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作用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6:08
【摘要】: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平均每3秒全球增加一名AD患者,而我国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其发病机制复杂、靶点多样,治疗仍是难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色已成为治疗AD的首选,与靶点明确的西药联用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降低不良反应。经过调查发现,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将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联用,但两药联用的量效关系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以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药学评价手段对其进行量效关系和物质基础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第一章文献研究本章系统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研究状况、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以及临床常用药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合应用的进展。第二章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两药联用抗阿尔茨海默病的量效关系研究第一节不同剂量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效应研究本节采用多因素损伤复制小鼠痴呆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G、D、GD 0.5 ×、GD 1 ×、GD 2 ×、GD 4 ×、GD6×、GD8×、GD 10×)进行治疗后,通过观察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分析脑组织病理切片和脑、血浆中神经递质及其相关酶指标的变化来评价药效,再结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两药联用的最佳剂量。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行为学、神经递质及其酶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给药组对各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改善效果不一。综合多指标综合指数和PCA得出:GD 1 ×GD 0.5 ×GD 2 ×GD 6 ×DGD 4 ×GGD 8 ×GD 10 ×,表明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临床1倍量(GD 1 ×)时效果最佳。第二节不同配比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效应研究基于优选的最佳剂量对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不同配比(GD 1:0、GD 2:1、GD 3:1、GD 4:1、GD 8:1、GD 1:1、GD 1:8、GD 1:4、GD 1:3、GD 1:2和GD 0:1)进行研究,依次对Morris水迷宫、脑病理切片和血脑中神经递质及相关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PCA筛选两药联用的最佳配比。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发现,不同配比给药组对各指标有一定回调作用(P0.01或P0.05)。综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PCA得出:GD 1:1GD 1:2GD 1:3GD 0:1GD 1:0GD 2:1GD 1:4GD 1:8GD 3:1GD 8:1GD 4:1,表明两药在一定范围内起配伍增效作用,其中银杏酮酯-多奈哌齐1:1时(GD 1:1)效果最佳。第三章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体内、外过程研究第一节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两药联用在模型小鼠组织和血液中的分布研究基于前期筛选出的最佳配比(1:1),本节对单用和联用后成分进行追踪评价分析。在多因素损伤致小鼠痴呆模型复制完成后,连续给药10天,通过UHPLC-MS/MS检测38种成分在模型小鼠脑、肠、肠内容物和血浆中含量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多奈哌齐、金松双黄酮、芦丁等成分在联用后在脑中的含量升高,推测药物联用后促进这些成分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黄酮类成分在体内各组织和血液中均有分布;黄酮苷类成分和银杏酸类成分在体内分布较少;内酯类成分仅在肠内容物中检测到。第二节银杏酮酯中特征成分的体外胃肠道代谢研究本节建立体外模拟人肠道菌代谢技术,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银杏酮酯特征性成分(槲皮素-3-O-α-L-(6'"-p-香豆酰葡萄糖基-β-D-1,2-鼠李糖苷))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不同时间段的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寻找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代谢差异。结果发现,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主要有以下几种差异:(1)代谢反应发生时间差异;(2)代谢反应类型存在差异;(3)代谢产物种类差异。第四章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第一节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对阿尔茨海默病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谱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参与AD的发病,基于此,本节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考察痴呆小鼠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及银杏酮酯-多奈哌齐单用和联用给药后对痴呆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其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乳酸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P0.01或P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链球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P0.01或P0.05)。给药治疗后,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模型鼠体内菌群的丰度,表明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后通过提高益生菌数量来改善模型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发挥增效作用机制。第二节脑肠肽信号分子调节作用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本节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对正常组、模型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组小鼠的脑、肠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 b,MAO-b)、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 P,SP)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蛋白含量和mRNA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肠中的这些指标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脑肠中的MAO-b和VIP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有显著的回调作用(P0.01或P0.05),其余各指标表现出相应回调的趋势。提示银杏酮酯-多奈哌齐联用组可能通过调节这些相关指标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发挥增效作用,尤其是MAO-b和VIP的改善效果最明显。第三节神经递质调节作用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本节首次建立UHPLC-MS/MS在6 min内对正常组、模型组、银杏酮酯组、多奈哌齐组和联用组小鼠的脑、肠、肠内容物和血浆中的15个神经递质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期来探究联用增效的机制。结果发现,L-谷氨酸为代表的兴奋性氨基酸在模型小鼠脑、肠中大量释放,对神经元造成损伤;有保护神经元作用的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L-甘氨酸、L-丙氨酸和牛磺酸)和单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模型小鼠的脑、肠中释放较少;此外,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5-羟基吲哚乙酸和高香草酸)和其他类别的神经递质在模型小鼠体内释放含量异常,与正常组相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给药之后,与模型组相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明银杏酮酯-多奈哌齐可能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在各组织的释放来达到增效作用的。第四节神经营养分子调节作用的银杏酮酯-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的机理研究本节采用多因素损伤致痴呆模型和东莨菪碱诱导记忆障碍模型,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增效治疗AD中的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正常、模型和给药小鼠BDNF的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多因素损伤模型中,模型鼠脑和肠中的BDN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小鼠有回调趋势,但未见显著性差异;在东莨菪碱诱导的模型中,模型鼠脑中的BDNF和TrkB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给药后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且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银杏酮酯-多奈哌齐可能通过对BDNF-TrkB通路的调控作用起到联用增效的作用。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多因素损伤痴呆模型,对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两药联用不同量比抗AD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药联用最佳配比为GD1:1临床等效量效果最佳;接着运用现代分析技术,从体内药物分布变化及体外肠道菌群孵育差异探讨银杏酮酯-多奈哌齐两药联用的物质基础,发现多奈哌齐、金松双黄酮、芦丁、咖啡酸和绿原酸可以增强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发挥增效作用;最后基于肠道菌组成谱、脑肠肽分子、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4个方面对两药联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两药联用后显著提高肠道菌中益生菌数量,这些益生菌释放或抑制一部分脑肠肽分子和神经递质,它们进一步通过肠神经系统间接作用于大脑。
【图文】:

