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微透析技术研究通窍散瘀组分方制剂经鼻递药药代动力学

发布时间:2020-05-06 13:25
【摘要】:目的及意义通窍散瘀方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经验方,由葛根、白芍、薄荷组成,具有通窍醒脑,活血散瘀之功效,临床疗效确切,其主要药效成分为葛根素、芍药苷及薄荷脑。课题组前期成功制备了通窍散瘀组分方鼻用微乳制剂。本课题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以正常大鼠及嗅阻断大鼠为实验动物,对通窍散瘀组分溶液和通窍散瘀组分微乳经鼻递药的药动学行为进行对比,深入研究制剂处方配伍因素及剂型因素对药物脑靶向性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进一步为“鼻通脑络”中医理论提供实验佐证,为中药复方纳米经鼻递药系统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微透析技术结合UPLC-MS/MS对通窍散疲组分方制剂经鼻递药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微透析探针回收率影响因素考察本实验建立葛根素与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考察探针对测定药物(葛根素和芍药苷)的吸附性、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以及灌流速度和药物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2.微透析探针体内回收率考察本实验建立了体内测定葛根素与芍药苷的UPLC-MS/MS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在体内植入脑探针和血液探针,脑探针的定位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纹状体的位置,以前囟为基点,AP:+0.5mm,ML:±3mm,DV:-4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脑部纹状体部位的在体回收率。3.通窍散瘀组分制剂体内药动学研究①通窍散瘀全方制剂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设置通窍散瘀溶液组、通窍散瘀微乳组;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大脑纹状体部位;分别以相同的剂量(以葛根素7mg/kg计)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U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探针回收率对药物浓度进行校正,采用DAS 3.0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得到药动学参数。②通窍散疲全方制剂嗅阻断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对雄性SD大鼠嗅球部位进行破坏,制备嗅阻断大鼠模型。以嗅阻断大鼠为实验动物,设置通窍散瘀溶液组、通窍散瘀微乳组,进行药动学考察,研究方法同上。③通窍散瘀单组分制剂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设置通窍散瘀单组分溶液组、通窍散瘀单组分微乳组,进行药动学考察,研究方法同上。实验结果1.微透析探针回收率影响因素考察本实验建立了葛根素与芍药苷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学考察显示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可用于体外葛根素与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本实验通过考察探针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及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发现脑探针和血液探针及微透析系统对葛根素及芍药苷无吸附作用,且两种探针在5 h即整个体内实验过程中回收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选择的这两种探针可用于进一步的体内微透析实验。同时通过考察药物浓度及灌流速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推断药物浓度对探针的回收率不产生影响。并通过考察灌流速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结合实际将后续在体实验中将流速设置为1.5μL/min。2.微透析探针体内回收率考察本实验以大豆苷元为内标物建立了葛根素与芍药苷的UPLC-MS/MS体内含测方法,方法学研究显示专属性、线性、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体内分析要求,可用于体内葛根素与芍药苷的含量测定。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纹状体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葛根素脑探针的回收率为(54.61±0.30)%,血液探针的回收率为(36.81±0.17)%;芍药苷脑探针的回收率为(40.24±1.05)%,血液探针的回收率为(38.53±1.21)%。3.通窍散瘀组分制剂体内药动学研究3.1通窍散疲组分制剂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本部分结合微透析技术对通窍散瘀组分溶液剂和微乳剂正常大鼠经鼻递药后血液药动学与脑部药动学行为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与溶液剂相比,微乳制剂对葛根素与芍药苷血液中的生物利用度无影响,而可以显著提高脑部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在脑部的吸收。课题组开发的中药复方微乳制剂脑靶向性更好,对于脑中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3.2通窍散瘀组分制剂嗅神经阻断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本部分结合微透析技术对通窍散瘀组分溶液剂和微乳剂嗅阻断大鼠经鼻递药后药动学行为进行考察,并与正常大鼠的药动学行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相比,嗅阻断大鼠葛根素及芍药苷的AUC0.t显著性降低,表明嗅神经通路的存在能够增加葛根素及芍药苷在脑部的吸收。葛根素及芍药苷的脑靶向指数较正常大鼠均明显降低,表明嗅神经通路是经鼻递药后提高脑部生物利用度的重要途径,在鼻脑通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3通窍散瘀单组分微乳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本部分结合微透析技术对通窍散瘀单组分微乳和单组分溶液正常大鼠经鼻递药后药动学行为进行考察,血液药动学结果表明与其他成分配伍能够提高葛根素的血液中生物利用度,降低芍药苷的血液生物利用度。脑部药动学结果表明,与其他成分配伍能够提高葛根素与芍药苷的脑部生物利用度。与单组分制剂相比,成分间的配伍能够提高制剂的脑靶向性。在中药复方经鼻递药系统中,配伍因素对于脑靶向性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脑部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结论本课题结合微透析技术对鼻腔给药通窍散瘀组分制剂的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课题组前期制备的中药复方微乳经鼻递药制剂能够明显提高脑靶向性,有利于对脑中风的治疗。考察了嗅神经通路在整个鼻-脑通路中的作用,表明嗅神经通路在整个鼻-脑通路中占据重要作用,对于药物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发现了鼻脑多通路的存在,进一步验证了“鼻通脑络”的中医理论。中药复方制剂中处方配伍因素影响药物经鼻入脑,对于中药复方纳米经鼻递药系统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

