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免疫检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2:04

  本文关键词: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免疫检测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应用所制备的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人工抗体替代红霉素的生物抗体,建立了一种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结果如下:1.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以红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乙腈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恒温热聚合制备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2.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1)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用量: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摩尔比为1:4:20时,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最佳。(2)聚合溶剂的选择(乙醇,醇,乙腈):当溶剂为乙腈时,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最佳。(3)引发剂用量的选择(0.01g、0.05g、0.1g、0.2g、0.3g):当引发剂用量为0.1g时,吸光度值最小,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聚合效果最佳。(4)聚合温度的选择(30℃、40℃、50℃、60℃70℃):当在60℃恒温水浴的环境下来进行聚合反应,吸光度值最小,聚合效果最好。(5)聚合反应时间的选择:当聚合反应时间为24h时,聚合反应最充分,合成的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效果最好。(6)聚合物洗脱:配制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酸混合溶液分别于索式提取器和振荡器中,对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洗脱处理,当甲醇与乙酸的体积比为1:1时,在振荡器中洗脱,其洗脱时间最短为24h。3.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1)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研究,当红霉素溶液浓度为170?g/m L时,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最大,为130.8?g/mg,远远高于非印迹的最大吸附量34.6?g/mg,接近其吸附量的4倍,说明实验制备出来的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红霉素表现出优越的吸附性能。(2)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由于吸附动力学曲线不随底物起始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在红霉素浓度为140?g/m L时有急剧升高的趋势,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MIP的空穴捕获越来越多的红霉素分子,吸附量迅速增大,4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效果不再受时间的影响。(3)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特异性研究: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浓度为140?g/m L的红霉素、罗红霉素、氯霉素溶液吸附4h时,红霉素印迹聚合物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和氯霉素的吸附量分别为90.4?g/mg、30.2?g/mg、18.6?g/mg,因此实验制备出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量远远大于对其结构类似物氯霉素和罗红霉素的吸附量,说明MIP对红霉素具有特异性吸附能力。(4)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热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随之下降,但整体来看下降的比较平缓,经温度100℃处理完后,聚合物的吸附量达到了108.4?g/mg,仍是最高吸附量的83%,所以说明实验制备的红霉分子印迹聚合物受温度的影响极小。(5)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耐酸碱腐蚀性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经过酸碱溶液浸泡后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并且能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2.9%-96.8%,并且在弱酸和弱碱浸泡下的吸附量要稍高于强酸和强碱浸泡下的吸附量,说明实验制备的MIP受化学性质的影响极小。(6)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重复性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每次的吸附量都会比前一次有所下降,对同一印迹聚合物进行了五次吸附解吸的实验,第五次吸附量为112.3?g/mg,是第一次吸附量的87.46%。由此可见,实验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重复性使用良好。4.建立一种应用所制备的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代替生物抗体测定红霉素的直接竞争酶联免法,并与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联用来检测水产品中红霉素的残留量。以红霉素浓度为横坐标,发光值为从坐标,建立了红霉素药残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3154.5x+27563,相关系数为0.988.最低检出限为0.87?g/L,线性范围0.9?g/L-8.1?g/L,其加标回收率在87.7%-92.9%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小于8.5%,而批间变异系数则小于13.2%。5.应用所建立的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法与红霉素Elisa分析法进行红霉素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显示,当测量海参均质样品中红霉素添加量为1?g/kg时,红霉素Elisa分析法的检测结果为0.926±0.02?g/kg,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测结果为0?g/kg,当测量海参均质样品中红霉素添加量为3?g/kg时,红霉素Elisa分析法的检测结果为2.786±0.05?g/kg,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测结果为2.568±0.17?g/kg,当测量海参均质样品中红霉素添加量为9?g/kg时,红霉素Elisa分析法的检测结果为8.674±0.04?g/kg,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测结果为7.963±0.13?g/kg,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红霉素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印迹聚合物性能研究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R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综述11-24
  • 1 红霉素简介11-14
  • 1.1 红霉素概述11
  • 1.2 红霉素的作用11-12
  • 1.3 红霉素残留现状12
  • 1.4 红霉素检测方法12-14
  • 1.4.1 液相色谱法12
  • 1.4.2 色质联用法12-13
  • 1.4.3 气质联用法13
  • 1.4.4 微生物法13
  • 1.4.5 薄层色谱法13
  • 1.4.6 酶联免疫法13-14
  •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14-16
  • 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类型14-15
  • 2.1.1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4
  • 2.1.2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14
  • 2.1.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4-15
  • 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15
  • 2.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展望15-16
