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W1抗血小板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23:05

  本文关键词:W1抗血小板药效学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据文献资料报道:我国冠心病患者超过1.37亿人,仅2011年我国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就达300万人。药物联合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但支架植入手术会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和斑块的破裂,促进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2]。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是临床上用于防止PCI术后心血管疾病再发的金标准[3]。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并吡啶类药物,通过与血小板表面受体P2Y12结合,抑制ADP激活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前药,需在体内经过肝药酶代谢产生活性产物,而且85%的氯吡格雷被酯酶转化为无活性产物,仅有10%-15%在肝脏内经过两步代谢,产生活性产物SR26334[4-5]。基因多态性、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不足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敏感性降低,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6-7]。与同类药物相比W1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化合物,含有氯吡格雷第一步代谢产物2-O-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结合产物,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消除氯吡格雷抵抗。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W1药效学研究。我们以氯吡格雷为阳性对照药,Wistar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并随机分为正常组(MC 0.5mg/kg)、氯吡格雷组(10mg/kg)、W1高剂量组(3 mg/kg)、W1中剂量组(1mg/kg)、W1低剂量组(0.3 mg/kg)、阿司匹林组(1 mg/kg)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大鼠动静脉型血栓质量、出(凝)血时间,来评价W1抗血栓的效果。结果显示,通过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确定了诱导剂ADP的给药浓度为50μmol/L,阳性对照药氯吡格雷给药剂量为10mg/kg;血小板聚集实验还表明了W1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并且W1(3 mg/kg)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与氯吡格雷(10 mg/kg)效果相当(P0.05);大鼠动静脉血栓模型结果表明了,W1(3 mg/kg)与氯吡格雷(10 mg/kg)都能明显抑制血栓形成,并且两者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W1体内药效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W1(3 mg/kg)和氯吡格雷(10 mg/kg)在0.5 h内能迅速发挥抗血小板聚集药效,在3-4 h的时候药效达到最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96 h的时候药效几乎消失;出(凝)血的研究结果表明,氯吡格雷组和W1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出(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量,并且W1高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W1药效学的比较研究研究。氯吡格雷在体内经肝药酶两步代谢(主要为CYP2C19和CYP3A4),我们选择同样经这两种肝药酶亚型代谢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他汀类(辛伐他汀)、钙通道阻滞剂(苯磺酸氨氯地平),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大鼠动静脉型血栓质量来评价在这两种肝药酶亚型被抑制或缺失的情况下,W1抗血栓效果是否受影响。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分别单次给予奥美拉唑(40、80 mg/kg)、辛伐他汀(40、80 mg/kg)、苯磺酸氨氯地平(10、20 mg/kg)与氯吡格雷(10 mg/kg)或W1(3 mg/kg)联合用药,和连续给予奥美拉唑(20、4 0mg/kg)7天,第7天与氯吡格雷(10 mg/kg)或W1(3 mg/kg)同时给药。结果显示:无论奥美拉唑单次给药组和长期给药组,均能明显抑制氯吡格雷(10 mg/kg)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效果(P0.001),但对W1(3 mg/kg)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仅有微弱的影响(P0.05);辛伐他汀(40、80 mg/kg)对氯吡格雷(10 mg/kg)和W1(3 mg/kg)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形成药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10、20 mg/kg)均对氯吡格雷(10 mg/kg)产生了明显的影响(P0.001)而对W1(3 mg/kg)组影响较小(P0.05)。第三部分,W1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的初步研究。我们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小板内c AMP含量和流式细胞仪测定VASP磷酸化,计算血小板活化指数(PRI),来评价W1抑制血小板激活作用。Wistar大鼠,心脏取血,制备PRP,与Buffer液混合后,加入PGE1上调c AMP水平,再加入ADP抑制PGE1作用,通过ELISA试剂盒测定c AMP含量的变化,来验证W1抑制ADP作用。通过结果可以显示,加入PGE1后,c AMP含量急剧增加,当加入ADP后正常组c AMP水平迅速降低,而W1组降低并不明显,说明W1具有抑制ADP激活血小板的作用。c AMP含量的增加可激动PKA,促进VASP磷酸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8]。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与正常组W1组能明显的降低血小板反应指数(66.22±10.67%vs 38.88±11.27%,P0.01)。综上所述,W1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候选药,具有比氯吡格雷更强的抗血小板效果,在强效的抗血栓药效下,并不增加出血风险;同时W1受肝药酶亚型影响较小,在CYP2C19和CYP3A4被抑制的情况下,依然拥有强效的抗血栓效果;在与其他经同种肝药酶代谢的药物联用时,也不会影响其疗效,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说明了W1比其他同类的药物具有更优越的抗血小板药效。
【关键词】:W1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7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第一部分 W1抗血小板的药效学研究14-28
  • 1 引言14-16
  • 2. 材料与方法16-20
  • 2.1 材料16-17
  • 2.2 方法17-20
  • 2.3 统计分析20
  • 3 结果20-25
  • 3.1 诱导剂ADP加入量的确定20-21
  • 3.2 阳性对照药-氯吡格雷给药量的确定21
  • 3.3 W1药效强度的研究21-23
  • 3.4 W1抗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23
  • 3.5 W1体内药效时间的研究23-24
  • 3.6 出(凝)血 时间的研究24-25
  • 4 讨论25-28
  • 第二部分 W1抗血小板的药效学比较研究28-39
  • 1. 引言28-29
  • 2:材料与方法29-33
  • 2.1 材料29-31
  • 2.2 方法31-33
  • 2.3 统计分析33
  • 3 结果33-37
  • 3.1 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和W1药效学的对比研究33-34
  • 3.2 氨氯地平对氯吡格雷和W1药效学的对比研究34-35
  • 3.3 辛伐他汀对氯吡格雷和W1药效学的对比研究35-36
  • 3.4 奥美拉唑连续给药对氯吡格雷和W1药效学的对比研究36-37
  • 4 讨论37-39
  • 第三部分 W1抗血小板机制的初步研究39-47
  • 1 引言39-40
  • 2. 材料与方法40-44
  • 2.2 方法42-44
  • 2.3 统计分析44
  • 3. 结果44-45
  • 3.1 血小板内c AMP含量测定44-45
  • 3.2 血小板活性指数(PRI)45
  • 4. 讨论45-47
  • 参考文献47-52
  • 附录52-53
  • 致谢53-54
  • 综述54-63
  • 参考文献6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春燕;夏宗玲;;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年06期

2 张宏;石桂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4年23期

3 林云钗;陈慧;吴小盈;;CYP2C19*2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MACE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4 裴力刚;;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应用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5 谢婧;胡欣;杨莉萍;;CYP2C19*17多态性对氯吡格雷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6 荆玲;周继红;范炎峰;袁静;;抗血栓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16期

7 程鹏飞;魏增泉;;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07期

8 卜晓斐;刘鹏;付晓丽;徐为人;;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概况[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年01期

9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年08期

10 张泉州;于远光;李剑勇;杨亚军;;抗血小板药物研究及临床应用状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W1抗血小板药效学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372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