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迪庆高原军人睡眠障碍多导睡眠监测和神经递质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09:37
【摘要】:[目的]了解迪庆高原军人睡眠结构和主客观睡眠质量的变化,高原与昆明地区军人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的不同,探讨高原睡眠障碍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分别随机抽取驻迪庆某部(海拔3700m)和驻昆明炮兵某部(海拔1800m)4个连队,共8个连队现役男性军人242名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问卷调查;按自制问卷、PSQI、HAMD、HAMA量表调查结果及入组时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迪庆高原不伴焦虑、抑郁的睡眠障碍者(PSQI评分7且HAMA≤14且HAMD≤20)、睡眠正常者(PSQI评分≤7且HAMA≤14且HAMD≤20)与昆明地区不伴焦虑抑郁的睡眠障碍者、睡眠正常者,得4组,即高原睡眠障碍组(30人)、高原睡眠正常组(48人)、昆明睡眠障碍组(17人)、昆明睡眠正常组(62人)。对4组人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脑电超慢涨落图检测。 [结果] 1.高原部队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47.69%,明显高于昆明部队睡眠障碍的患病率37.5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部队睡眠质量PSQI总分平均为7.55,高于昆明部队睡眠质量PSQI总分6.64。 2.多导睡眠监测总记录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情况下,高原睡眠障碍组非快动眼(NREM)Ⅰ期延长,Ⅱ期、Ⅲ+Ⅳ期及快动眼(REM)期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加,总觉醒时间延长,睡眠转换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与昆明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睡眠障碍组觉醒时平均SaO2、睡眠中最高SaO2、睡眠中平均SaO2均显著低于昆明睡眠障碍组(p0.05)。 3.高原睡眠障碍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主客观睡眠时间、主客观睡眠效率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昆明睡眠障碍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主客观睡眠时间、主客观睡眠效率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表现为主观评估值较PSG检测值严重。 4.高原睡眠障碍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差值、主客观睡眠时间差值、主客观睡眠效率差值与昆明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原睡眠障碍组主观睡眠指标较客观睡眠指标差异更大。 5.分析高原睡眠障碍的预测因素,发现:民族(OR 0.260,95%CI0.096-0.703)婚姻状况(OR 0.024,95%CI 0.002-0.361),焦虑(HAMA14) (OR 5.570,95%CI1.879-17.562)是导致高原睡眠障碍(PSQI7)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民族、婚姻状况为高原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而焦虑为高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未筛选出导致昆明睡眠障碍(PSQI7)的独立预测因素。 6.对高原睡眠障碍者PSG客观睡眠监测指标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发现REM期(%)与Ach(乙酰胆碱)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0.431)、与5-TH(5-羟色胺)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0.025),总睡眠时间与GABA(γ-氨基丁酸)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0.666),睡眠转换次数与5-TH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r=-0.016)、与NE(去甲肾上腺素)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0.048)。 [结论] 1.高原部队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昆明部队,高原军人主观睡眠质量PSQI评分高于昆明军人:高原睡眠障碍军人PSG客观睡眠指标较昆明睡眠障碍军人差,主要表现为非快动眼(NREM)Ⅰ期延长,Ⅱ期、Ⅲ+Ⅳ期及快动眼(REM)期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加,总觉醒时间延长,睡眠转换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觉醒时平均SaO2、睡眠中最高SaO2、睡眠中平均SaO2均显著降低。 2.高原和昆明睡眠障碍军人主客观睡眠潜伏期、主客观睡眠时间、主客观睡眠效率之间均存在差异,且高原睡眠障碍组主观睡眠指标较客观睡眠指标差异更大。这表明,高原睡眠障碍者有更为过高的估计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计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倾向。 3.影响高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是焦虑,保护因素是民族和婚姻状况。 4.高原睡眠障碍军人PSG客观睡眠监测指标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相关,表现为REM期(%)与Ach(乙酰胆碱)呈正相关、与5-TH(5-羟色胺)也呈正相关,总睡眠时间与GABA(γ-氨基丁酸)呈正相关,睡眠转换次数与5-TH呈负相关、也与NE(去甲肾上腺素)呈正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82;R7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岩;李艳;侯倩;吴淑贞;;Roy适应模式在多导睡眠监测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年16期

2 王振家;;创意让睡眠更容易[J];光彩;2011年07期

3 冯志华;;睡眠软件不靠谱[J];家庭科技;2011年09期

4 张燕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0期

5 白欢;李晶;;一次性鼻氧管在多导睡眠监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年26期

6 李强;;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04期

7 韩玉荣;谢敬华;;多导睡眠监测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1期

8 崔浩;;让孩子睡眠无障碍[J];大家健康;2010年08期

9 王凤枝;黄月丽;;婴幼儿睡眠障碍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23期

10 徐止浩;金海英;李凤芹;秦夷星;;精神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观察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颜;;睡眠障碍的性别差异研究[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单雪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进展[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晓东;;影响ICU病人睡眠的相关因素调查及睡眠干预对策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娟;王欣然;韩斌茹;;ICU患者睡眠障碍初探[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孟立娜;;GERD与睡眠障碍[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严金柱;季晓林;叶华;邹漳钰;林细康;;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晓飞;;儿童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A];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沈晓明;;上海市1月至5岁儿童睡眠及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李桂花;徐江涛;;癫痫与睡眠及睡眠障碍相互影响关系的进展[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桂花;徐江涛;;癫痫与睡眠及睡眠障碍相互影响关系的进展[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唐彤东;睡眠障碍者越来越多 请关注你的睡眠健康[N];重庆日报;2003年

2 朱立明;睡眠障碍——健康的杀手[N];科技日报;2001年

3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周康(教授);睡眠与睡眠障碍的几种类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部 魏赓;睡眠障碍及其治疗[N];西藏日报;2005年

5 驻京记者 金丰杰;“赛诺菲”关注睡眠障碍[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武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蔡日初;睡眠障碍危害大 治标治本需科学[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记者 戴勤;三成以上宝宝存在睡眠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受访专家 潘集阳 本报记者 刘景峰;睡眠障碍的诊断与分类[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编译 传说;睡眠障碍事关死亡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霍珊珊;儿童睡眠障碍的合理诊治[N];医药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红琳;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睡眠障碍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高伟;频繁的临床下癫痫样放电对睡眠结构和脑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胜利;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与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征的相互关系及沙利度胺的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4 邝慧芳;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刘艺鸣;帕金森病非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评价及其与易感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蔡益民;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7 孟迎春;机体状况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李玉萍;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四逆散改善睡眠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艾斌;恶性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生活质量[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吕柏欣;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单纯性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塔吉古丽·阿不扎热;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回族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2 何荆贵;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刘华玲;广州市2~6岁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吕艳莉;长治市3~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09年

5 董振宇;睡眠障碍成因血流动力学机制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昆;迪庆高原军人睡眠障碍多导睡眠监测和神经递质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丁芳;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术榕;患者术后睡眠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周敏;耳穴贴压法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睡眠障碍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邵佩;杭州市城区2~6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7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587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