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700m富氧室对士兵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本文选题:高原 + 富氧室 ; 参考:《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摘要】:研究富氧室改善高原缺氧及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海拔 370 0m ,向室内注氧 ,将氧浓度提高到 2 4 0 %~ 2 5 0 %。10名青年在富氧室休息和睡眠 12h,检测未富氧静息状态、未富氧力竭运动后、富氧及力竭运动后的血液流变学。未富氧力竭运动后红细胞压积 (HCT)和血液粘度 (ηb)、还原粘度 (ηr)、血细胞聚集系数 (VAI)较未富氧静息状态增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富氧及力竭运动后各项指标较未富氧静息状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较未富氧力竭运动后ηb、ηr、血浆粘度 (ηp)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高原富氧 12h可明显改善因缺氧及力竭运动所引起的血液粘度的变化
[Abstract]:To study the effect of oxygen-enriched chamber on hemorheology after hypoxia and exhaustive exercise at high altitude. At 3 700 m above sea level, oxygen was injected into the room and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to 240 ~ 250. 10 young people were resting and sleeping in the oxygen-enriched room for 12 hours. Hemorheology after oxygen enrichment and exhaustive exercise. The hematocrit (HCT) and blood viscosity (畏 _ b _ (1), reduced viscosity (畏 _ (r), blood cell aggregation coefficient (VAI) after non-oxygen-enriched exhaustive exercis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oxygen-enriched resting state.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 (P 0 01 or P 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dexes after oxygen-enriched exercise and exhaustive exercis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oxygen-enriched resting state (P 0 05). The 畏 b, 畏 r and plasma viscosity (畏 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after exhaustive exercis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 05). The changes of blood viscosity caused by hypoxia and exhaustive exercis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high altitude for 12 h.
【作者单位】: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
【基金】:全军“十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0 1L0 62 )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西洲,何富文,张素萍;部队在高原越野前后RBC──SOD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高原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2 陈华伟,康胜利,张宝,滕国奇,胡琳,佘海茹;高原地区应用膜富氧装置室内增氧对人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影响[J];中华航空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红见;王利平;;1500例体检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2 马世平,王宗仁,夏天,李军昌,马静;活血通脉片对急性心肌缺血血液流变性的实验及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方继红,陈文鹤;红细胞变形性与体育运动[J];安徽体育科技;1996年04期
4 何成明,方廖琼,岳兴建;中华鳖血液流变学常值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8年06期
5 葛淼,严艳,李乃英,王珠峰,章小华,路春爱;中国健康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关系[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8年04期
6 葛淼;中国健康中青年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关系[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温彦生;血液流变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现状[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孔祥华,邢月利;丹苏汤治疗高粘血症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张爱敏;血液综合疗法治疗“三高症”临床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王长海,章玉金,李锋,刘梦桢,陈学福,王文,马世平,冯文;菊藤降压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光林;;膜法富氧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邬洪波;李文;殷小杰;杨洪军;黄璐琦;周爱香;;清开灵、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影响的比较研究[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忠;“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MMP-2、CytC、VCAM-1、NGB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安红梅;脑力康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主要药效学和毒理学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曹京敏;中性粒细胞在皮瓣I/R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理[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王文祥;丹参、山楂调脂作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徐正莉;润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刘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金翼熙;针刺涌泉穴治疗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吴瑛;毫米波对红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9 贾慧群;容量治疗监测与效应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10 赵佳辉;“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NSE、EAA、BDNF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静丽;偏瘫一号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丽媛;基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大鼠痰浊蕴肺动物模型的建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马俊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踝肱比与高血压病的相关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志刚;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林敬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后脑组织神经肽Y mRNA的表达变化[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6 孙振宇;持续性高正加速重复作用对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7 孙康云;消瘀胶囊预防家兔高脂血症形成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D];苏州大学;2001年
