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气流吹袭时人上肢气动力特性
本文选题:弹射座椅 + 风洞试验 ; 参考:《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5期
【摘要】:目的研究抬腿和不抬腿两种姿态下有 /无防护时 ,人上肢的气动力特性。方法在FL 2 4风洞中进行 1 /5人椅模型跨超声速风洞试验 ,研究人上肢各部的气动力特性。马赫数M =0 .4~ 2 .0 ,俯仰角α =5°~ 30°,侧滑角 β=0°~ 90°,雷诺数Re =( 0 .93~ 3.1 )× 1 0 6。结果 1 )抬腿对上肢气动特性有明显影响 ,其影响大小与抬腿状态有关 ;2 )侧滑一般使上肢气动载荷明显增加 ,特别是 β =5 0°是试验中上肢载荷比较严重的状态 ;3)所研究的防护装置 ,特别是导流板 ,对上肢的保护作用明显 ;4)提出了人上肢气动力的计算公式。结论 1 )本研究的防护装置 ,特别是导流板 ,对上肢的保护作用明显。 2 )本研究可为研制人上肢高速气流吹袭防护装置和制定相关标准提供可靠依据 ;3)人上肢气动力的计算可使用本文公式。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upper limbs with or without protection in leg lifting and no leg lifting. Methods the transonic wind tunnel test of a 1 / 5 chair model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L 24 wind tunnel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limbs. The Mach number is 0. 4 ~ 2. 0, the pitch angle is 5 掳~ 30 掳, the side slip angle is 0 掳~ 90 掳, the Reynolds number is (0. 93 ~ 3. 1) 脳 10 6. Results 1) leg lift has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limb, and its influence is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leg lift. (2) Side-slip generally increases the aerodynamic load of upper limb. In particular, the protective device studied in this paper, especially the diversion plate, whose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upper limb is obvious. (4)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aerodynamic force of the human upper limb is put forward. Conclusion 1)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specially the guide plate, on upper limb is obvious. 2)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 speed air blast protection device for human upper limb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standards. This formula can be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aerodynamic forces of human upper limbs.
【作者单位】: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资助
【分类号】:R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云然,吴桂荣;人-椅系统的动压计算问题[J];航空学报;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云然;吴桂荣;;人头颈部耐受高速气流吹袭限值[A];第四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明磊,王兴伟,孙明昭,王荣娣,彭福敏;歼击机座椅人体适应性调查[J];航空军医;1999年03期
2 郭小朝,刘宝善,范军,杨毅,曹步平,蹇强,王荣娣,刘保钢,毛彦荣;弹射座椅肩带惯性拉紧装置自动拉力适宜值的研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3 Newman D G ,杨扬;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弹射经验:1951—1992[J];航空军医;1995年03期
4 柳松杨;标准动态仿真假人的研究[J];航空军医;2004年05期
5 吴明磊;马春生;刘威;岳卉;赵广;丛红;王荣娣;李连臣;黄世霖;;弹射时装显示器头盔对人体的生物力学效应[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6 柳松杨;弹射救生防护的进展[J];航空军医;2002年01期
7 孙明照,吴铭,苏迅,王兴伟,苏炳君,张行,刘宝善,李辉;飞行员人体参数与人椅组合重心的回归分析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年02期
8 汪芳子,宣渝峡,倪永臣,王志;弹射座椅座垫的人体工程学要求[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89年03期
9 宣渝峡,,汪芳子;密栅云纹法在人体外形测量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1期
10 张云然,吴桂荣;人椅系统的动压计算问题[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锐;;弹射救生技术的回顾与展望[A];湖北省航空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交流文集[C];2004年
2 郭小朝;刘宝善;范军;杨毅;曹步平;蹇强;王荣娣;刘保钢;毛彦荣;熊端琴;;弹射座椅肩带惯性拉紧装置强制拉紧人体耐受参数[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郭小朝;刘宝善;范军;杨毅;曹步平;蹇强;王荣娣;刘保钢;毛彦荣;;弹射座椅肩带惯性拉紧装置强制拉紧人体耐受参数研究[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周复根;周方;戴述银;;弹射救生系统发展思路[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七卷)[C];2005年
5 周胜;华尚钟;王辉;;弹射座椅支架干扰研究[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二卷)[C];2003年
6 王兴伟;刘宝善;孙明照;王荣娣;吴铭;苏炳君;李辉;张行;;弹射座椅人椅重心测量及其对弹射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周福强;张书明;阎楚良;;某机型弹射座椅振动舒适性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文金;王辉;李力;陈大斌;;救生装备试验研究的一些进展[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一卷(2001年)[C];2001年
9 孙志会;李胜;崔树斌;;弹射跳伞气流甩打伤产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A];中国航空学会全国第十届安全救生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6年
10 周方;周复根;胡宇德;戴述银;;探讨亚高原地区弹射救生问题[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七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书杰;弹射座椅:化有惊为无险[N];解放军报;2011年
2 彭学彦;从设计飞机到发展弹射座椅[N];中国航空报;2003年
3 记者 韩俊、通讯员 龚军丽;歼-10弹射座椅湖北造[N];湖北日报;2007年
4 张松山;歼7 自立之路[N];中国航空报;2009年
5 臧海涛;8米低速风洞及4米动态风洞在哈尔滨奠基开工[N];中国航空报;2009年
6 王国祥;话说空中弹射救生[N];中国国防报;2002年
7 陈卫东;他以热血绘彩虹[N];中国航空报;2004年
8 华振杰(作者系一航航宇副总经理);资源优化整合 航宇三年翻番[N];中国航空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宋亚林;生命之舟 情系蓝天[N];中国航空报;2008年
10 通讯员 赖皇城 本报记者 唐先武;铁马冰河入梦来[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佳林;航空弹射座椅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桑为民;基于自适应直角切割及混合网格的Euler/N-S方程数值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虹;基于飞机弹射座椅姿态求解算法的仿真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辉;弹射座椅低速风洞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韩冰;弹射座椅冲击动力学虚实混合仿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谭率;基于嵌套网格的人椅系统高速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宋杰;弹射救生系统稳定板装置偏航稳定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刘卫;风电机组传动链设计及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范长海;高速风洞连续变侧滑角机构研制[D];重庆大学;2010年
8 任素雅;二维非定常涡量空气动力学模型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谢坤;结冰翼型气动力特性数值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程超;舰载飞机着舰飞行动力学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19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919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