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聚已内酯载紫杉醇微球制备

发布时间:2017-05-03 01:12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聚已内酯载紫杉醇微球制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单分散性聚合物微球具有可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已成为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制备微球的传统方法为机械搅拌法,该方法获得的微球大小不均一、粒径分布宽等限制了其应用。微流控芯片是通过一维或多维微通道网络及各种功能单元集成化腔体组合而形成的实验平台,应用十分广泛。微流控芯片液滴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可以控制液滴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制备粒径均匀的载药微球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实验采用亲水性修饰后的流动共聚焦通道形成单分散的聚己内酯包裹紫杉醇液滴,考察了连续相和分散相流速与液滴大小的关系、分散相中聚己内酯浓度变化对于生成液滴粒径的影响,并且制备6组聚己内酯(PCL)载紫杉醇(PTX)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及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经聚乙烯醇(PVA)包被修饰的通道可产生单分散的液滴,通过调节两相流速可以有效控制液滴和微球的尺寸,电镜表征显示微球表面较粗糙,空隙分布随溶液浓度增大而显著下降。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包封率可以达到80%以上,在分散相浓度3.0%(w/v)PCL时达到最大的包封率。对聚己内酯紫杉醇载药微球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表明,在72h内,载药微球的粒径越大,MDA-MB-231细胞存活率越高。证明载药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微流控液滴 聚已内酯 紫杉醇 分散相浓度 单分散微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26
  • 1.1 紫杉醇研究概述8-11
  • 1.1.1 紫杉醇简介8-9
  • 1.1.2 紫杉醇制剂研究进展9-11
  • 1.2 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研究概述11-13
  • 1.2.1 制备载药微球的常用材料11
  • 1.2.2 载药微球的传统制作方法11-12
  • 1.2.3 紫杉醇载药微球制剂研发12-13
  • 1.3 一般方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缺点13
  • 1.4 微流控芯片简介13-22
  • 1.4.1 微流控芯片实验室13-14
  • 1.4.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材料与其制作过程14-17
  • 1.4.3 微流控液滴技术17-22
  • 1.5 微流控芯片制备微纳米载药微球22-24
  • 1.5.1 纳米粒子制备22-23
  • 1.5.2 微球及微囊制备23
  • 1.5.3 微流控液滴技术在制备聚合物药物载体方面的不足23-24
  • 1.6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内容24-26
  • 2 单分散性聚乙内酯载紫杉醇微球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26-40
  • 2.1 引言26
  • 2.2 实验部分26-32
  • 2.2.1 实验使用仪器及试剂26-27
  • 2.2.2 芯片制作27-29
  • 2.2.3 在芯片中形成液滴29-30
  • 2.2.4 PTX-PCL微球的形成30-31
  • 2.2.5 PTX-PCL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测量31
  • 2.2.6 载药微球体外释放研究31-32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32-40
  • 2.3.1 PDMS芯片的聚乙烯醇包被修饰32-33
  • 2.3.2 分散相溶剂选择33-34
  • 2.3.3 连续相表面活性剂浓度确定34
  • 2.3.4 连续相与分散相流速变化对于液滴大小的影响34-36
  • 2.3.5 分散相浓度对液滴粒径大小的影响36
  • 2.3.6 聚己内酯微球表征36-37
  • 2.3.7 紫杉醇聚己内酯微球的实际载药量与药物包封率测定37-38
  • 2.3.8 紫杉醇聚己内酯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38-40
  • 3 聚己内酯载紫杉醇微球的体外细胞实验40-47
  • 3.1 实验材料40-41
  • 3.1.1 仪器40
  • 3.1.2 药品与试剂40-41
  • 3.1.3 癌细胞株41
  • 3.2 细胞培养实验41-43
  • 3.2.1 细胞复苏与培养41
  • 3.2.2 细胞传代41-42
  • 3.2.3 细胞计数42
  • 3.2.4 冻存细胞42-43
  • 3.3 紫杉醇聚己内酯微球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TT实验43-47
  • 3.3.1 最适药物浓度筛选43-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A 文中常用英文简写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5-56
  • 致谢56-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陈海涛;表面活性剂在抗癌药制剂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4期

2 叶海英,张忠义;常见载药微乳制剂及其特性[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3 卢秀霞;龙晓英;丁钢;袁飞;陈金爱;陈秋伟;张海龙;;辣椒碱纳米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陈建伟;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黄勇琪;杨娜;;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孙治谦;金有海;王振波;王磊;;无机盐浓度和种类对静电破乳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6 陈庆国;梁雯;宋春辉;;电场强度对原油乳化液破乳脱水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4年01期

7 陈庆国;梁雯;宋春辉;刘增;赵忠山;魏新劳;;交流和直流电场作用下的乳化液电脱水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4年07期

8 沈玮玮;陈家庆;胡成勇;李锐锋;黄松涛;李爽;马全;;高频/高压静电聚结破乳评价方法及电场频率选择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9 张博;王建华;吴庆涛;康志强;;现代油水分离技术与原理[J];过滤与分离;2014年03期

10 罗小明;闫海鹏;何利民;杨东海;;高频脉冲电场中水滴运动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阎家麒;;紫杉醇手性侧链合成与紫杉醇半合成评述[A];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工药物(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陈晓东;胡国庆;;双液滴在交流电场下的变形和相互作用[A];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马红蕾;蔡程科;;抗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A];“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芳;矾冰纳米乳制剂研究及其安全性和药效学评价[D];中南大学;2011年

2 高琳;双模型介孔SiO_2表面功能化及其在药物缓控释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鞠明杰;基于端树枝化聚乙二醇的树枝化聚合物的合成与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代昭;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负载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李华;长春西汀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6 卞丽红;化学材料修饰紫杉醇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7 张莉;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陈月;紫杉醇/环糊精的包合及包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翟志光;以良附丸为模型药物的中药复方微乳载药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嘉敏;制备食品级吐温-80微乳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何佳奇;汉防已甲素亚微乳的制备及评价[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向美;东北红豆杉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成分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叶海英;微乳给药系统法莫替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5 茆同江;人参皂苷Rg3微乳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D];扬州大学;2005年

6 杨青艳;5-氟尿嘧啶微乳的制备及生物特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向东;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傅若秋;紫杉醇聚乳酸纳米粒制备工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9 董秋香;O/W微乳体系的基础性研究及其对间尼索地平增溶效果的考察[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崔晶;姜黄素固体自微乳化制剂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聚已内酯载紫杉醇微球制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42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