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缺氧对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状况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23 17:48
【摘要】:目的:研究急进高原(海拔4500m)外训官兵的睡眠状况以及与血氧的关系.方法:对由低海拔地区(海拔1000m)急进高原(海拔4500m)进行演训的46名官兵进行脉搏传导时间(PTT)监测.结果: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氧饱和度、最小血氧饱和度、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呼吸性事件总指数及自发微觉醒总指数均有明显改变,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最显著的为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分别为13.5±5.4和2.2±0.9,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其次为呼吸性事件总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总指数,分别为高海拔9.9±4.1和51.5±13.6,低海拔4.3±2.3和29.6±6.6.平均血氧饱和度与呼吸性事件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713,-0.785,P0.05),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与呼吸性事件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r=0.717,0.625,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外训官兵的睡眠状况较差,缺氧可能是主要原因,合理给氧可能是改善睡眠状况的有效途径.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status and blood oxygen in officers and soldiers trained at the altitude of 4500m. Methods: the pulse conduction time (PTT) was monitored in 46 officers and soldiers who had been trained from low altitude (1000m) to the plateau (4500m). Results: the mean oxygen saturation, the minimum oxygen saturation, the decrease index of 3% oxygen saturation, the total index of respiratory events and the total index of spontaneous microarousal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high altitude and low altitude areas during nighttime slee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was the decrease index of 3% oxygen saturation, 13.5 卤5.4 and 2.2 卤0.9 in high altitude and low altitude,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was more than 5 times of the latter. The total index of respiratory events and the total index of spontaneous arousal were 9.9 卤4.1 and 51.5 卤13.6at high altitude, 4.3 卤2.3 and 29.6 卤6.6 at low altitude,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oxygen saturation and respiratory event index and spontaneous microarousal index (r = -0.713 ~ (-1) -0.785g, P 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3% oxygen saturation decrease index and respiratory event index and spontaneous microarousal index (r 0.717 ~ 0.625). Conclusion: the sleep condition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trained in the high altitude area is poor, hypoxia may be the main reason, reasonable oxygen supply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sleep condition.
【作者单位】: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
【分类号】:R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爱龙,祁安云,廖扬发;高原80例健康人甲皱皮肤微循环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 吴爱龙,祁安云,廖扬发;高原红细胞增多者甲皱皮肤微循环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3 王俊元,谢增柱,叶桂兰,曹建伟,刘联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脑电阻图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4 谢增柱,王俊元,宋德颂,刘联荣,何长富,曹健伟,况一;慢性缺氧对肺动脉压和血气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5 全屏寿,胡治琦;高山病的预防经验[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0年03期

6 许亮;高原移居者100例心电图的4年观察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0年02期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79~1980年第1~2卷文题索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8 顾正中,李长明,石中瑗;24小时低氧对狗颅内压、头血流和脑含水量影响[J];科学通报;1980年12期

9 黄淑芳,何启仁;云归与秦归、川归的生态气候环境初探[J];中药材;1980年02期

10 冉懋雄;;过氧化氢注射液的一种制备方法[J];贵州医药;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东;韦志刚;;青藏高原地表反射率变化对高原邻近及北半球气候的影响——两组数值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季国良;;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全球变化中的监测作用[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谢令德;李宗仁;李若东;;青海高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探讨[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4 姜枚;薛光琦;董英君;A.Hirn;;青藏高原地震剪切波各向异性特征及解释[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陆文凯;;一种基于叠加速度谱重建的叠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德忠;;新疆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鱼类分布特征[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李仲来;;啮齿类实验种群体重与体长模型的数值拟合[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张建国;;还“母亲河”一片绿色——江河源头环境现状堪忧[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郑远昌;唐中实;;青藏高原东北部草场荒漠化问题初探[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王永珍;姜红;张慧忠;周敏茹;;高原环境对人体劳动力的影响[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N];中国保险报;2000年

2 西宁高原工程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冯辉生;适应高原沙漠环境de工程机械技术[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3 陈志平;工程机械与西部开发[N];中国交通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鲍道苏 李燕铭;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西部采访组 邵春 王晓宁 洪一树;高原之光[N];中国旅游报;2000年

6 宋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巧灵;认准旅游这条路走下去[N];中国旅游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马红路;珍惜员工,就是珍惜企业的未来[N];中国贸易报;2000年

8 记者 冯颖;陆面模式研究获突破[N];中国气象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喻非卿;走进三江源[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记者 连宝平 通讯员 常青;金融电子化 高原显身手[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文祥;世居高原藏族新生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及缺氧诱导基因的表达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2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 张雄;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邓孺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5 廖卫公;缺氧对雄性大鼠生殖机能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谌芸;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林金辉;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壳—幔相互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8 朱利东;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东;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地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马润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D];长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鸥;平原自行车队高原训练强度监控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2 于胜民;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刘海宁;下沉式窑居村落之现状调研与发展展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周可新;中国高原盐湖两性生殖卤虫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5 王勇;武都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永龙;高原环境对大鼠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1表达和相关生化特点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7 刘辉;缺氧复合梭曼中毒对心脏胆碱能神经信号传导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8 郑然;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预测模型、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9 张胜天;高原条件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心肌保护作用的前瞻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10 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52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352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