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高原高寒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后T-AOC、SOD、MDA的特点变化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2 16:13

  本文选题:高海拔 + 高寒 ;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平战时肢体火器伤后血浆及伤道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 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2 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 ,每组8头,在不同环境下致伤;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采集中静脉血和伤道肌肉组织定量测定T AOC、SOD、MDA。结果 ①平原平时组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 AOC伤后均持续下降,在伤后1~2d降至最低点,此后逐渐上升;SOD、MDA均在伤后3 0min~2h即有升高,至6h时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组织中3d恢复到较低水平,血浆中5d恢复至正常水平。②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 AOC),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in plasma and injured tract tissues in plateau cold environment. Methods 24 pi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lateaus wartime injury group (GZ), normal injury group (GP) and normal normal injury group (PP) at Plateau (GP), Group 8 were injur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Before injury,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 AOC, SOD, and MDA. of the vein blood and muscle tissue of the injured tract after the injury at the same time after injury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ult (1) the T AOC in the normal group of the plain group and the T AOC in the injured tract decreased continuously after the injury, and dropped to the lowest point after the injury,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d; SOD and MDA were all in 3 0min to 2h after the injury. The peak reached at 6h,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3D in tissue returned to a lower level, and 5D in plasma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科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科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科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科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科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科
【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 ( 0 1L0 0 8)~~
【分类号】:R8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志强,赖西南,陈蕾,张良潮;兔肢体火器伤骨骼肌组织能量代谢与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殷作明,胡德耀,李素芝,杨志焕,叶峰,刘良明,石权贵,宋俊,林秀来;高原高寒战时环境肢体火器伤后应激反应的特点[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3 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周祥吉;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杨志焕;现代战伤救治工作的特点和基本要求[J];人民军医;1998年12期

5 雷明全,李恩平;高原火器伤感染特点及其防治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周谷兰,徐凯;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人脑电图改变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2 于勇,付小兵,周宝桐,晋桦,孙同柱,黄宇宏,周贵生,周晓光,李兴利,王丽云,赵玉杰,谭广华;低温环境下枪弹伤感染的实验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3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彭萍,余俐,陈镇洲,樊龙中;湿热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的改变血液流变学[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4 陈建常,史振满,严耘,彭江,许刚,季明华,刘霞;寒冷干燥环境下枪弹伤细菌学定量观察[J];伤残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5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彭苹,陈镇洲,郭再玉;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0期

6 雷明全,刘艳,雷静,刘代忠;高原地区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3年03期

7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战士红细胞比容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5期

8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彭苹;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殷作明;高原高寒战时环境肢体枪弹伤伤道特点及其对机体全身反应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辉;骨内输液在战创伤救治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2 王影;湿热环境下创伤大鼠的应激反应与复合营养素的保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周青;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杨瑞;高温复合创伤早期应用局部氧气疗法疗效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陈志雄;高原破片伤的创伤弹道学特点及初期外科处理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袁方;高温复合创伤早期应用负压伤口疗法疗效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廖晓艳;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8 周爱军;精氨酸对热应激损伤大鼠胸腺和巨噬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9 陈成香;清暑益气中药对热应激运动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冉擘力,司良毅,王国超,吴庆;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离子泵、离子及氧自由墓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王清华,王宪荣,,徐如祥;大鼠急性创伤性脑水肿脑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超微[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3 顾玉东,李继峰,袁伟,钟慈声,俞雯倩,李劲,凌治萍;离断肢体血管与肌肉保护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01期

4 赵东升,裴国献,罗炳德,徐达传,王前,魏宽海;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卫平,陈曼娥,刘荫秋,徐有奇;实验性肢体枪弹伤血管活性肠肽样免疫反应物的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2 罗向东,高建川,杨宗城,黎鳌;狗烧伤早期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3 邓旦,李树森,廖明松,罗克枢;肢体枪弹伤所致眼间接损伤的超声显像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年12期

4 邓旦,李树森,廖明松,梁燕,赵金英,陈玉琼;声学密度技术评价肢体枪弹伤心脏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2年03期

5 邓旦,李树森,廖明松,赵金英,李娅,梁燕,马琳英,陶杰,易飞云;肢体枪弹伤致心脏间接损伤后心功能改变的超声研究[J];心脏杂志;2002年06期

6 封亚平,章翔,柏秀松,费舟,武弋;肢体高能量火器伤后脑神经元C-jun基因表达[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7 姜小国,罗长坤;高技术常规武器伤医学防护特点[J];人民军医;2004年06期

8 封亚平,章翔,柏秀松,费舟;大黄提取物治疗犬肢体枪弹伤后脑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9 冷渌清,顾明,柯振武,郭乔楠,马宗黎,潘传敬;肢体枪弹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形态学基础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11期

10 ;《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第6卷主题索引[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1787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787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