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对微生物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概述
本文关键词:空间环境对微生物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概述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空间微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近况,概述了常见空间环境因素引起的微生物生理生化性状改变的特点和表现,空间环境因素改变微生物生物学性状的作用机制,以及空间微生物学的发展和展望。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关键词】: 空间环境 微生物 分子机理
【基金】:中国载人航天项目基金资助(010207)
【分类号】:R851
【正文快照】: 近年来,有关空间环境对微生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应用及其分子遗传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微生物具有结构简单、繁殖速率快、周期短等特点,有利于遗传变异效应研究,是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多年来,国内外科学家运用返回式科学卫星及空间站,对细菌、真菌、病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磊,吕淑霞,张利,邵立东,张忠泽;航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2 王艳芳;赵彦宏;刘林德;杨树德;王爱云;王芹芹;;空间诱变微生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3 朱毅麟;正确认识微重力[J];国际太空;2002年02期
4 张玲华,田兴山;微生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04年04期
5 翁曼丽,李金国,高红玉,李沐阳,王培生,蒋兴村;大肠杆菌菌种空间变异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4期
6 骆爱群,高春宵,宋幼新,谭华荣,刘志恒;NIKKO霉素产生菌的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6期
7 杨惠芳,黄志勇,张德民,刘志恒;紫色非硫光合细菌的空间生物学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1期
8 庄逢源;;空间生命科学:一门极具挑战性且蕴藏着重大发现的新兴学科[J];科技导报;2007年01期
9 田兴山,张玲华,郭勇,潘木水,周风珍,邝哲师,黄小光,李国立,孙晓刚;空间诱变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上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5年01期
10 王艳芳;王世恒;祝水金;;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荷英;徐安英;;航天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蚕业上的应用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2 范建新;邓仁菊;李金强;;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3 王艳芳;赵彦宏;刘林德;杨树德;王爱云;王芹芹;;空间诱变微生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4 赵彦宏;王艳芳;周瑞莲;柏新富;祝水金;;航天诱变番茄无限生长习性突变体的农艺性状与光合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5 张玲华;田兴山;周风珍;;太空条件对荚膜红假单胞菌的生理指标及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6年02期
6 汤洁;吴书朝;;落塔微重力水平的激光干涉测量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7 张达;王云秋;郝再彬;王豫颖;;浅谈我国航天育种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刘波;曾志南;叶金聪;林向阳;郭明忠;林光纪;;细基江篱及坛紫菜太空诱变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福建水产;2006年04期
9 谢琼;李勇枝;宿双宁;吴元亮;;空间环境对13株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感染.炎症.修复;2003年04期
10 赵丛;张敏;王建玲;杜连祥;;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及发酵条件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廖森泰;陈琴苓;邱俊荣;赫新洲;;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多学科合作开展航天育种研究[A];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季宇彬;朱兴杰;徐昶儒;李文兰;;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长山;徐香玲;张月学;唐凤兰;;空间诱变处理苜蓿的细胞学效应研究[A];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4 陈琴苓;赫新洲;廖森泰;甄双柒;;航天育种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进展[A];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施佳慧;航天育种番茄生理生化及营养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鹭;高产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 Tolerance Factor)酵母菌的选育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刘红芝;酿酒酵母甘露聚糖的制备、结构鉴定及免疫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路波;零重力环境模拟气动悬挂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尹美强;磁化弧光等离子体对种子生物效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艳芳;航天诱变番茄无限生长习性突变体的选育及其诱变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梁景乐;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空间育种、工艺优化及工业放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迟燕平;高压脉冲电场对蔬菜种子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敏;水稻包穗突变体esp1的遗传分析与ESP1(t)基因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陈娟;马唐生防菌Col-68(Colletotrichum sp.)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遗传改良[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淼;马铃薯的组织培养及耐盐诱变育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晓丹;适于甘薯的米根霉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佳;空间诱变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菌株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马晓环;γ辐照及模拟微重力效应对PC12等细胞损伤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颜兴;模拟微重力效应对MG-63细胞纺锤体结构及MAD2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梁志华;光合细菌辅酶再生系统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0年
9 侯艳梅;L-乳酸产生菌的太空诱变及发酵条件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刘星斌;黑曲霉ZM-8降解小麦秸秆及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花,张衍荣,曹健;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3年12期
2 庄大桓,桂仲争,姜玉兰,史之祯,李丹丹;利用生物卫星搭载家蚕试验初报[J];蚕业科学;1995年03期
3 郑家团,谢华安,王乌齐,张建福,张水金,黄庭旭,杨东,马宏敏;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分子植物育种;2003年03期
