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且多与邻国接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或者政治地位。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特征是低压缺氧(hypobaric hypoxia),通常又称作缺氧(hypoxia)。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内地与高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增多,平原人急速进驻高原时容易产生缺氧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疾病。因此,加强缺氧环境人体机能研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氢氰酸(HCN)、氯化氰(CNCl)、氰化钠(NaCN)等是工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工原料,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剧毒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稍有不慎,容易造成泄露而导致人员中毒。此类毒物毒性大、释放方法简单、吸收迅速、临床过程凶险、中毒难防难治、防护困难,因此备受外军青睐而将其作为速杀性化学战剂装备部队。近年来,氰类化合物还是国际恐怖主义极力试图获取和制造的化学恐怖工具。因此,研究氰化物中毒的机制和中毒防治,是军事预防医学的热点方向,对于保障我国军民应对突发的化学灾害、化学恐怖、化学袭击乃至捍卫国家根本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已有大量关于高原缺氧或氰中毒发生机制剂防护的文献报道,而关于高原缺氧复合氰中毒的研究少见报道,而阐明缺氧复合氰中毒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研究医学防护措施,是我军防化医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氰化物进入机体迅速与线粒体呼吸链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对氧的利用及能量加工和代谢过程,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功能的紊乱。因此,氰化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缺氧。高原缺氧条件下氰类毒剂中毒时,缺氧和NaCN中毒这“内”、“外”两种缺氧因素同时作用机体,将对机体产生双重缺氧的联合打击。虽然4 -DMAP是当前平原氰化物中毒疗效最好的解毒药物,但是缺氧显著提高4-DMAP生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使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解毒效果不够理想,氰化物毒性增加,死亡率大幅度提高,救治药物的药效也显著下降。 由于缺氧和氰化物的作用靶点都是机体内氧利用和能量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推测防治药物疗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缺氧导致动物对氰化物更为敏感,或者是氰化物代谢异常所致。 基于上述观点,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缺氧复合NaCN中毒的动物模型,探讨缺氧条件下两种新型复方制剂CoⅠ和CoⅡ对于NaCN中毒后动脉血气和心脏功能影响的特点,为今后缺氧性NaCN中毒的预防救治措施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最终为制定缺氧条件下复合NaCN中毒的预防和救治方案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目的 研究预防性给予CoⅠ和CoⅡ药物分别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犬动脉血气和心脏功能变化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杂种犬12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缺氧组、CoⅠ组和CoⅡ组。CoⅠ组和CoⅡ组在术前分别喂服CoⅠ或CoⅡ药物,CoⅠ药物每次8粒,一天一次,连续10d;CoⅡ药物每次4粒,一天一次,连续10d。各组犬只麻醉后施行气管、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股动脉插管术,术后静待30 min。对照组在常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缺氧组、CoⅠ组和CoⅡ组分别通气吸入N2/O2混合气体(模拟海拔4000 m)60min。各组背部皮下注射NaCN(3.0 mg/kg),记录中毒前60 min(-60)、中毒前0 min(0)、中毒后10、30、50、80、120 min各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酸碱度(PH)以及左心室收缩压峰值(m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 结果 1.缺氧组犬PaO2吸入N2/O2气体60 min后大幅下降(P0.01),中毒后30min时刻,观测值为对照组的62%。与此相同时刻,CoⅠ组、CoⅡ组犬PaO2分别为缺氧组的127%(P0.05)和126%(P0.01)。 2. CoⅠ组、CoⅡ组PaCO2在30min时刻分别为缺氧组的128%和127%(P0.05)。 3.缺氧组pH值80-120min观测值与0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实验组PH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4. NaCN中毒后,实验犬心率逐渐下降,中毒后30、50、80 min,CoⅠ组和CoⅡ组HR与缺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CoⅠ组、CoⅡ组mLVSP、+dp/dtmax明显高于同时刻缺氧组,其中0、30、50 min均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 0.05)。 6. CoⅠ组、CoⅡ组LVEDP与缺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CoⅠ组-dp/dtmax与缺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1. CoⅠ和CoⅡ药物能够有效减小急性缺氧犬NaCN中毒后的低氧血症。 2.缺氧复合NaCN中毒时,酸碱平衡紊乱,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后期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 3. CoⅠ和CoⅡ药物能明显减小缺氧犬NaCN中毒后心脏功能的损害。 4.两药的作用特点虽有所不同,但未发现两药在抗缺氧效果上的差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敏,李昌荣,陈铭珍,谭建新,陆羡;缺氧缺糖可导致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4期
2 董兆君,吴强,赵吉清,林海,蔡颖,刘勇,李云鹏,袁菊芳,王仕丽,杨书,恽榴红,阮金秀;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的双因素联合效应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3 赵远鹏;但国蓉;董兆君;;低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兔动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6期
4 姚睦;荣烨之;温文虎;;再灌注与自由基: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探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7年02期
5 叶华虎;袁菊芳;王艳静;李晓辉;董兆君;;缺氧环境下氰化物的毒性变化及4-DMAP的解毒效果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6 张苏娜;血气分析在重症患者酸碱失衡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5年03期
7 朱长荣;4-DMAP和PAPP急救氰化物急性中毒[J];河北医学;1996年02期
8 董淑英,祝晓光,吴华璞;牛磺酸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05年03期
9 陈振峰,刘兴太,王世鑫,李宏伟;急进高原人群红细胞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歧化酶的变化[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3期
10 叶华虎;袁菊芳;邓继先;董兆君;杨树兴;;缺氧环境下4-DMAP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药效学特征[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菊芳;缺氧对4-DMAP抗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489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48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