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低强度中频电刺激健康男性腰交感神经节后下肢远端皮肤血流的改变

发布时间:2018-05-09 11:13

  本文选题:低强度 + 中频电 ; 参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02期


【摘要】:背景:飞行人员由于长时间保持固定坐姿,腿部活动范围受限,易引起腿部血液循环不畅,产生疲劳感。研究显示中频电流具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目的:探讨低强度中频电刺激腰交感神经节对健康男性下肢远端皮肤血液循环的影响,并与静态干扰电疗法作比较。方法:在39名健康男性腰部交感神经节(T10~L2)放置中频电电极,右内踝关节上方2cm处放置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探头,电流强度为感觉阈。分别给予调制中频电刺激、静态干扰电刺激及不通电刺激。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记录静息15min后及电刺激20min末的血流值。结果与结论:与基线值比较,经调制中频电刺激的受试者下肢远端皮肤血流灌注量有所增加,而未给予电刺激及静态干扰电刺激的受试者下肢远端皮肤血流灌注量有所减少,尤其是经静态干扰电刺激后,明显低于基线值(P0.05)。说明调制中频电刺激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对长时间保持固定坐姿产生的疲劳有缓解功能。
[Abstract]:Background: for a long time, the flight personnel maintain a fixed posture, limited range of leg activities, easy to lead to poor blood circulation in the legs, resulting in fatigu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f current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w intensity middle frequency stimulation on blood circulation of distal skin of lower extremity in healthy male and compare it with static interference electrotherapy. Methods: a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electrode was placed in the lumbar sympathetic ganglion of 39 healthy men and a laser Doppler blood flow monitor probe was placed at the 2cm above the right medial ankle. The current intensity was the sensory threshold. Modulation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tatic interference electric stimulation and non-electric stimulation were given respectively. Laser Doppler blood flow monitor was used to record the blood flow after resting 15min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20m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value, the blood perfusion of the distal lower extremity skin was increased in the subjects treated with modulation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ut decreased in the subjects withou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static interferenc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specially after static interference electric stimulation, it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baseline value (P 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dulating middle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the blood circulation of lower extremity and alleviate the fatigue caused by maintaining a fixed sitting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装备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9007),课题名称:“飞行人员工作能力状态实时监测模型研究”~~
【分类号】:R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熠钊;孙炳照;;不同强度的经皮电神经刺激对健康人群局部和远端皮肤血流及皮肤温度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年04期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4年03期

3 李建飞;李秀娟;代芸;;调制振幅中频电配合石蜡治疗腰肌劳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4 李春梅;岳利群;;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9期

5 王孟醒,孟庆福,张玉凤;动态干扰电与音频电对比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12期

6 韩英;洪军;王欣;艾红;;人体静态操作姿势与血流特性关系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芳菲;;常用的低频、中频电疗法[J];医疗保健器具;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香珍;;中频电疗仪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年12期

2 谢秋燕;李晓雯;;低频脉冲电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年09期

3 宋文娟;张红云;;舒康博水凝胶治疗老年患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2期

4 岳若蒙;张海南;华国红;;基于LabWindows/CVI的白细胞平衡仪网络通信软件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09年11期

5 蒋东生;车兴旺;范连彬;;蜡疗结合短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11年12期

6 周蓓;;运动疗法加超短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02期

7 林惠英;王婧;;紫外线配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46例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9年02期

8 陈钰杰;张瑾;;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腓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9年04期

9 陈利华;田雪;周弘;李静;兰恒平;王玲;王影;;石蜡疗法预防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年19期

10 崔豫;;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坤;黄虹;史雁;伍曙光;罗志强;彭丽莉;;穴位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2 吴玉玲;何炜;叶宏;;分米波、磁振热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然;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贵乐;夹脊电针配合辩证取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周围;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屈曲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刘德要;温肾化瘀推拿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秦彦武;断面九针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洪桂花;新癀片外敷预防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凤丽;低功率半导体激光治疗口腔溃疡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韩冰;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反张的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鑫;肘部重力按摩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赵先彬;柔筋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10 蔡春盛;肾着汤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映辉,高林春,刘光琼;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置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年04期