4 温贤芳,刘录祥;我国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1年06期
5 易小平,陈芳远;空间环境诱变育种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6 刘双江,孙燕,岑运华,,杨惠芳;采用光合细菌控制水体中亚硝酸盐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5年06期
7 黄荣庆,蒋兴村,李金国,刘宗贤,顾瑞琦,李群;在生物堆试验中用塑料核径迹探测器作高游离宇宙线重核的辐射生物学研究[J];核技术;1991年07期
8 密士军,郝再彬;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的新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9 刘敏,李金国,王亚林,张赞,薛淮,张纯花,李社荣,郝连元,李广元;卫星搭载的甜椒87-2过氧化物同工酶检测和RAPD分子检测初报[J];核农学报;1999年05期
10 徐建龙;空间诱变因素对不同粳稻基因型的生物学效应研究[J];核农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莲;;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医学综述;2010年04期
2 赛海芳;荣伟;;综合性医院环境微生物危险因素检测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3 邓泽静;;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4 董宝坤;孟黎辉;吕英俊;姜雪;董云秋;何茵;贾德彬;;酸性氧化电位水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3期
5 张艳;;可重复使用的医疗消毒物品[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2期
6 赵贵明;杨海荣;赵勇胜;袁飞;陈颖;;MALDiI Botyper与API20E对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的鉴定结果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3期
7 蔡旭玲;汪保国;黄晓晖;冼雪珍;陈思东;;二氧化氯消毒剂的剂型对杀菌效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3期
8 牛春荣;朱洪鸣;;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09期
9 郑三菊;;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与质量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02期
10 王悦;张鲁涛;史利克;刘燕;;两种内镜灭菌方法灭菌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小兰;樊晓星;闫敏;孙丹;郑洪;;一种新型高选择性次氯酸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丁元华;郭荣;;离子液体与DNA相互作用的缔合特性和分子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陈洪斌;万惠霖;蔡启瑞;;固氮酶质子传递途径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赵一雷;;计算化学在一氧化氮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顾强;王晓亮;朱丽丽;薛奇;;纳米颗粒表面配体的置换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邱枫;;对称两嵌段聚合物形成的球状胶束翻转动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张春晖;;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C];2010年
8 王磊;王成福;黄伟红;;L-阿拉伯糖的生产与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C];2010年
9 周振平;;脱墨浆生产过程中的双氧水保护技术[A];'2010(第十八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及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2010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与造纸新技术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利中;吕黎;;土壤有机污染的缓解与修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陈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N];科技日报;2011年
3 路昕;以色列海鱼沙漠安家[N];中国渔业报;2011年
4 王双瑾;西安污泥处理厂投入运行[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郜海燕;每天17万吨生活污水变清水[N];鹤壁日报;2011年
6 丁洋;福伊特技术破解厌氧反应器功能下降难题[N];消费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张文江;让微生物更好地“吃掉”污染毒素[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秋蓉;极地微生物研究六年终成正果[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任厚毅;胜利油田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升级[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叶小钟 实习生 林洁丹;餐厨垃圾处理的绿色未来[N];工人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荣;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退浆废水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彭剑涛;外生菌根真菌氮、钾营养特性及其对汞胁迫的反应[D];西南大学;2010年
3 房雪峰;SOX2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叶鼎;gna13,lrp8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林海建;玉米根系低磷胁迫响应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肖锡林;细胞传感器及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阮小燕;长江中游湖泊类脂物记录的近代微生物生态系的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杨光;玉米苗期冷响应分子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于长青;深黄被孢霉高产花生四烯酸的制备及其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平;高盐含酚废水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荣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丽;厌氧颗粒污泥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铜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封丹;土地渗滤系统去除生活污水总氮的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银善;生物碳固定化白腐真菌修复PAHs污染土壤及作用机理[D];浙江大学;2010年
5 糜徐红;电极生物膜法同时还原NO_x络合吸收液中的Fe(Ⅱ)EDTA-NO和Fe(Ⅲ)EDTA[D];浙江大学;2010年
6 蔡灵琳;Fe(Ⅱ)Cit/Fe(Ⅱ)EDTA络合吸收—生物还原处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D];浙江大学;2010年
7 吴海云;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联合发酵产酸耦合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烷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邱丽娟;厌氧颗粒污泥对活性黑KN-B染料的生物降解脱色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王吉;新型厌氧反应器+MBR处理乳品废水的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杨煜东;典型PPCPs土霉素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7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93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