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下房室平面运动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发布时间:2018-04-16 22:00

  本文选题:房室平面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 参考:《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分析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下的房室平面运动,评价模拟失重对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16名,-6°头低位连续卧床模拟失重,分别于卧床前和模拟失重第10日及20日行心脏彩超检查,应用QTVI获取心尖四腔、左室两腔和左室长轴观上房室平面6个位点的运动速度曲线,测量收缩期波(Vs),舒张早期波(Ve)和舒张晚期波(Va)的峰值速度,计算Ve/Va,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收缩期运动速度(Vs):模拟失重与卧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舒张期早期运动速度(Ve):模拟失重第10日有3个位点较卧前减低;第20日有5个位点较卧前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拟失重第20日与10日比较,后间隔运动速度减低(P0.05).③舒张期晚期运动速度(Va):模拟失重第20日,侧位点较卧前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Ve/Va:模拟失重第20日,前间隔及后间隔位点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模拟失重主要影响左心室舒张功能,且随模拟失重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则无明显影响.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on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by 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QTVI).Methods: 16 healthy young male volunteers were subjected to continuous bed-rest weightlessness at 6 掳head-low position. Cardiac ultrasound was performed before bed rest and on the 10th and 20th day after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The apical four-chamber was obtained by QTVI.The peak velocities of left ventricular two-chamber and left ventricular long axis were measured at 6 sites of atrioventricular plane. The peak velocities of systolic wave V _ (S), early diastolic wave (V) and late diastolic wave (V)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1.0.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and that before lying. 2 the velocity of early diastolic exercise was decreased in 3 sites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on the 10th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and 5 sites before lying on the 20th day after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between the 20th and 10th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the velocity of posterior interval motion was decreased and the velocity of late diastolic movement was decreased (P 0.05.3). On the 20th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the lateral site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lying,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4VeVaP / P: the 20th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the second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the second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the second day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eptal sites (P 0.05).Conclusion: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mainly affects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and increases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but has no effect on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306医院特诊科;
【分类号】:R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峻!430016武汉市,李治安!430022,王新房!430022,吕清!430022,刘俐!430022;多普勒组织成像探测二尖瓣环e/a比率评价左室舒张功能价值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年11期

2 章仁品,陈训,罗福成,徐泉;超声心动图测量房室平面位移评价左室舒张功能[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彦平,,蔡振范;B超结合血清CA-125测定诊断卵巢恶性肿瘤[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5年04期

2 栗建辉,袁宇;肠道结石伴肠梗阻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1年08期

3 董林森,刘恩靖,夏克良,王洪同,宫泽光,刘克震,李俊来,杜燕,潘洪涛;腔内超声诊断输尿管下段梗阻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5期

4 杨建军,李健,吕庚;中晚期前置胎盘的超声显像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9期

5 吕丽华,张亦心,潘勤雪;复方米非司酮使用前后胎囊变化的超声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09期

6 吴玮;B超诊断隐睾症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年12期

7 黄奇虎,陈国萍;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年11期

8 王海洋,王水龙;双胆囊畸形并发胆囊炎超声显示1例[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年12期

9 汤治民,高继康;肝硬化失代偿期超声征象与评价[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年04期

10 门永忠,陈新燕,李金生;彩色多普勒对弥漫性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血流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思忠;雒国胜;申彪;郭志坤;王庆志;;不同胎龄胎心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A];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菁;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2 邢淑芬;超声心动图在评价高血压病右心室功能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3 孙兆家;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卞宁;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测定的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4年

5 臧金鑫;闭合复位铝板固定动态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董常峰;组织多普勒与二尖瓣血流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变化的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4年

7 胡喜田;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多普勒组织成像估计左室舒张末压—超声心导管对照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4年

8 陈琳;低强度超声对兔激素性高眼压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9 陈克霏;肝移植术前超声对供肝脂肪含量检测的效果评估[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吴伟春;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的超声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军,姚志勇,石晶,周晓东,贺建国,朱霆;多普勒组织成像探讨犬左室舒张功能与缺血程度的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2 邓劲松,王洁;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左心室心肌运动异常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年06期

3 金玉,许迪,陆凤翔,周蕾,雍永宏,陈莉;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年07期

4 蒋昌林,姜世忠,姚永杰,孙喜庆,李建军,吴兴裕;21天头低位卧床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及套带的作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5 王金锐,杨颖,杨敬英,王淑敏,王建华,李汇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梗病人左室心肌局域舒张功能的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年01期

6 王建华,郑淋,尹洪宁,韩若凌,王岳恒,毛天杰;年龄对正常成年人左室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英;医学超声设备的新进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劲松;王洁;;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文华;夏稻子;刘颖;张宇虹;林萍;高林;礼广森;由悦;;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正常成人心功能的评价[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王金锐;那日苏;秦林金;刘志耀;刘国辉;王淑敏;杨敬英;;室壁应力与应变的关系评价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功能[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秀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涓;杨新春;宋佳;崔亮;杨舒玲;;利用QTVI技术评价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内不同步[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6 邓又斌;白娇;杨好意;毕小军;黎春雷;;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实验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静华;邓又斌;杨好意;常青;向慧娟;毕小军;李天亮;黎春雷;王宏伟;;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左心收缩功能[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张清阳;邓又斌;刘静华;刘洪智;杨好意;常青;李天亮;黎春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模型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毕小军;邓又斌;常青;刘红云;白娇;杨好意;刘娅妮;黎春雷;;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王静;王新房;谢明星;陈欧迪;黄润青;杨颖;费洪文;;冠脉成像技术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左旋精氨酸预处理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局部微循环和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海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研究左室运动的协调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白江涛;心肌肥厚细胞外基质重塑的机制研究及心功能的评估[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3 毛姗姗;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新生儿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卢晓芳;高频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低负荷状态下左室构形和收缩功能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奉;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脏双腔起搏心功能评价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2 吴金星;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定量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对冠心病室壁运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邱阳;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风心病人换瓣手术前后心功能[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张瑞芳;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肌非同步运动的组织多普勒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陈丽波;应用QTVI评价不同左室构型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彦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左室心肌运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曹丽叶;TVI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心室内非同步QRS波群宽度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8 安雪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功能性三尖瓣返流影响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许进;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左室纵轴功能与心肌病理关系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雷留彬;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纵轴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0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760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