2 蔡海鸥,卢华j,陆廷仁;毫米波经穴位辐射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东;低强度作战中装甲兵的运用:可供美军吸取的教训[J];国外坦克;2002年06期

2 张润国;;中频电流表研制[J];电子测量技术;2000年01期

3 В.Г.麦利尼克;郭绍轩;;采用低强度土料筑坝[J];人民长江;1983年06期

4 窦立刚;边玉红;;掺聚羧酸类减水剂低强度泵送混凝土研究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08年01期

5 余学飞,赵艳,樊英杰,陈光杰;一种计划生育止痛仪的研制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0年03期

6 翁海洪;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5年01期

7 魏平俊;;基于智能控制的骨折愈合助长仪[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孟志良;孙建恒;梁静;;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9年06期

9 孟志良;孙建恒;杨静;;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收缩补偿研究[J];混凝土;2009年09期

10 杨焱,章鲁生;单片机系统在智能中频电疗仪研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野;吴奎;姜德龙;王国政;端木庆铎;富丽晨;田景;;低强度X射线影像诊断系统展望[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董荣兟;孙洪义;刘玉盛;;低强度运动预防失重性骨骼肌萎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钟梅芳;吴国忠;杨文君;周兆年;陈红;;低强度自愿运动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高秀云;朱秋蓉;莫天才;;中频电流碘化钾药物并超短波治疗慢性咽喉炎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5 熊继饶;吴云松;;第二腰交感神经节毁损阻滞治疗下肢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张鸣生;陈菌;蒙泽明;;电脑调制中频电流的镇痛作用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陈庆法;;间歇牵引并电脑超声调制中频电流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王广军;张宇沁;王瑞红;丁玉龙;田宇瑛;黄涛;张维波;;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9 陈庆法;;间歇牵引并电脑超声调制中频电流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汉兵;王焱林;杨承祥;李晓宏;闫哲;赵伟成;;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对痛性糖尿病大鼠背根神经节TTX-R钠通道蛋白和电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薇;高血压病人宜低强度运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2 记者 史晓菲;解决果冻噎喉靠产品升级[N];消费日报;2006年

3 Cyf 编译;低强度激光治疗人类内耳疾病的效力(3)[N];电子报;2007年

4 cyf 编译;低强度激光治疗人类内耳疾病的效力(2)[N];电子报;2007年

5 李涛;我国果冻业驶入发展快车道[N];经理日报;2008年

6 cyf 编译;低强度激光治疗人类内耳疾病的效力(1)[N];电子报;2007年

7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 训练学博士 张莉清;减肥,选点激烈运动[N];中国企业报;2005年

8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王小衡;温和运动让健康升级[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秦荣;第四军医大学专家研究手机低强度微波辐射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曹健;节后健身要科学[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娟;低强度微波辐射致兔眼晶状体早期损伤及发生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王凯军;低强度微波辐射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和晶状体的损伤及对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3 宓现强;Ⅰ.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离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Ⅱ.胞质内段亚基间相互作用是决定内向整流钾通道激活的结构因素[D];复旦大学;2005年

4 吴锡南;低强度1800MHz电磁波暴露对大鼠行为功能的影响及其遗传毒性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5 岳学状;部分天然植物成分对皮肤微循环、黑素合成以及VEGF分泌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6 李海芳;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邢东明;低强度压应力对于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8 张保中;低强度超声波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_1及Ⅰ、Ⅹ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9 罗二平;低强度脉冲磁场生物效应机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斌;次声对骨细胞成骨效应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业虎;下肢着装压迫对皮肤血流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亚南;紧身着装作用对皮肤血流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梁伟;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彭勇;低强度瞬态电磁场导致细胞膜穿孔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王佳;着装压力与人体生理舒适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许强;中国西北地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7 姜辉;中频非平衡磁控溅射制备DLC膜的工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周伏平;着装压迫下的生理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冯善伟;低强度半导体激光辐照血液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MAP2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2年

10 温静霞;低强度激光照射防治冠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865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865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