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高温高湿环境下接受强度训练机体补充水分前后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10-14 19:00
【摘要】:目的:观察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时,保障供水和不保障供水情况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强训于2005-08进行,选择海军陆战队员121名,随机抽取64名为强训组,57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组。强训组队员在39~41℃,六级大风环境中,负重30kg训练12h,前6h不供任何水分,后6h随时供给水分。对照组和强训组强训6,12h时分别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14项)和凝血系统(6项)相关指标。结果:121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14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仅全血低、中切还原黏度仍高于对照组外[(18.7±2.1),(20.4±4.2)mPa·s;(9.1±1.4),(9.9±1.7)mPa·s,P0.05],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凝血系统各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0.4±0.2),(11.6±0.3)s;(24.7±1.2),(28.4±1.4)s,P0.01];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显著高于对照组[(3.7±0.3),(2.9±0.4)g/L;(319.8±15.3),(241.5±13.7)mg/L;(7.5±0.5),(5.9±1.2)mg/L;(266.3±15.4),(174.5±22.0)×109L-1;P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队员不补充水分时有不同程度的高凝、高黏状态,保障供水,保持人体血容量正常,可使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发生高黏的可能性也减小。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hemorheology and coagulation system of marin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Methods: the training was conducted in August 2005. 121 Marine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s the strong training group and 57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trong training group, the 30kg was trained for 12 hours at 3941C, in the sixth grade strong wind, and no water was supplied at the first 6 hours, and the water was supplied at any time at 6 hours after the training. Hemorheology (14 items) and coagulation system (6 items) were measur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rong training group at 6h after training. Results: all 121 subjects entered the result analysis. 1Hemorheology index: 14 indexes in the strong train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N0.01), and all the index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water supply, only the whole blood was low. The viscosity of middle shear reduction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8.7 卤2.1), (20.4 卤4.2) mPa s; (9.1 卤1.4), (9.9 卤1.7 mPa SU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ther items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0.4 卤0.2), (, 11.6 卤0.3) s; (, 24.7 卤1.2), (, 28.4 卤1.4) sP0.01]; fibrinogen, D-dimer,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platele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7 卤0.3), (2.9 卤0.4) g / L; (319.8 卤15.3), (241.5 卤13.7) mg/L;, (7.5 卤0.5), (5.9 卤1.2) mg/L;, (266.3 卤15.4), (174.5 卤22.0) 脳 109L ~ (-1) P 0.01]. The indexes recovered after water supply, but there was sti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the high coagulability and high viscosity can be achieved when the water is not replenished, the water supply can be guaranteed, and the blood volume can be kept normal, which can make the hemorheology index in the normal state. The likelihood of high viscosity also decreases.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检验科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检验科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检验科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检验科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检验科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检验科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如祥;积极开展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彭萍,余俐,陈镇洲,樊龙中;湿热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的改变血液流变学[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3 汪涛,张胜兰,程薇莉,柳士秀;空气净化对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J];现代康复;2001年01期

4 樊龙中,王平,何俐勇,朱正洪;海军陆战队员高温强训和野外生存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5 樊龙中,崔桂林,朱正洪,何俐勇,王平;海军陆战队员远航登陆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6期

6 余俐,徐如祥,谢培增,郭再玉,彭苹,朱红胜,王松青,梁鹿章;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损伤犬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依托咪酯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1期

7 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战士红细胞比容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一竹;王学岭;姜智浩;孙蕊;;温经汤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1年01期

2 朱正洪;王昱;樊龙中;徐如祥;崔桂林;谢培增;余俐;;高温高湿环境下犬颅脑火器伤凝血功能变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3 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肖现;李扬;刘君;刘宏;谢星;;诱发电位检测亚低温对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伤的疗效[J];广东医学;2006年11期

4 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李扬;刘君;谢星;肖现;刘宏;;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的变化[J];广东医学;2006年12期

5 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郑良成;李扬;;用诱发电位检测亚低温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特重型颅脑伤的疗效[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6 谢培增;朱红胜;徐如祥;余俐;周赤龙;王松青;刘健;肖现;杨小霞;;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贯通性颅脑火器伤模型的建立[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7 何俐勇;樊龙中;朱正洪;谭燮伦;王萍;陈正;常镜;;丹参液联合水分补充对高温强训陆战队员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8 徐峰,毕向军,李华,王劲,吕爱民,唐旭华;海训对指战员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2期

9 周赤龙;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综合心肺脑复苏对颅脑火器伤的急救效果[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何俐勇;樊龙中;周赤龙;张腊喜;谭燮伦;王萍;纪英萍;喻云梅;;南海驻岛官兵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分析的变化[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琼华;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4.2与步行对即刻血糖影响的对比研究及运动安全性的评估[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杨宝垒;模拟湿热环境下体能训练提高军人负重行军和5km武装越野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岚;碱性离子水提高热耐受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廖晓艳;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席娜;中医湿热病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王跃敏;依托咪酯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DA和SOD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俐,徐如祥,杜谋选,陈镇洲,周青,郭再玉,谢培增,朱红胜,王松青,梁录章,彭苹,简卫红;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脑组织病理变化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周祥吉;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余俐,徐如祥,彭苹,谢培增,朱红胜,王松青;7.62mm手枪弹颅脑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4 秦梅;亚低温对缺氧缺血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年02期

