景龙;利用长脉冲KrF激光产生用于状态方程测量的冲击波[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张林;延性材料冲击响应:动态损伤与断裂、结构相变的新模型[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9 邓志龙;高原冲击伤伤情特点和治疗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10 李一磊;兆巴冲击压力下铁和铝粘滞性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雄;高原破片伤的创伤弹道学特点及初期外科处理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王文廉;同时测速测压的存储式冲击波测试系统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4年
3 杨暄;双能量X光图像分割与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钱彦;不同介质中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波前参量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刘礼军;火箭导弹发射噪声实验与抑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延平;滑坡涌浪预测理论研究及计算模型开发[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宋慧波;冲击波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校正[D];华北工学院;2002年
8 石教豪;水流冲击波和水面线在高坝泄水建筑物边界层体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9 王娜;冲击波加载过程中火工品的受力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登平;冲击波压缩下岩石介质中的破坏波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2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70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