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生理习服训练对运动后血清钾、钠浓度及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本文选题:湿热环境 + 训练 ; 参考:《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摘要】:目的测定湿热环境训练组与空白对照组运动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探讨运动后上述指标变化与机体对湿热环境习服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大学59名年龄18~23岁的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训练组30人、对照组29人,清晨空腹抽取上肢静脉血,测定血中的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训练组进行为期6周的湿热环境体能训练,对照组未进行任何训练,随后对两组人员进行湿热环境下的踏步与负重跑运动测试,并于次晨取上肢静脉血测定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结果训练前两组人员的血中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运动测试后,对照组血钾浓度相比训练组较训练前的基础值升高(F=9.27,P=0.0035);训练组、对照组的血清钠浓度在运动测试后均较训练前基础值升高,而对照组升高则更明显(F=366.46,P0.0001);较训练前的基础值对照组白细胞总数相比训练组升高(F=10.20,P=0.0023);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运动后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比例升高(F=12.25,P=0.0009;F=9.45,P=0.0032),其他白细胞成分的变化不明显。结论湿热环境下体能习服训练有利于提高机体运动及调节能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blood potassium, sodium ion and white blood cell after exercise in the wet and hot environment training group and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se indexes and the acclimatization of the body to the damp and heat environment. Methods 59 male healthy volunteers aged 1823 years from a univers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aining group (n = 30) and control group (n = 29). The training group received 6 weeks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humid and hot environ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undergo any training. Then, the two groups were tested for walking and weight-bearing running under the damp and hot environment, and the upper limb venous blood was taken for potassium determinati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odium ion concentratio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potassium, sodium ion concentratio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After exercise test, the blood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ining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value before training. The serum sod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exercise test,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ining group, and the 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ining group,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ining group, an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white blood cells, the total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ining group. The absolute count and proportion of neutrophils increased after exercise. Conclusion the physical fitness acclimation training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ovement and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军事体育学教研室;
【基金】: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2008ZXJ09009-002)~~
【分类号】:R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灵博;熊玉玲;;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训练中疲劳的积累与恢复[J];中国疗养医学;2011年09期
2 宋法明;;飞行专业学生运动损伤调查及病因分析[J];校园心理;2011年04期
3 刘宇航;;在校大学生健美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伤后康复[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4 邱团;卢燕妮;;高校大学生运动训练疲劳应对分析——以广西第十二届民运会广西民族大学参赛学生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5 解长青;;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及预防[J];考试周刊;2011年56期
6 丁原全;车彬;张瑞民;;推拿干预体能训练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年07期
7 刘胡波;张鹏;李伟;;“三防”医学救援队组织指挥模拟训练系统设计[J];军事医学;2011年07期
8 唐学军;;大学生课余训练中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小珠;陆耀飞;;游泳大鼠心脏结构机能变化与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关系[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张云龙;魏冰;王文莹;逢金柱;焦颖;;蛋白棒对于战士在训练过程中代谢和运动能力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游嘉;陈卡;糜漫天;朱俊东;刘戟环;王卫平;周永;张婷;易龙;常徽;王斌;郎和东;冉莉;万婧;张乾勇;;湿热环境军事作业对机体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江志全;李天立;李长顺;梅志亮;;射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防治[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陈佩杰;段子才;蔡斌;王人卫;高勇;郭仕达;;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对过度运动疲劳形成的影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袁序;徐祥华;;酷似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的探讨(附一例报告)[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张焱;王宝良;;腐败血痕的识别与检验[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8 胡燕;高炳宏;高欢;王敬茹;尹峻;;八周高住高练低练(HiHiLo)和高住低练(HiLo)中血氧饱和度、晨脉的变化规律[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信安;华诚;吴国强;周志勇;朱谦;汤大侃;忻鼎亮;;赛艇运动员划桨力实船检测技术的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赵德峰;钱风雷;班允昕;;健脾益气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青;运动过量可引发闭经[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康洋 周璇 许传宝;新兵下连谨防训练伤[N];解放军报;2009年
3 吴燕玲;像战士那样冲锋 像军人那样奉献[N];战士报;2010年
4 阳荣辉;303医院 100余项科研成果提升卫勤保障能力[N];战士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恬;评估运动员免疫机能的指标与方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2 彭朋;EPO在高原训练中早期下降的机制及对高原训练效果的预测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凯;南方湿热环境下师以下部队伤员医疗后送对策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2 周美娟;湿热环境对辐射动物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胡世雄;湿热环境一期经肛吻合口双管引流术治疗犬结肠开放性海水浸泡伤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赵远鹏;湿热环境NaCN中毒伤情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郭挺;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机能监控[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廖晓艳;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热孜万·伊米提;有氧运动促进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8 柳华;川芎嗪、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男子皮艇运动员IMA、BNP、UⅡ的影响[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9 张星;兔应力性骨折与生物电阻抗变化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孟繁威;我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10公里跑生理生化指标特点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941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94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