8 金峰;双歧杆菌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9 李莉平;L—精氨酸治疗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罗青平;室内空气品质与生物体的血液力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西洲,何富文,康学文,马勇,周忠江;高海拔居住及返回平原后RBC-SOD和GSH-PX的改变[J];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07期
2 丁克祥,钟水先,姚树人;微量指血超氧化物歧化酶快速测定法的研究[J];老年学杂志;198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建华,张芳,张西洲,邢国祥,战祥总,王伟,马勇,哈振德;吸入液氧对海拔3700m高原人体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崔建华,张芳,王达文,张西洲,张建林,马勇;海拔5380m富氧室对士兵力竭运动后心肌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3 张芳,崔建华,张东,张西洲,王伟,马勇,哈振德,邢国祥;富氧对海拔3700m高原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年01期
4 崔建华 ,张芳 ,王达文 ,张西洲 ,马勇 ,王伟 ,哈振德;富氧室对海拔5280米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03年01期
5 张西洲,崔建华,王引虎,张芳,永安,哈振德,马勇,王伟;海拔3700m富氧室对士兵力竭运动后肌红蛋白及心肌酶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3年01期
6 王伟,张芳,朱永安,张西洲,崔建华,马勇;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7 王伟,哈振德,张芳,张西洲,崔建华,马勇;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2期
8 王伟,朱永安,哈振德,张芳,张西洲,崔建华,马勇,王达文;海拔3700m富氧室对人体通气无氧阈值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9 崔建华,张西洲,王引虎,王伟,朱永安,哈振德,张芳;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10 崔建华 ,王小珍;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健;张庆富;;烫伤早期家兔复合内毒素血症血液流变学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黄惜吟;郑国伟;黄执缨;陈少如;;心脑血管常见病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初探[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洪林;线丽波;张冬梅;;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患者前后血液流变学的结果观察[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叶菁;叶晓菱;徐丽萍;魏茂元;;血脂康对高血脂和异常血液流变学作用的临床观测[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廖龙福;;血液流变学与活血化瘀相关药物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6 张福昌;;论两类脑卒中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变化(附:200例分析)[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瑞玲;;1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各期血液流变学的比较[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陶连方;;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对老年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潘秀贤;黄霖庆;罗林玲;蔡焕荣;吕蓉;;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分析及临床意义[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10 李前铎;燕南;张桂兰;;老年人脑动脉血流与血液流变学的昼夜观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廖福龙;血液流变学血管中的大世界[N];健康报;2010年
2 廖福龙;血液流变学在中药药理学中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侯淑英;胆石症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姜洁;离太阳最近的绿色[N];人民日报;2007年
5 段孝纨;已酮可可碱对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傅德明;吉非罗齐与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比较[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藻酸双酯钠与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通讯员 郑清风 张芳;运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N];喀什日报(汉);2006年
9 赵雪 李颖;验血到底能不能验出未来的病?[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胡芸;逢凶化吉的三分钟[N];保健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喜秀;力竭运动致大鼠慢性肾损伤机制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贺洪;运动过程中的羰基应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申毓军;运动预适应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损伤保护效应中蛋白激酶C的作用及其机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傅涛;力竭运动应激对淋巴细胞功能及其钾离子通道(Kv1.3)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5 范开;临床型乳房炎微循环障碍治疗机制及活血化瘀新制剂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杨海平;低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7 王天辉;S100A4蛋白对运动氧化应激致心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8 龚中良;微型植入式血泵血液自润滑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潘孝贵;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运动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10 丘德兴;不同针灸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敏;间歇性低氧刺激对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铭;心力衰竭(心衰)中医辩证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一氧化氮、血液流变学关系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3 劳建新;羟乙基淀粉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毛娜娜;纳豆激酶抗血栓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翟春杰;理气化痰消ve法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张洪为;一氧化氮对库血血液流变学性状的影响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7 朴爱兰;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观察[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8 张可洵;加减抵当汤防治瘀血证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虎群盛;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吕占伟;中药康脉Ⅲ号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6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2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