5 马先鹤,邹飞,陈君,罗炳德,华旭初;高温环境复合因素对战士血中电解质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6 耿纪录;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J];临床荟萃;1998年06期

7 李元华,喻祝仙;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妇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4期

8 崔军阳;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循证检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0期

9 樊龙中,王平,何俐勇,朱正洪;海军陆战队员高温强训和野外生存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10 余俐,徐如祥,姜晓丹,谢培增,彭苹,朱红胜,王松青,梁录章;高温高湿环境对犬脑组织的损害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龙中,崔桂林,朱正洪,何俐勇,王平;海军陆战队员远航登陆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6期

2 ;消毒与灭菌中文文献索引[J];中国消毒学杂志;1986年01期

3 周开平;雷达兵艰苦连队多发病调查分析[J];航空军医;2001年04期

4 宋根秀,牛其厚;基层卫生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几点体会[J];华北国防医药;2002年02期

5 顾景范;;全军第三届军队卫生专业组工作总结[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6 杨华明;消毒与灭菌中文文献索引[J];中国消毒学杂志;1987年01期

7 杨华明;消毒与灭菌中文文献索引[J];中国消毒学杂志;1988年01期

8 司中喜,寇华才,张中秋,覃秀峰,刘成芬,杨力勇;三个连队膳食营养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1995年04期

9 张国锋;落实制度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陆航卫生工作新局面[J];航空军医;2000年06期

10 印云峰;空军某部26例传染病情况分析[J];航空军医;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鸿飞;刘钟杰;;益母生化汤对血瘀模型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淑萍;蔡龙;袁飞宇;曾俊峰;王宏碧;;恶性高血压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可行性研究[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苏作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血液流变学的特征分析[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4 刘凌燕;黄纪昌;辛达临;;心肌缺血昼夜节律与T×B_2、6-keto-PGF_(1a)及血液流变学的动态变化[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阮景绰;汪培清;冯亚;吴作干;陈文肖;林赛金;;乌龙茶对心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A];'98上海茶与抗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常丽君;;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指标观察[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7 阎锋;李达;阮仕荣;胡安军;;家犬实验性电烧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8 程文立;杨丽红;;芎葛丸对糖尿病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血流量影响的临床观察[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健;向红斌;张晓英;;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附682例血府逐瘀口服液与阿司匹林对比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程文立;杨丽红;王瑞民;陈郁生;;芎葛丸对原发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血流量影响的临床观察[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赵建伟 李彦忠;让官兵享受军队卫生改革发展成果[N];解放军报;2009年

2 卢健 记者 范炬炜;国庆60周年军队卫生工作座谈会举行[N];解放军报;2009年

3 董纪平 记者 范炬炜;军队卫生信息化建设长足发展[N];解放军报;2010年

4 ;2010年度健康报军队卫生新闻宣传优秀集体[N];健康报;2011年

5 记者 闫煈;2009年军队卫生工作十件大事揭晓[N];健康报;2010年

6 张东愚;激励军队卫生技术干部投身抗非典[N];解放军报;2003年

7 王诗敏 吴志军;做军队卫生装备发展铺路石[N];科技日报;2004年

8 朱小兵;危难时刻显身手[N];计算机世界;2008年

9 秦后彬 舒鹏 本报记者 于莘明;用辉煌铸就军队卫生防病的盾牌[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 刘运成 主任 吴豪;吹响全军数字化医院建设号角[N];计算机世界;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静;益气养阴方抗血管生长抑制肿瘤转移及对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徐昕;补肾通络法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模型大鼠作用机理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3 闫红涛;乙醇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家兔血液流变学等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苏冰;国防医学的法律体系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5 张兴彩;肺心康合剂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郭淑贞;血瘀证(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及其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王振海;中药狗脊治疗肾阳虚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8 宓现强;Ⅰ.低强度激光照射对离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Ⅱ.胞质内段亚基间相互作用是决定内向整流钾通道激活的结构因素[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康锋;康脑灵胶囊调控神经元细胞凋亡对血管性痴呆的作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扈新刚;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表征及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先菊;邓老冠心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梁剑聪;川芎嗪对断指再植后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欧红萍;清宫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药效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4 陈月玲;蒲皂愈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5 谭竞;肝炎后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黄映飞;盆炎愈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戴丽娟;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正交设计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肇启春;瓜蒌皮注射液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素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9 黄旖旎;脑灵汤对VD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NF-kappaB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蒋艳敏;血液流变学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在羊水过少中的临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1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271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