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对海水浸泡的肢体关节爆炸伤炎症反应及创面感染的影响
本文选题:利多卡因 + 庆大霉素类 ; 参考:《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01期
【摘要】:目的:了解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对海水浸泡的肢体关节爆炸伤的炎症反应和创面感染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48只,制作肢体关节爆炸伤模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庆大霉素、明胶海绵包扎海水浸泡1h组(LGGS组,n=12);百多邦、明胶海绵包扎海水浸泡1h组(BGS组,n=12);12层普通纱布包扎海水浸泡1h组(GS组,n=12)及12层普通纱布包扎1h组(G组,n=12)。检测各组实验前后血白细胞(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6(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爆炸后创面及1h、3d、7d、1月作细菌培养。结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lidocaine and gentamicin o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wound infection of limb joint explosive injury soaked in seawater. Methods: 48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used to make a model of explosive injury of limb join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lidocaine, gentamicin, gelatin sponge and seawater immersion 1H group (Group LGGS, n=12), and hundreds of States, gelatin sponge Bao Zhahai Water soaked in group 1H (group BGS, n=12); 12 layers of ordinary gauze were coated with seawater immersion 1H group (GS group, n=12) and 12 layers of ordinary gauze, 1H group (G group, n=12). The blood leukocyte (WBC), C reactive protein (CRP),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malondialdehyd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After the explosion, the wounds and 1H, 3D, 7d were cultured in January.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 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蕾,赖西南,陈志强,张良潮;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兔肢体骨骼肌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6期
2 沈戈;应激反应应激激素和内脏缺血在SIRS和MODS中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正国!400042重庆;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06期
2 沈宏亮,王强;海水浸泡创伤病理生理变化和救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3 刘捷安,陈国权,温冬娣,梁劲松,周子权;现场适当镇痛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蒋与刚;高先存;庞伟;;组织修复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04年04期
5 周继红,刘欢;危重病高钠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预后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5年03期
6 白祥军 ,李占飞,高伟,郑国寿,冯剑锷;多发伤危重症救治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探讨[J];华中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7 高越,王弋,何建如,缪群;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J];宁夏医学杂志;2002年07期
8 靳杭红;潘兴华;;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反应及救治策略[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年04期
9 薛永方,宓晓鸣;老年心力衰竭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4期
10 白祥军,邸方,宋先舟,胡山而;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变化的临床探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清泉;王光磊;江其敏;蔡阳平;;急性脑出血并发SIRS/MODS的临床研究[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军平;大鼠严重烫伤早期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2 罗毅文;复方西红花膏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分子机理及临床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3 沈宏亮;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研制及其对海水浸泡创伤的早期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王冰;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肺脏的保护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殷作明;高原高寒战时环境肢体枪弹伤伤道特点及其对机体全身反应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战;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对多器官衰竭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黄新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苏瑾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变化的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4 翟惠敏;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激反应与胃肠激素变化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王光磊;对急性脑出血并发SIRS/MODS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赵志力;不同发育阶段与烧伤创面不同修复结局人皮肤表皮干细胞定位与增殖分化特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7 郎中兵;血液灌流对严重创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8 王影;湿热环境下创伤大鼠的应激反应与复合营养素的保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李斌;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10 高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SIRS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相关性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熊成龙,吴在德,陈孝平,杨榕光;常温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年01期
2 徐泽宽,张保康;家兔休克再灌注胃粘膜氧自由基的直接测定与其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年01期
3 宗育杉,吴胜群,李志军;大鼠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年05期
4 程亚明,金丽娟,,谢忠琳,王静珍,金春华;山羊烧伤后持续高代谢状态在多器官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年06期
5 徐世豪,盛志勇;脓毒症、介质与多系统器官衰竭──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启示[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年06期
6 简华刚,冯素珍,林水金,程晓斌,周金玲,邓志龙,宋丰;182例严重多发伤的伤情特点及评估[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占久;室颤与猝死[J];自然杂志;1980年03期
2 杨振民;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内应用利多卡因后之吸收情况[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0年05期
3 吴曾樾;;拔管前用与不用利多卡因对血压和脉率的反应[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80年04期
4 屠世忠;周克亮;;合成利多卡因的新方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0年10期
5 黄德敏;;应用随机试验以比较静脉滴注双异丙吡胺和利多卡因对制止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0年05期
6 李振英;吴茂林;;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83例报告[J];河北医药;1980年06期
7 王锡铭,崔新明;应用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J];山东医药;1981年10期
8 于世龙;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1年04期
9 李澄涛,吴永照,李敏;利多卡因治疗心脏手术中心室纤颤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1981年07期
10 邵灵,罗秋波;异搏定纠治慢反应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J];江苏医药;198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宏曦;张杰;刘月芹;;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重症输尿管结石绞痛(附50例报告)[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2 田望莲;陈明辉;;直流电2%利多卡因+VB1复合导入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综合症98例的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冯胜利;葛小军;刘萌萌;李元珍;;直流电利多卡因,氢化考地松离子导入综合治痛的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徐维;陈正秋;阎亚生;;利多卡因处理大鼠皮层体感区后电针对痛反应的影响[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5 金鸣;孙清;;薄层色谱法检测脊髓中的盐酸布比卡因[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6 唐爱东;藿玉霞;;老年性下睑外翻3例报告[A];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8年
7 张惠敏;;去除不良文眉32例体会[A];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8年
8 罗建平;;多功能治疗仪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A];第四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1999年
9 倪红;;CHR-818型多功能手术仪洗眉112例观察[A];第四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1999年
10 王秀英;王悦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的利布合剂浓度[A];天津市第八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卫敏;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另类疗法[N];医药经济报;2000年
2 K.J McClellan等 吕文编译;局麻止痛新药——Ropivacaine[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首都医科大学同仁医院 胡大一;心律失常研究热点[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
4 付德明;利多卡因治眩晕[N];健康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峰;“心慌”莫惊 用药慢行[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6 郝继亭;曲安奈德的临床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服这几种药 半路停不得[N];云南科技报;2002年
8 王建国;利多卡因贴片可有效治疗神经性疼痛[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年
9 郝继亭;眩晕症的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程书权;曲安奈德的临床新用途[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锡三;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2 何绍明;麻醉药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3 糜菁熠;颈7不同方式切断对神经元影响及利多卡因对其保护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高小峰;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疼痛及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李成文;利多卡因心肌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齐向前;经冠状动脉化学消融术的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7 于海玲;急性低血压对麻醉大鼠前庭内侧核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6年
8 姚家祥;静脉内局部麻醉的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施贤清;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明娴;岛叶皮层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关系及其传导通路[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士聪;局部用利多卡因凝胶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2 贾文娟;肠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肺组织TNF-a mRNA表达的影响及利多卡因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3 范贞;血管舒张药物在心脏停搏供肝冷灌注液中的应用性[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4 申文;经牵涉皮区行胃痛镇痛的可行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5 张治然;苯巴比妥及静脉麻醉药对麻醉用利多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黄强;利多卡因对体外循环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7 杨波;乙醇在点燃模型的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张庆国;利多卡因对成年大鼠海马CA_1区锥体细胞L-型Ca~(2+)单通道特性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燕炯;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狗体内的分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10 刘东辉;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对盆腔手术牵拉反应和应激反应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63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6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