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重力的生物医学问题、发展及应用前景
本文关键词:人工重力的生物医学问题、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人工重力被认为是一种多系统失重对抗措施,是人类进一步进行深空探测的有效保障。短臂离心机是实现人工重力的有效方式。本文针对人工重力在未来长期载人航天过程中的可能应用及医学问题,综述了人工重力提出的背景、发展过程。重点回顾了短臂离心机产生的间断性人工重力在地面、失重或模拟失重环境中的生物医学效应及其不良影响。最后对人工重力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失重模拟 对抗措施 人工重力 短臂离心机
【基金】:军队“十一五”专项课题(06Z042)
【分类号】:R852.21
【正文快照】: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登陆火星计划已势在必行。然而,长期暴露在失重环境可引起人体生理系统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血管功能下降、骨质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减少、体液头部转移、神经调节系统紊乱以及免疫功能改变[1]。按目前技术水平,人类要登陆火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立藩;人工重力的生物医学问题:以往工作回顾与面临的挑战[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2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冯岱雅,吴燕红;人力短臂离心机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标,余志斌,张立藩;每日1h站立对模拟失重大鼠心肌收缩功能降低的对抗[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6期
2 刘玉盛,黄伟芬,李丽萍,仲崇发,董荣兟,孙洪义;21d-6°头低位卧床期间运动训练对骨丢失的防护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2期
3 张立藩,孟庆军;展望新世纪的重力生理学[J];生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4 孟庆军;失重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对抗措施[J];生物学通报;2002年06期
5 孙标!710032西安,刘春!710032西安,倪鹤鹦!710032西安,程九华!710032西安,吴燕红!710032西安,张立藩!710032西安;模拟失重大鼠间断性站立或离心对抗骨骼肌萎缩的效果比较[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4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王艳芳;航天诱变番茄无限生长习性突变体的选育及其诱变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标;间断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对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袁林天;模拟失重大鼠牙体牙髓牙周组织的变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3 耿捷;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春,张立藩,张乐宁,倪鹤鹦,张远强,孙岚;间断性头高位倾斜对模拟失重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6期
2 孙喜庆,姚永杰,吴兴裕,郝卫亚,姜世忠,乔宗林;21d头低位卧床期间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3 张立藩;人工重力的生物医学问题:以往工作回顾与面临的挑战[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4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冯岱雅,吴燕红;人力短臂离心机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5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郝卫亚,乔宗林,姜世忠;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利;唐志全;王林杰;谈诚;杨鸿慧;袁敏;陈文娟;王惠娟;唐国华;李莹辉;白延强;;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下肢肌肉体积的影响及对抗措施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辉;梁宏;廖苹;马永洁;;共词聚类在失重模拟领域研究热点分析中的应用[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中平;韦明;严洪;;模拟失重下基于心音信号的心脏储备测试方法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3 彭远开;费锦学;张宝兰;刘钢;张华;徐国林;;模拟失重对吸4%二氧化碳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A];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曹新生;杨连甲;吴兴裕;吴燕红;张乐宁;张立藩;;不同G值失重对抗措施对大鼠承重骨对抗效果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万玉民;秦岭;白延强;邓一兵;谭锦辉;王红晖;凌树宽;李莹辉;陈善广;;阻抗振动对“地星”1号—60d头低位卧床所致骨丢失的对抗作用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6 余志斌;;载人航天活动中对抗失重影响的措施及其对抗效果[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7 刘红菊;张鹏;李莉;杨明浩;刘淑红;王旭;范明;陈晓萍;;Gp 130受体在失重性肌萎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8 马永生;;国际空间站上的医学生物学实验载荷[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鹏;刘红菊;刘淑红;李莉;杨明浩;王旭;范明;陈晓萍;;Dystrophin基因在失重性肌萎缩形成中的作用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10 孙喜庆;;系统与整合——失重生理学发展之路[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玺康;对抗无人机所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航空报;2007年
2 本报专稿 马晓研;印度要建太空司令部[N];世界报;2009年
3 徐军 肖志军 范勤;笑看银河卷星浪 梦圆“飞天”书传奇[N];科技日报;2009年
4 仲子昭;战斗机:印“幻影”改装再飞25年[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姜晨怡;火星500:为登陆火星时刻准备着[N];科技日报;2010年
6 余建斌 谭武军 孙海荣 张利文 新华社记者 栾海;中国志愿者踏上520天“火星之旅”[N];人民日报;2010年
7 王利方 孙海荣 张利文;来自火星的呼唤[N];中国国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郝从均;模拟失重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2 王俊锋;模拟失重肺组织蛋白组学变化和药物干预对一氧化氮表达及凋亡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3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4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高放;模拟失重致大动脉血管的重塑与局部RAS变化以及-G_X重力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李静;模拟失重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异常和红花甙修复效应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张勇;模拟失重环境下BMP-2对成骨细胞诱导作用变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会品;间断性头高位对模拟失重兔静脉顺应性和组织形态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林乐健;模拟失重对大鼠小动脉结构和功能的重塑作用以及-Gx重力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耿捷;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孙标;间断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对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朱超;短臂离心机锻炼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任虎君;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50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65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