  • 3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与进展16-23
  • 3.1 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与发展16
  • 3.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16
  • 3.3 分子印迹聚合方法16-19
  • 3.3.1 本体聚合法16-17
  • 3.3.2 原位聚合法17
  • 3.3.3 悬浮聚合法17-18
  • 3.3.4 多步溶胀聚合法18
  • 3.3.5 沉淀聚合法18-19
  • 3.3.6 表面印迹聚合法19
  • 3.4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19-20
  • 3.5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20-23
  • 3.5.1 色谱分离技术20
  • 3.5.2 固相萃取技术20-21
  • 3.5.3 膜分离技术21
  • 3.5.4 分子印迹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21
  • 3.5.5 分子印迹在酶催化方面的应用21-22
  • 3.5.6 分子印迹用于免疫分析22
  • 3.5.7 分子印迹在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22-23
  • 4 存在的问题23
  • 5 选题目的和意义23-24
  • 第二章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24-35
  • 1 前言24
  • 2 实验试剂24
  • 3 实验仪器24-25
  • 4 实验方法25-27
  • 4.1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25
  • 4.2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25-27
  • 4.2.1 功能单体种类选择25-26
  • 4.2.2 功能单体用量的选择26
  • 4.2.3 溶剂的选择26
  • 4.2.4 交联剂用量的选择26
  • 4.2.5 引发剂用量的选择26
  • 4.2.6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26
  • 4.2.7 聚合时间的选择26-27
  • 4.2.8 聚合物洗脱条件的选择27
  • 5 结果与讨论27-33
  • 5.1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27-28
  • 5.1.1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镜图27-28
  • 5.2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条件的优化28-33
  • 5.2.1 功能单体种类选择28
  • 5.2.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的选择28-29
  • 5.2.3 溶剂的选择29-30
  • 5.2.4 交联剂用量的选择30
  • 5.2.5 引发剂用量的选择30-31
  • 5.2.6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31-32
  • 5.2.7 聚合时间的选择32
  • 5.2.8 洗脱方法和溶剂的选择32-33
  • 6 结论33-35
  • 第三章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研究35-44
  • 1 前言35
  • 2 实验试剂35
  • 3 实验仪器35
  • 4 实验方法35-38
  • 4.1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36
  • 4.2 聚合物吸附性能研究36-38
  • 4.2.1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平衡吸附性研究36
  • 4.2.2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特异吸附性研究36-37
  • 4.2.3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热稳定性研究37-38
  • 4.2.4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化学稳定性研究38
  • 4.2.5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重复使用性研究38
  • 5 结果与讨论38-42
  • 5.1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平衡吸附性能38-39
  • 5.2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特异吸附性39-40
  • 5.3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热稳定性40-41
  • 5.4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化学稳定性41-42
  • 5.5 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重复使用性42
  • 6 结论42-44
  • 第四章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研究44-53
  • 1 前言44
  • 2 实验材料44
  • 3 实验试剂44-45
  • 4 实验仪器45-46
  • 5 实验方法46-48
  • 5.1 96孔板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固定46
  • 5.2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46-47
  • 5.2.1 样品处理46
  • 5.2.2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标准曲线46
  • 5.2.3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46-47
  • 5.2.4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回收率47
  • 5.2.5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精密度47
  • 5.3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红霉素Elisa分析法检测结果对比47-48
  • 6 结果与讨论48-51
  • 6.1 96孔板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固定48
  • 6.2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48-51
  • 6.2.1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标准曲线48-49
  • 6.2.2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49
  • 6.2.3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回收率49-50
  • 6.2.4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精密度50-51
  • 6.3 红霉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红霉素Elisa分析法结果比较51
  • 7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与发表的论文61-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言军,余建华,黄启斌,林原;分子印迹纳米膜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神经性毒剂沙林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3年07期

2 姜勇,童爱军;反乌头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功能[J];分析化学;2004年11期

3 于慧娟;沈晓盛;李庆;黄冬梅;陈轶男;菅乐东;;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对虾组织中红霉素的残留量[J];分析试验室;2006年04期

4 李保利;张敏;姜萍;董襄朝;;表面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评价[J];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5 杨明;淮路枫;赵涛;刘薇;赵静国;;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J];精细化工;2008年06期

6 韩南银,周婷;蜂蜜中红霉素残留量的检测[J];食品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立永;水性体系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D];天津大学;2003年

2 宋素泉;重要违禁兽药红霉素和氯丙嗪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免疫检测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58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0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