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短臂离心机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人力离心机 + 短臂 ; 参考:《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人力短臂离心机并对其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方法人力短臂离心机由人工动力部分、可调阻力制动部分、工作转臂、支承装置及集流环装置等部分组成。它通过人工动力部分的驱动 ,使工作转臂绕支承装置作圆周运动 ,从而达到人工重力的目的。体力负荷大小可通过可调阻力制动部分来调节。G值大小由工作转臂转动速度决定。 9名健康男性青年利用人力短臂离心机进行训练 ,转速为 30~ 34r·min- 1 ,持续时间为 5min ,1次 /d ,连续训练 7d。测量心脏泵血功能的变化。结果人力短臂离心机训练 3d后 ,心率 (HR)显著降低 (P 0 .0 5 ) ,左室射血时间 (LVET)显著延长 (P 0 .0 1 ) ;训练7d后 ,HR进一步降低 (P 0 .0 1 ) ,LVET显著延长 (P 0 .0 5 ) ,每搏量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该人力短臂离心机集人工重力与体育锻炼于一身 ,安全可靠 ,造价较低 ,连续训练 7d后可明显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可望作为飞行人员抗荷生理训练设备和航天员对抗失重生理影响的措施之一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 human short arm centrifuge and its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human short arm centrifuge is composed of manual power part, adjustable resistance brake part, working arm, supporting device and collecting ring device. It makes the working arm circle around the supporting device through the drive of the artificial power part,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artificial gravity. The force load can be adjusted by the adjustable resistance braking part. The value of G is determined by the rotation speed of the working arm. Nine healthy young men were trained with human short arm centrifuge. The rotational speed was 30 ~ 34r min-1, the duration was one 5min / a / d, and the training lasted for 7 days. The changes of cardiac pump function were measured. Results after 3 days of human short arm centrifuge training, HRM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 05), LVETs prolonged significantly (P0. 01). After 7 days training, HR decreased further (P 0. 01) and LVET prolonged significantly (P 0. 05), and the stroke volume per strok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 05). Conclusion the human short arm centrifuge combines artificial gravity and physical exercise,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ts cost is relatively low. After 7 days of continuous training, the blood pump function of the heart can be obviously improved. It is expected to be used as one of the measures of anti-load physiological training equipment for flight personnel and astronauts for counteracting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weightlessness.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
【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分类号】:R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郝卫亚,乔宗林,姜世忠;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2期
2 孙喜庆,姚永杰,吴兴裕,郝卫亚,姜世忠,乔宗林;21d头低位卧床期间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昌林,姜世忠,李建军,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21d头低位卧床过程中套带对抗心血管脱适应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5期
2 汪德生,任维,向求鲁,孙磊;微重力条件下人体体液调节模型的分析与改进思考[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3期
3 孙喜庆,姚永杰,吴兴裕,郝卫亚,姜世忠,乔宗林;21d头低位卧床期间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4 孙喜庆,姚永杰,吴兴裕,郝卫亚,姜世忠,乔宗林;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2期
5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冯岱雅,蒋昌林,梁文彬;21d头低位卧床期间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2期
6 姚永杰,孙喜庆,吴兴裕,吴燕红;直立倾斜试验与晕厥评价[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2期
7 谈诚,蒋昌林,汪娜,梁文彬,姜世忠;21d头低位卧床对人体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3期
8 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吴兴裕;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4期
9 杨长斌,孙喜庆,王永春,姚永杰,吴宝民;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的研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10 曹新生,吴兴裕,蒋昌林,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21d头低位卧床中几种体液调节激素的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同欣;立位耐力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郝卫亚;不同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3 虞学军;航天高温应急的人体生理反应[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4 杨长斌;推拉效应模拟方法及防护训练方案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文强;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杨长斌;下体负压锻炼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3 耿捷;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冯岱雅;失重条件下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李志学,章志红;可变角度简易倾斜床的研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张静雪,王承珉,谢俊水,张宝兰,闫晓霞,单毅;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和卧床后立位耐力的观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1期
3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郝卫亚,乔宗林,姜世忠;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大观;航空涡轮发动机结构研制的基本途径[J];航空科学技术;1995年02期
2 李国欣,张利群,张忠卫,张平;我国第一颗微小卫星电源分系统研制及飞行实践[J];电源技术;2005年09期
3 杨国才,伍s,
本文编号:1801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80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