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作用及机理研究


图1-1-h邋2018年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痴呆症的护理总费用分逡逑

轨迹图,小鼠


图2-1-2各组小鼠定位航行轨迹图逡逑Figure邋2-1-2邋Navigation邋maps邋of邋each邋group邋mice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建;胡文志;;银杏酮酯分散片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氧化应激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7年02期

2 李霞;张弦;贡联兵;;银杏酮酯分散片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年02期

3 邵婷婷;;银杏酮酯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6年03期

4 东洋;于睿;;银杏酮酯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02期

5 陈迎平;杨林;;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丁咯地尔在中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32期

6 熊颖;袁伟彬;吴雪茹;陈建海;;银杏酮酯自微乳化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中药材;2009年04期

7 胡克菲;张卫华;郑清娉;;银杏酮酯分散片萜类内酯的溶出度试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11期

8 何长街;洪长江;;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5期

9 杨齐;陈静;;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09期

10 黄洪伟;;银杏酮酯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hs-CRP含量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姗姗;方琪;张新江;周俊山;王辉;许碧云;徐运;;一项评价银杏酮酯分散片对急性期和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性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4年

2 程弘禹;张梅娟;徐运;;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其炎症反应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三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3 贺改英;吴丽莉;张志雄;;银杏酮酯对衰老大鼠海马炎症和抗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4 包怡敏;李梅;刘爱华;王星禹;张志雄;;银杏酮酯抗心肌再灌注损伤与减少细胞凋亡作用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心血管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文龙;陈鹤炯;郭林涛;金君素;;从银杏叶中提取精制银杏酮酯的工艺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亚临界生物萃取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6 贺改英;吴丽莉;张志雄;;银杏酮酯对衰老大鼠海马胆碱能功能及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7 姜华;曲鹏;崔晓琼;王虹艳;王纪文;李桂华;;银杏酮酯对脂多糖激活的体外培养的新生鼠心肌细胞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及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抑制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徐成;金春;秦勇;周自桂;苏晋;;银杏酮酯分散片的粉末压片工艺及质量控制[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9 李娟莉;张志雄;;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保护作用及其对iNOS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10 贺改英;吴丽莉;张志雄;徐颖;包怡敏;;银杏酮酯对衰老大鼠海马胆碱能功能及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苏亦;过七关还不够!中成药红利取之不易[N];医药经济报;2017年

2 记者 白毅;生物芯片技术阐释银杏酮酯作用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郑亦工 王佳;两高战略,,千汇药业的竞争秘籍[N];山西经济日报;2015年

4 记者  李蕾;一帖传统中药 四国八项专利[N];解放日报;2006年

5 楼绍来;以强势攻略走向国际市场[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蔡戈 特约通讯员 钟介虎;国药走向世界的经典范例[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记者  李蕾;能工巧匠“金点子”万千[N];解放日报;2006年

8 记者 任荃;上海“银杏叶”有望飘北美[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浩东;银杏酮酯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李润平;阿魏酸钠、川芎嗪、三七总皂甙、银杏酮酯预防急性氧中毒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基于“脑-肠-肠道菌群”轴的银杏酮酯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联用增效作用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贾敏;银杏酮酯滴丸联合施慧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靳晶;新医改后银杏酮酯的营销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梁丽U

本文编号:2596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596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