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
本文选题:反复体位改变 + 训练 ; 参考:《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摘要】: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假设是否正确。方法:6名青年男性被试者经受了为期11 d、共9次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后分别评价被试者对-30°/30 min头低位倾斜(head-down tilt,HDT)的反应,记录症状、心率、血压、颈部血流等主客观指标。结果:①训练后,被试者在HDT中的反应得到了改善,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HDT中的不良症状明显减轻(症状得分1.00±0.63vs6.00±3.79,P0.05),心率降低的幅度明显增加(-4.4±3.6vs-0.6±2.5,P0.01);②训练前,被试者在HDT中,颈内静脉血流与仰卧位比较明显减少(P0.01),初期颈内动脉血流明显增加(P0.01),颈总动脉血流呈现增加的趋势;训练后,被试者在HDT中,颈内静脉血流与仰卧位比较无显著差别,颈内动脉血流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颈总动脉血流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血液头向转移得到抑制是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头低位耐力的主要机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test whether the hypothesis that repeated posture change training can improve human head-low endurance is correct. Methods six young male subjects underwent 11 days of repeated posture change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he responses of subjects to -30 掳/ 30 min head-low tilt (head-down tilt) were evaluated, an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exes such as symptoms,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neck blood flow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1: 1 training, the subjects' response to HDT was improved, which showed that the adverse symptoms of HDT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symptom score 1.00 卤0.63vs6.00 卤3.79), and the heart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4.4 卤3.6vs-0.6 卤2.5 P0.01) before training. Compared with supine position, the blood flow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the blood flow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creased obviously (P0.01), and the blood flow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creased in the initial stage, after train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blood flow and supine position in HDT. The blood flow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that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decreased. Conclusion: repeated posture change training can improve human head-low endurance, and the inhibition of blood head transfer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repeated posture change training to improve head-low endurance.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
【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资助(01103304)
【分类号】:R85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斌,由广兴,吴萍,刘兴华,薛月英,宿双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5期
2 赵国璇,胡志红,杨静生,仲崇发;头低位(-30°)卧床条件下不同耐力者的头颈部血流变化的特点[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羡云,董颀,马永烈,崔伟,杨光华,谢力勤;两种中药合剂对悬吊大鼠生理防护效应的初步观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4期
2 薛月英,由广兴,吴斌,刘兴华,路盛强,谢宝生;抗+Gx作用呼吸动作和训练方法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6期
3 沈羡云;失重对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6期
4 马永洁,元艳宏,谢力勤,李莹辉,万玉民,史之祯;模拟失重及力负荷对大鼠胫骨骨液流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5 李勇枝,石宏志,范全春,陶英,白桂娥,段渊儒,谢俊水;强骨抗萎方对模拟失重大鼠骨形态学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6 郑行,张小平,万玉民,秦毅,王建今,李莹辉;尾部悬吊对雄性大鼠生殖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5期
7 吴斌,由广兴,吴萍,薛月英,刘兴华,宿双宁;提高人体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方法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S1期
8 杨芬,李莹辉,马永洁,钟萍,宋锦萍,戴钟铨;回转模拟失重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ERK信号传导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S1期
9 李勇枝;从载人飞行实践看航天员医监医保的发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S1期
10 李雅玲;载人航天航天员发生骨折的现场处理及后送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杨长斌;推拉效应模拟方法及防护训练方案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3 李天志;模拟失重对大鼠肺循环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岳勇;模拟失重条件下家兔股静脉顺应性变化及其相关组织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2 孙洪义;我国战斗机飞行员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秦雯;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闫洪欣,单毅,黄伟,白延强,张其吉;体位改变和昼夜节律对大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6期
2 赵国璇,胡素伟,裴静琛;颈动脉血流对头低位-15°反应的个体差异[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3 武留信,宋蕾,师绿江,强东昌,郑学文,焦志刚,蒿东献,刘广莉,温静;倾斜试验在飞行员晕厥鉴定中的应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中;李永刚;;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抗眩晕训练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刘芳;吴斌;白延强;景晓路;王峻;吴萍;刘兴华;刘学勇;;航天员心理调适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年03期
3 彭灵博;熊玉玲;;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训练中疲劳的积累与恢复[J];中国疗养医学;2011年09期
4 吴斌;吴萍;薛月英;刘兴华;王焰磊;姜世忠;;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5 廖建路;;新入伍飞行学员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廖建路;;运用表象训练法提高飞行学员空间定向能力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恒;;事故链分析法在飞行员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8期
8 ;航天飞机与空间站航天员训练方法比较[J];国际太空;1996年01期
9 周亚军,彭国祥,徐世南,吴祖宏,刘莉,师秀玲,臧云宁,罗新民,董晓凤,傅丽珊;飞行员通气过度训练方法的建立[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10 闫晓霞,张静雪,宋孔智,张复生,任开明,周晓晶;卧床不同训练方法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治家;王火星;;自适应训练方法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柳宁;李俊峰;冯庆义;王天舒;;水下人体模型和试验验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刘学勇;刘芳;吴斌;;睡眠剥夺、社会隔离等复合因素对小组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季白桦;袁修干;;失重状态下人体的运动方程[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薛月英;由广兴;路胜强;吴斌;刘兴华;谢宝生;;抗+Gx呼吸方法的初步探讨[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小玉;锤炼蓝天精兵 夯实空防长城[N];中国民航报;2007年
2 记者 刘兴;飞龙通航通过民航局CCAR——141部合格证评审[N];中国航空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建兵;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效果观察及训练方法的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董强;航空飞行人员基础阶段提高心理运动能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次晓宇;驾驶舱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64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6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