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创建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mote and implement new concepts and skills of modern rescu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udden disaster accidents, medical support for manned astronauts and on-site rescue of the wounded in local wars.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mobile portabl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Methods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for accidental injury of manned astronauts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mobile portable ICU was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Results the mobile portable ICU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medical security and rescue of the astronauts in the first flight of manned space flight in China. It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rapid reac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rescue", and make the field treatment rules of critical patients and the principles of medical support more reasonable.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Conclusion A new field emergency mode of "rapid response and stereoscopic rescue" is needed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critical patients with special inju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mobile portable ICU can achieve this goal and can reduce the rate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of the wounded in sudden disasters and local wars.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特种医学中心 特种病科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
【基金】:全军后“十五”计划指令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4306512)
【分类号】:R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岳茂兴;重视和加强多发性创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年09期
2 岳茂兴,邹德威,张坚,刘志国,崔少杰,方伟武,周雪峰,高铁山,化楠;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医疗保障及救护措施的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国良;路剑新;李华;岳茂兴;;现代急救信息化网络化无线联网终端系统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的作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9年01期
2 郑琦涵;李瑛;岳茂兴;;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9年02期
3 刘华波;于敏;;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李燕云;;多发性创伤急救护理(附103例报告)[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5期
5 化楠,杨丽凤,岳茂兴,丁秀兰,李建忠;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在医疗救护直升机内的护理特点及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2期
6 沈开金,李新宇,吴顺久;移动加强医疗病房及机动卫勤紧急救援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7 卢长伟;黄河清;吴昊;;航天员医疗救护技能模拟培训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年10期
8 岳茂兴,张坚,刘志国,魏荣贵,夏亚东,黄韶清;化学物质爆炸致化学和冲击复合伤的损伤特点及紧急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9 金京爱;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2005年03期
10 侯小燕;;严重多发性创伤院前急救护理[J];家庭护士;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岳茂兴;;灾害救援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A];江西省第二届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岳茂兴;夏锡议;何东;卞晓星;李瑛;肖厚荣;;“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的研制及其在灾害事故急救中的实际应用[A];江西省第二届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岳茂兴;刘志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研究进展[A];江西省第二届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淑琴;刘雁梅;臧素芸;王洁;;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护[A];宁夏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岳茂兴;;严重创伤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灾难性成批伤早期救治与创面修复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6 秦国良;路剑新;李华;岳茂兴;;现代急救信息化网络化无线联网终端系统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的作用[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金静芬;;改良创伤评估程序在多发伤急救中应用[A];健康促进与护理[C];2005年
8 裴理辉;;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进展[A];河南省急诊新理念、新视角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冒山林;早期复苏阶段全身CT检查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2 符宜龙;汶川地震中儿童发生挤压综合征及其严重程度影响的相关因素[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岳茂兴,李成林,张连春,,李学彪,张圭显,张诗琳;短程大剂量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救治外科危重病人186例[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年06期
2 岳茂兴,李学彪,李成林,杨鹤鸣,李新元,赵尔增,李建忠,张诗琳;腹部外科疾病并发MODS的临床救治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3 王一镗;大力加强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4 岳茂兴,魏荣贵,马华松,吴航滨,张坚,周雪峰,夏亚东,黄韶清,高维谊;爆炸伤101例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5 岳茂兴,杨鹤鸣,李建忠,徐世全,王正国,杨志焕,王德文,夏亚东,彭瑞云;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对四氧化二氮爆炸致冲毒复合伤大鼠血气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6 岳茂兴,李成林,赵尔增,李新元,李学彪,冯凯,张诗琳,薛亮,张连春,罗放,王新明,张圭显;山莨菪碱及地塞米松对MODS时微循环及免疫病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97年07期
7 岳茂兴;化学恐怖的特点和医学应对策略[J];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炜平;小型便携式有害气体监测分析仪器的现状与发展[J];交通环保;1991年04期
2 李俊;APV-1型便携式数显测振仪[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3年01期
3 ;SIP-1型便携式声强仪[J];今日科技;1994年03期
4 潘华;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J];建筑知识;1994年03期
5 刘枫,李林枫,庞青华;便携式电子输液器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1年05期
6 法新;海底便携式GPS检测装置[J];航海;2004年02期
7 黄玉霖,杨凯,王黎,高晓蓉,王泽勇;便携式机车车辆踏面轮廓检测装置的发展[J];中国铁路;2005年02期
8 纪树梅,黄以群,凌小明,徐开宝,林春勇;多功能便携式输液监测器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11期
9 陈玉全,董申,邱峰,杨大宇;电解-机械-磁力便携式抛光机的研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年02期
10 李效银,任吉霞,陈宇杰,陆叙林,宫克礼;便携式野战手术无影灯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茂兴;;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的创建对突发事故现场急救的影响[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A];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华森杯”灾害医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3 黄之中;沈惠良;;公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治疗新模式[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黄陵生;胡钢;何德林;李光银;;270次院前现场急救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6 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治疗新模式[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7 潘瑞光;;医务室在现场急救外伤中的作用及止疼新疗法应用[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8 温美玉;;毒蛇咬伤现场急救歌[A];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2009年
9 冯庚;;现场急救时的安全避险[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10 赵爱虹;李月华;;胸腹联合伤现场急救和途中护理[A];河南省急诊护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山;常用现场急救措施[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2 本报主任记者 叶青 胡晓震;突然抽搐,如何现场急救?[N];沈阳日报;2010年
3 王小衡;羊角风发作时的现场急救[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4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王和平;农药中毒的现场急救[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朱晓波;练好灾害现场急救本领[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8年
6 成都军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杨朝春;烧伤急救 把握三环节[N];健康报;2009年
7 黄石市五医院骨外科 王焯;专家教您现场急救术[N];黄石日报;2005年
8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献怀;游泳溺水的现场急救[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俞文兰;争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10 费国忠;煤气中毒的现场急救[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滨;便携式反坦克导弹CDMA无线制导方式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邓春晖;生物化学信号物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学成;多相流颗粒运动特性的激光测试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涛;荧光共轭聚合物传感器与便携式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朱庆文;基于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便携式集成辅助诊疗设备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张思杰;基于MEMS的消化道无线内窥镜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华志恒;基于信号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海;环境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陈历明;基于心音信号遥测的心肌变力性与变时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张瑞星;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在健康人中的表现及反流物成分的致病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德明;便携式智能流速仪的研制[D];重庆大学;2003年
2 李书维;便携式转辙机测试仪的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张志;便携式振动测试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4 王慧;便携式高速研磨机的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玲腾;便携式智能化液压压力分析仪的研制[D];西安科技学院;2002年
6 王海波;基于S3C44BOX的便携式列车管压力测试仪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王小江;便携式数控冰刀研磨机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马琳;便携式差分像运动大气视宁度监测仪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孙贵舟;便携式储罐底板腐蚀漏磁检测仪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伟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便携式落锤弯沉测试仪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34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33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