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比目鱼肌间断强直收缩疲劳后恢复速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模拟失重 + 强直收缩 ; 参考:《生理学报》2007年03期
【摘要】:为研究模拟失重大鼠萎缩比目鱼肌强直收缩疲劳后恢复速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及离体骨骼肌条灌流技术,观测其在不同收缩模式下疲劳后的恢复过程。正常大鼠离体比目鱼肌条实验显示,10s短时程(S10P)与300s长时程(L10P)强直收缩轻度疲劳[强直收缩最大张力(P0)下降10%]后,在20min恢复期末,均可恢复至疲劳前P0,且恢复程度不受疲劳持续时间的影响:轻度疲劳后,在灌流液中加入10μmol/L钌红抑制肌浆网Ca2+释放功能,恢复速率减慢,恢复程度最大仅至94%P0,然后呈下降趋势,提示轻度疲劳可能仅抑制肌原纤维功能。60s短时程(S50P)与300s长时程(L50P)强直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overy rate of atrophy soleus muscle in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rats, the tail suspension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rat model and isolated skeletal muscle strip perfusion technique were used. The recovery process after fatigue was observed in different contraction modes. The isolated soleus muscle strips of normal rats showed that after 10 s short duration S10P) and 300s long duration L10P), mild fatigue of tetanic contraction [maximum tension of tetanic contraction (P0) decreased by 10%], the 20min recovered at the end of 20min. After mild fatigue, 10 渭 mol/L ruthenium red was added to the perfusion fluid to inhibit the release of Ca2 from sarcoplasmic reticulum,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slowed down, the maximum recovery degree was only up to 94 P0, and then decreas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ild fatigue may only inhibit myofibrillar function. 60s short duration S50P) and 300s long duration L50P) ankylosis.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
【基金】: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5000252)
【分类号】:R85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放,余志斌,冯汉忠,程九华;悬吊大鼠后肢骨骼肌等长收缩功能变化的动态特征[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2 吴大蔚,沈羡云,董颀,王圣平,程张红,张淑静;尾部悬吊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4期
3 王琦;高云芳;樊小力;;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形态及mATP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7年01期
4 曹新生,张乐宁,吴兴裕,张立藩,吴燕红,郝卫亚;间断性头高位45°对抗措施对模拟失重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马进,陈杰,丁兆平,张立藩;模拟失重九十天对大鼠长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6 余志斌,张立藩;模拟失重大鼠裸露心肌纤维的张力-pCa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7 谭雄进,孙永建,王前,郑磊;模拟失重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7期
8 周继斌,樊小力,吴苏娣,许临平;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重和形态结构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1999年02期
9 余志斌,张立藩;失重/模拟失重对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4期
10 刘春,张立藩,张乐宁,倪鹤鹦,张远强,孙岚;间断性头高位倾斜对模拟失重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东;骨质疏松的过程模拟及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罗冬梅;运动对大鼠长骨发育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付兆君;短、中期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钾与钙离子通道功能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马进;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8 毛秦雯;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结构及其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9 鲍岚;神经肽Y的Y_1受体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定位及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中的分布[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10 宿长军;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正常或模拟失重状态下对血压变化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英;模拟失重对大鼠小肠运动和吸收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2 孙标;间断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对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陈秉耀;成年大鼠脊髓不全横断后的自发运动功能恢复及脊髓全横断模型的建立[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袁林天;模拟失重大鼠牙体牙髓牙周组织的变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王俊锋;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肺脏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6 付崇建;模拟失重条件下对骨髓体外成骨能力及承重骨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7 高放;萎缩骨骼肌强直收缩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机理[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王蕾;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模拟失重大鼠脂质代谢和骨代谢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冯汉忠;去负荷比目鱼肌膜离子通道的变化及其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0 罗伟;头低位预置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士良,于志深,刘成林,李瑞先;模拟失重对大鼠骨质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4年Z1期
2 王金华;苏联航天及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变化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88年02期
3 王金华;模拟失重对人体作用的新方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89年01期
4 史之祯,沈士良,崔伟,李瑞先,李丹丹,刘成林;刺五加对模拟失重大鼠骨丧失的改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0年01期
5 于喜海;航天中肌肉萎缩及其代谢和收缩功能改变的关键因素[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0年02期
6 沈羡云;孟京瑞;向求鲁;;不开窗兔耳微循环观察方法[J];海军医学杂志;1991年03期
7 沈羡云,向求鲁,孟京瑞;几种中药对模拟失重兔微循环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年05期
8 马进,陈杰,丁兆平,张立藩;模拟失重九十天对大鼠长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9 张立藩;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与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3期
10 温秀兰,钱锦康,王宝珍,杨光华,,汪涛;重力变化对小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燕萍;李庆峰;刘仲昌;徐菊丽;郑海春;张敏;李真;赵东;;模拟失重3周对机体膳食摄入营养状况和头发Zn、Ca、Fe、Cu含量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童伯伦;王林杰;古华光;张新颖;;头低位模拟失重对人体姿态平衡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地面模拟失重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于志深;沈士良;刘成林;李瑞先;江亚南;刘鼎新;;用~(45)Ca放射自显影术测定模拟失重大鼠恢复期骨盐代谢的初步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5 沈士良;;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骨形成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6 刘成林;李瑞先;;悬吊模拟失重对大白鼠骨成分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熊江辉;李莹辉;杨唐斌;聂捷琳;张德良;赵保路;;一氧化氮对模拟失重下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8 余志斌;张立藩;金建平;;肌钙蛋白的降解调节模拟失重大鼠心肌适应过程[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姚永杰;孙喜庆;吴兴裕;郝卫亚;曹新生;姜世忠;;模拟失重致心脑血管功能失调及下体负压对抗作用的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孙洪元;高登攀;;模拟失重卧床实验心理卫生问题测评[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驻巴黎记者 宋斌;法国完成首例“太空外科手术”[N];光明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徐建东 王静;“新科学宫”:三项东北第一迷少年[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本报驻法国记者 毛文波;悬浮在空中的手术台[N];科技日报;2006年
4 记者 于莘明;“神七”10月择机实施[N];科技日报;2008年
5 孙彦新;神七10月择机飞天,1名航天员将太空行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赵波;揭秘太空超人训练营[N];中国国防报;2008年
7 徐军 肖志军 范勤;笑看银河卷星浪 梦圆“飞天”书传奇[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张勇;模拟失重环境下BMP-2对成骨细胞诱导作用变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4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付兆君;短、中期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钾与钙离子通道功能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王冰;模拟失重环境对大鼠骨肉瘤成骨样细胞MAPK信号转导功能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8 张林;模拟失重加辐射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和太空燮理汤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谢满江;平滑肌离子通道机制在模拟失重致血管适应性变化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郝从均;模拟失重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标;间断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对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袁林天;模拟失重大鼠牙体牙髓牙周组织的变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王俊锋;尾悬吊模拟失重对大鼠肺脏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4 付崇建;模拟失重条件下对骨髓体外成骨能力及承重骨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5 谭雄进;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负重骨骨代谢及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6 岳勇;模拟失重条件下家兔股静脉顺应性变化及其相关组织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高放;萎缩骨骼肌强直收缩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机理[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王蕾;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模拟失重大鼠脂质代谢和骨代谢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司建国;模拟失重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10 冯汉忠;去负荷比目鱼肌膜离子通道的变化及其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86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78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