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不同角度倾斜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6 12:15
【摘要】:目的仿真研究不同角度倾斜对人体心血管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已发表实验数据比较,以校验所用分布式心血管系统数学模型是否可用于失重对心血管影响的仿真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方法利用该模型沿血管方向调整重力分量模拟人体倾斜角度的变化,计算变化过程中人体的心血管响应。结果随倾斜角度绝对值的增加,所有血管的平均血压都近似呈不同方向的指数变化。人体由直立体位转至水平体位,中心静脉压呈指数增加;心率虽呈指数降低,但变化幅度很小;每搏量呈线性增加。静脉系统的流体静压参考点位于右心房和下腔静脉之间。仿真结果与报道的人体倾斜或卧床实验数据相近。结论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人体倾斜角度变化时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响应;但为了仿真长期航天失重环境下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还需将血量调节,心脏与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慢性适应变化,以及神经-体液调节等机制耦合进来。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ngle tilt on the hemodynamics of human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compare with the 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to verify whether the distributed cardiovascular system mathematical model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weightlessn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Methods the model was used to adjust the gravity componen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blood vessel to simulate the change of the tilt angle of human body and to calculate 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in the course of the change.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tilt angle, the mean blood pressure of all blood vessels changed exponentiall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e heart rate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but the range of change was small, and the volume of stroke increased linearly. The hydrostatic pressure reference point of the venous system lies between the right atrium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 reported experimental data of human body tilt or bed rest. Conclusion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acute response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when the human body tilt angle changes, but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adaptive chang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long-term space weightlessness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gulate the blood volume. Chronic adaptation of heart and vascular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nd neurohumoral regulation are coupled in.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490) 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06MA225)
【分类号】:R8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贺缨;姬野龙太郎;刘浩;横田秀夫;孙智刚;;人体真实形状手指内的血液流动和温度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卫亚;不同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贾得巍;结合血管传热及微波辐照式加热的高效全身热疗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刘洋;重力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辉;亓鹏;李莹辉;;失重或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邹向阳;张世明;;心跳停止后犬主动脉内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趋势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3 向求鲁,沈羡云,孟京瑞,王德汉;模拟失重时航天员心血管功能选拔方法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2年03期

4 冯岱雅;孙喜庆;卢虹冰;;失重对脑血流影响的仿真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年03期

5 杨艳;吴效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及仿真[J];茂名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冯岱雅,孙喜庆,卢虹冰;失重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影响的仿真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7 李虹磊;杨明;李世阳;;用于评估心室辅助装置的人体循环系统半实物仿真模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年01期

8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郝卫亚,韦应波,曹新生;24h头低位卧床对心血管功能及立位应激反应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6期

9 岳勇,姚永杰,孙喜庆,吴兴裕;失重/模拟失重与血管重塑[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2期

10 汪德生,向求鲁,沈羡云,孟京瑞,董颀;7天头低位卧床对人体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吴效明;陈丽琳;岑人经;;基于MATLAB的心血管循环系统模型与仿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吕可维;;长大货物车曲线通过仿真分析[A];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特种货车技术发展与需求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金康进;李勇;施光林;;基于ADAMS的液压控制系统仿真[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高宪文;李树江;柴天佑;张莉;宋海涛;;间歇式化学反应器的建模与自校正控制[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董乃歌;张正辉;;激光测距系统距离分辨力建模与仿真[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委;廖学军;;战场电磁环境仿真中的雷达信号建模与仿真[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李晴阳;任智;陈前斌;黄勇;;基于信号强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建模与仿真[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建安;钱正在;于明清;;KJ—11自动驾驶仪的建模与仿真[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王振;韩吉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特性仿真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振;韩吉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特性仿真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宏;韩中庚建模赛场建奇功[N];解放军报;2004年

2 陈先龙;Synchro plus SimTraffic 专注城市交通网络建模[N];中国交通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潘永花;UML已几近完美[N];网络世界;2004年

4 本报记者 朱栋材;扶残助残 弘扬人道[N];华夏时报;2001年

5 新野县一高中 乔平;幂函数建模应用两例[N];学知报;2011年

6 沈默;深圳将建模具产业集聚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柴雅晶;速度奇迹与销售“神话”[N];黑龙江日报;2004年

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曹景广;用UML实现ERP系统建模(六)[N];国际商报;2002年

9 瑞莉编译;BPM在技术和业务间搭起桥梁[N];计算机世界;2004年

10 达家;更年期更易患“更年心”[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苗;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干飞;矿产资源消耗演化复杂性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曹守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特性分析及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雷利安;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胡世广;具备智能特征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构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陈勇;深海采矿移动机器人的鲁棒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肖明兴;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织织物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张冬妍;木材干燥神经网络建模与智能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刘卓;人眼晶状体建模与仿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杨忠炯;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虚拟样机建模及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卫勇;船舶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宏涛;3-3UPS1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D];江南大学;2008年

3 李群勇;加氢裂化反应器的建模和仿真[D];厦门大学;2008年

4 潘玉霞;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裴晓辉;无返回力矩擒纵机构振动周期研究及仿真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6 曲海云;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7 王令敏;基于HLA的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张海艳;基于受控Petri网的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武汉大学;2005年

9 熊志伟;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晶晶;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混合驱动系统的研究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04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204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