标准曲线,芍药苷,葛根素,图谱


A:空白供试品B:葛根素和芍药苷混合对照品C:样品供试品逡逑图1.1.1葛根素与芍药苷的HPLC图谱(1号峰表示葛根素,2号峰表示芍药苷)逡逑2.4标准曲线的制备逡逑精密量取1邋mL葛根素储备液与1邋mL芍药苷储备液置于10邋mL容量瓶中,加入生逡逑理盐水定容,即得混合对照品储备液。使用生理盐水将混合对照品储备液不断稀释,逡逑分别制备成葛根素浓度为邋49.65邋|ig/mL、19.86邋pg/mL、9.930邋|ig/mL、3.972邋pg/mL、0.9930逡逑l_ig/mL、0.4965邋pg/mL;苟药苷浓度为邋50.05邋fig/mL、20.02邋|_tg/mL、10.01邋|j_g/mL'邋4.004逡逑吨/mL、LOOl^g/mL、0.5005|ig/mL的系列浓度混合对照品溶液,按照“2.1”项下测逡逑定葛根素与芍药苷的HPLC条件对峰面积进行测定。以峰面积作为纵坐标,对应的葛逡逑根素或芍药苷的浓度作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葛根素的回归方程:r=邋30.23JT邋+逡逑0.7167,,邋r=l,表明葛根素在0.4965明/mL-49.65邋^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芍药苷逡逑的回归方程为:r=12.50Z-0.3628,邋r=l,表明芍药苷在0.5005邋^g/mL-50.05明/mL范围逡逑

曲线图,葛根素,峰面积,曲线图


9.930逦297.0逡逑19.86逦596.2逡逑49.65逦1504.0逡逑表1.1.2芍药苷标准曲线的浓度及峰面积表逡逑浓度(pg/mL)逦峰面积逡逑0.5005逦7.7逡逑1.001逦12.4逡逑4.004逦50.5逡逑10.01逦122.8逡逑20.02逦247.7逡逑50.05逦626.2逡逑葛根素逡逑2000邋-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3.6;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泽玲;冯健;李范珠;;胆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年01期

2 吉恋英;杨志宏;孙晓波;;微透析技术在脑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12期

3 韩文迪;王长连;;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1年05期

4 谢波;凌家俊;吴秀君;付湘;黄雪琴;;微透析技术用于化疗药物——吉西他滨体内药动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0年09期

5 宋文婷;徐立;刘建勋;;微透析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3期

6 刘景平;刘运生;;微透析技术及其在颅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1期

7 曹岗;邵玉蓝;张云;蔡宝昌;;微透析技术在药动学和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9年04期

8 冯飞;许崇涛;;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关里;赵金垣;;微透析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年01期

10 张红仙;钱传云;许汪斌;;微透析技术在人体葡萄糖代谢方面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亚娟;;微透析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A];第六届海南省科技论坛“医药科技创新与药品质量安全”专题论坛、海南省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慧婉;舒鸿钧;刘国诠;;微透析技术及其应用[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蒋士鹏;杨一令;来平凡;;微透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述评[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旭旺;田静;;同步微透析技术在药物体内过程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王丹;石力夫;胡晋红;;微透析技术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6 马劲;肖尧;王玉蓉;廖永红;刘新民;;微透析技术用于盐酸小檗碱体外回收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聪敏;白洁;杜守颖;陆洋;GUO Qingli;GUO Yiwang;YAN Dan;;微透析技术在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A];“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13年

8 左代英;李琳;李增强;齐欢;刘晓畅;李雯静;翟健秀;许琪;张菁菁;吴英良;;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氟尿嘧啶在大鼠血中的药代动力学[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朱全刚;胡晋红;刘继勇;;微透析取样技术在皮肤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丹;刘春生;吕进;曹淼;胡晋红;石力夫;;双位点微透析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平台的构建与评价[A];第六届全国药学服务与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安潇;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2 隗慧林;皮肤微透析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外用制剂体内经皮吸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3 张韶岷;脑微透析/深部电极技术研究及其在脑缺血康复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4 金海蓉;白藜芦醇脂质体凝胶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治疗及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刘景平;鼠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与乳酸的含量变化及神经节苷酯GM1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基于微透析技术研究通窍散瘀组分方制剂经鼻递药药代动力学[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杨振宇;组胺递质在丙泊酚麻醉意识消失及恢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8年

3 吕驰驰;基于微透析技术的土壤外源性酚酸动态研究[D];湖北大学;2018年

4 许丽君;微透析技术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5 李日红;微透析技术在植物活体取样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聂媛媛;微透析技术应用于钩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吕良;多通道微透析技术开发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8 侯远鑫;微透析技术应用于吉非替尼(Gefitinib)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周娅莉;基于在线微透析采样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的抗体亲和力测定新方法[D];西南大学;2017年

10 于平;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葡萄糖检测系统[D];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51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651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5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