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多层载药微球型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其对HPM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7:10

  本文关键词:多层载药微球型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其对HPM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1.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已成为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获得途径,并被证明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本实验尝试从胎盘中分离培养HPMSCs,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2.在无菌环境中制备装载VEGF/万古霉素的藻酸盐-壳聚糖多层缓释微球,并检测其对共培养的HPMSCs增殖活性及成骨活性有何影响。研究方法:1.将无菌条件下获取的人足月胎盘组织带回实验室,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HPMSCs,MTT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对HPMSCs进行成骨及成脂诱导验证其多向分化潜能;2.按照前期实验确定的多层载药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选择试剂最优配比,探索无菌环境中多层载药缓释微球的制备;将制备好的微球与HPMSCs共同培养,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茜素红染色及ALP试剂盒检测细胞成骨能力变化。研究结果:1.从人足月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生长曲线呈“S”形,成骨诱导后可见胞外钙盐沉积、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2.经改良后制得的多层载药缓释微球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圆整,细菌学检测结果证明其符合无菌标准;3.共培养后的HPMSCs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P0.05),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显示载药微球组钙盐沉积明显多于空载微球组及对照组,ALP试剂盒测试结果证实加入载药微球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增高(P0.05),空载组与无球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成功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出HPMSCs,对其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证明其符合干细胞特性;2.成功制备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载VEGF/万古霉素的海藻酸-壳聚糖多层载药缓释微球。3.通过多层载药缓释微球与HPMSCs共培养,成功证明其对HPMSCs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改善HPMSCs的成骨活性。
【关键词】: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多层载药缓释微球 VEGF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第1章 引言11-16
  • 1.1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11-12
  • 1.2 多药载药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12-16
  • 第2章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6-24
  • 2.1 实验材料17-18
  • 2.1.1 细胞来源17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17-18
  • 2.2 实验方法18-20
  • 2.2.1 主要试剂配制18-19
  • 2.2.2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19
  • 2.2.3 生长曲线绘制19
  • 2.2.4 成骨诱导分化19
  • 2.2.5 成脂诱导分化19-20
  • 2.3 结果20-22
  • 2.3.1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20
  • 2.3.2 生长曲线绘制20-21
  • 2.3.3 成骨诱导分化21
  • 2.3.4 成脂诱导分化21-22
  • 2.4 讨论22-24
  • 第3章 多层载药微球对HPMSCS生物学活性影响24-33
  • 3.1 实验材料24-26
  • 3.2 实验方法26-28
  • 3.2.1 多层载药缓释微球的制备26-27
  • 3.2.2 多层载药缓释微球与HPMSCs共培养27
  • 3.2.3 共培养后的HPMSCs增殖活性检测27
  • 3.2.4 共培养后的HPMSCs成骨诱导活性检测27-28
  • 3.2.5 统计学分析28
  • 3.3 结果28-31
  • 3.3.1 多层载药缓释微球的制备28
  • 3.3.2 多层载药缓释微球与HPMSCs共培养28-29
  • 3.3.3 共培养后的HPMSCs增殖活性检测29
  • 3.3.4 共培养后的HPMSCs成骨诱导活性检测29-31
  • 3.4 讨论31-33
  • 第4章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38-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敏;苏秀霞;李仲谨;;载药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7年05期

2 崔嘉扬;乐黄莺;沈振陆;;基于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释放表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李航;袁华;仲谦;任杰;;5-氟尿嘧啶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2期

4 章莉娟;钱宇;潘吉铮;;聚合物载药微球活性组分控释性能的动力学模拟[J];化工学报;2006年08期

5 李峻峰;张利;李钧甫;邹琴;杨维虎;李玉宝;;香草醛交联壳聚糖载药微球的性能及其成球机理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9期

6 张琳琳;涂姜磊;徐静;程莉萍;张志斌;陈世龙;;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缓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24期

7 李春生,寿崇琦,左志俊;载药微球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9年03期

8 张爱英,李杰,冯增国,张勇;生物可降解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3期

9 尚红梅;李引乾;曹新宇;陈辉玲;董玲玲;童德文;马永梅;;SiO_2载药微球的研究及应用[J];材料导报;2012年S1期

10 杨黎燕;李仲谨;尤静;张静姝;;淀粉基交联共聚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其生物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彦卿;张朝平;;磁性明胶载药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2 马桂蕾;宋存先;韩锐;付招娣;;带有微孔结构紫杉醇微球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刘素琴;吴弘;;聚碳酸亚丙酯马来酸酐酯的合成及其载药微球的制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4 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刘素琴;吴弘;;聚碳酸亚丙酯马来酸酐酯的合成及其载药微球的制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简永增;王耀先;程树军;;聚酸酐载药微球的制备[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近;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的制备和释药动力学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欣;5-Fu/GoFe_2O_4/PCL磁性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其表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王敬龙;多层载药微球型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其对HPM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吴海燕;丝素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孙爱平;喷雾干燥法制备聚乳酸载药微球及其药物释放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赵天倚;聚乳酸包覆次血红素六肽微球的制备及初步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康世胤;复合功能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D];天津大学;2011年

7 李亚瑜;PLA-PEG-PLA的微波合成及其载药微球的表征与释药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8 王玉杰;可用于皮下注射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载药微球复合相变体系的制备及性质检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滕丽晶;星型聚乳酸基载药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10 杜伏玲;卡拉胶为基质载药微球的制备及释药行为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多层载药微球型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其对HPMSCs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3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8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