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以款冬花生品、蜜炙品及甘草炙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研究的模式,通过响应曲面试验优化炮制工艺;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分析,药效及体内外肝毒性试验,研究款冬花炮制前后成分及功效变化,阐释款冬花炮制机理。方法1.以酚酸类、黄酮类、款冬酮及总生物碱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试验考察辅料用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蜜炙及甘草炙款冬花炮制工艺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炮制条件。2.采用HPLC-DAD方法建立10个产地款冬花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CA及PCA等方法,综合分析款冬花不同炮制品的质量,并研究其成分变化规律。3.采用氨水引咳试验,对款冬花不同炮制品作用的昆明种小鼠进行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对比研究。4.选用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款冬花生品、蜜炙品及甘草炙品作用后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KP、GOT、GPT活力及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以确定不同炮制品对小鼠肝脏毒性的影响程度。5.对不同炮制品进行体外肝细胞实验,以抑制率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炮制品在体外实验中对肝细胞的作用。结果1.蜜炙款冬花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取款冬花生品,加入生品量20%的蜜水,在100℃下炒制9 min;甘草炙款冬花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取款冬花生品,加入生品量40%的甘草汁,在120℃下炒制9 min。2.建立了不同产地款冬花及其不同炮制品的共有模式,款冬花生品的相似度为0.867~0.991,蜜炙品为0.785~0.979,甘草炙品为0.785~0.980。CA将不同炮制品均分为4类,与相似度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不同产地间款冬花炮制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稳定性。PCA筛选出方差累计值达74.230%的2个主成分,并得到与之相关的成分群,同时不同产地炮制品的综合得分情况表明,该成分群在生品、蜜炙品及甘草炙品中稳定存在。3.生品高剂量组,蜜炙品、甘草炙品不同剂量组均表现出与阳性组相近的止咳疗效;其中蜜炙品、甘草炙品不同剂量组止咳效果明显优于相应的生品不同剂量组,尤其以蜜炙品高剂量组止咳效果最佳。阳性组,生品、蜜炙品、甘草炙品不同剂量组均有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的效果,其中蜜炙品、甘草炙品不同剂量组效果与阳性组相近,均优于生品不同剂量组。4.款冬花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给药的小鼠肝重指数及血清中AKP数值相当,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通过对血清GOT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生品低剂量组、蜜炙品低剂量组无肝毒性;甘草炙品中剂量组有一定毒性,但毒性较小;蜜炙品高剂量组、甘草炙品高剂量组毒性较大。血清GPT数据中,蜜炙品中剂量组无毒;生品低剂量组毒性较小。综合血清生化数据仅蜜炙品低、中剂量组表现出减毒效果。款冬花不同炮制品给药的小鼠肝组织IL-1β、IL-6、TNF-α值均增大,其中生品高剂量组与蜜炙品不同剂量组给药的小鼠肝组织IL-1β值相对较大;蜜炙品不同剂量组,甘草炙品低、中剂量组给药的小鼠肝组织IL-6值相对较大;生品中、高剂量组,蜜炙品低、中剂量组给药的小鼠肝组织TNF-α值相对较大。5.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原药液中生物碱部位IC50值分别为:生品0.2996 mg·g~(-1),蜜炙品0.2217 mg·g~(-1),甘草炙品0.3828 mg·g~(-1),因此,各炮制品对肝细胞的抑制率结果为:蜜炙品㧐生品㧐甘草炙品。结论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式对款冬花炮制工艺、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及炮制后止咳药效、总生物碱部位体内外毒性做了综合分析,使款冬花炮制机理更加明确,同时扩大了款冬花炮制品种,从工艺优化、质量评价到功效验证,为甘草炙款冬花的应用提供了支撑。
【图文】: 4t/min图 1-1 对照品(A)、生品(B)、蜜炙品(C)和甘草炙品(D)HPLC 图1.绿原酸;2.芦丁;3.金丝桃苷;4.异绿原酸 B;5.异绿原酸 A;6.异绿原酸 C;7.款冬酮
2.4.4 成分推断以上述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对生品、蜜炙品、甘草炙品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总离子流图,以甘草炙品为例见图1-2,,查阅资料得肾形千里光碱的分子量为365.42,以质荷比 365.50~366.50 进行单个离子的提取,结果见图 1-3。结果显示在生品、蜜炙品及甘草炙品中均含有肾形千里光碱,而其余生物碱类型在总生物碱部位没有提取到,表明总生物碱部位成分以肾形千里光碱为主。表 1-2 梯度洗脱条件时间(min) 0.1% 甲酸(%) 乙腈(%)0 90 101 85 152 80 204 78 226 25 7511 5 9513 5 9514 90 1015 90 10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张松;秦雪梅;李震宇;;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化学成分比较[J];中草药;2015年20期
2 张争争;田栋;邢婕;李震宇;秦雪梅;;基于UPLC多指标测定比较不同来源款冬花药材的质量[J];中草药;2015年15期
3 冯亭亭;罗飞;王晓远;张永鹏;李永民;;HPLC测定不同时期款冬花中芦丁、槲皮素的含量[J];北方药学;2015年08期
4 李艳芳;陈雪园;熊卫艳;张如松;杨苏蓓;;款冬酮抗过敏作用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13期
5 刘晓燕;刘艳秋;程孟春;肖红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肝损伤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色谱;2015年07期
6 张争争;支海娟;秦雪梅;李震宇;;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来源款冬花的化学比较[J];药学学报;2015年05期
7 冯海燕;杨晓辉;岳红坤;陆敏;李彦楠;;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款冬花中四种酚酸[J];分析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8 李红军;王增绘;李文涛;王冬梅;郑司号;黄林芳;;UPLC-Q-TOF/MS法分析款冬花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J];中国药房;2015年06期
9 王明芳;李坤;孟祥龙;马俊楠;张朔生;;款冬花炮制前后总生物碱含量比较[J];中国药事;2015年02期
10 禄晓艳;曹炯;;款冬花药典质量标准探究[J];西部中医药;201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聪聪;款冬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分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王国艳;毛细管电泳技术在款冬花质量控制中的分析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支海娟;基于NMR款冬植物代谢组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薛水玉;基于色谱技术的款冬植物代谢组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杨斌;款冬花中绿原酸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速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640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4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