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基于黄嘌呤氧化酶靶点风车草和香茶菜抗高尿酸血症物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6:11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的血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不仅是引起痛风的直接诱因,而且还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的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和抑制尿酸合成药物两大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作为一类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其通过作用于尿酸产生过程中的关键酶即黄嘌呤氧化酶而抑制尿酸的生成从而发挥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但由于其过敏反应和肝肾毒性等副作用使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于是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出高效、低毒且成分清楚作用机制明确的抗高尿酸血症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团队在对长白山10种民间用于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的药用植物资源的41种提取物进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研究中发现唇形科风轮菜属植物风车草和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尾叶香茶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未见有关两种植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活性成分的研究报导。以此为依据展开了以黄嘌呤氧化酶为靶点的风车草和尾叶香茶菜乙酸乙酯提取物抗高尿酸血症的物质基础研究,以期从中发现新活...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黄嘌呤氧化酶靶点风车草和香茶菜抗高尿酸血症物质基础研究


迷迭香酸乙酯终浓度抑制率回归曲线图

示意图,柚皮素,效应,摩尔比


图 3 摩尔比 1:1 时香峰草苷与柚皮素在不同效应时 CI 值示意图Fig.3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didymin and naringenin in the proportion of 1:16 香峰草苷与迷迭香酸乙酯协同作用香峰草苷与迷迭香酸乙酯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在摩尔比为 1:1 时进行体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测定,香峰草苷与迷迭香酸乙酯在单用及合用时在不同浓度下的效应(fa)见表 7。不同效应水平时香峰草苷与柚皮素单用及合用所需剂量(μg/mL)及相应联合指数(CI)见表 8,其 CI 图见图 4。表 7 香峰草苷、迷迭香酸乙酯单用及合用时不同浓度(μg/mL)的效应( x ± SD)Table 7 The dose-effect and CI value of didymin and ethyl rosmarinate and their combinationsX M X : M = 1:1 别嘌呤醇浓度 效应(fa) 浓度 效应(fa) 浓度 效应(fa) 浓度 效应(fa)400 5.01 ± 0.04 78 69.39 ± 0.21 98 57.09 ± 0.74 1 83.54 ± 1.02300 4.02 ± 0.21 58 64.66 ± 0.46 74 51.20 ± 0.42 0.8 73.59 ± 0.89200 2.99 ± 0.15 39 56.04 ± 1.46 49 38.68 ± 0.41 0.6 59.15 ± 0.59100 1.27 ± 0.10 29 49.12 ± 0.50 24 27.48 ± 1.21 0.4 36.19 ± 1.15

示意图,迷迭香酸,乙酯,效应


表 8 不同效应水平时香峰草苷与迷迭香酸乙酯单用及合用所需剂量(μg/mL)及相应 CITable 8 The dose-effect and CI value of didymin and ethyl rosmarinate and theircombinations效应(fa) D 香 D 迷 D 香-迷 CI0.1 1006.49 2.88 6.60 0.910.2 2678.04 6.91 16.05 0.930.3 5132.23 12.36 28.95 0.940.4 8747.26 19.93 46.96 0.950.5 14268.50 30.88 73.20 0.950.6 23274.60 47.84 114.11 0.960.7 39668.60 77.09 185.09 0.960.8 76021.50 137.98 333.93 0.970.9 202277.00 331.27 811.39 0.9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香茶菜属植物中二萜成分的提取及抗肿瘤活性[J]. 蒋燕,马丽娟,王亚文,尚校军,闫福林.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6(12)
[2]尾叶香茶菜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其抗菌和抗氧化作用[J]. 王霞,许菊香,于晓明,徐亚维.  福建农业学报. 2016(07)
[3]基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桑叶多组分药效相互作用研究[J]. 季涛,宿树兰,郭盛,钱大玮,欧阳臻,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1)
[4]芳香新塔花化学成分研究[J]. 李国柱,孟庆艳,王立军,罗碧,葛振红,刘文杰.  中草药. 2015(17)
[5]石见穿化学成分研究[J]. 高俊峰,丁玲,张鹏,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 2013(10)
[6]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J]. 辛雅雯,曾正英,陈国良.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2(05)
[7]红背山麻杆化学成分的研究[J]. 鲁俊华,文永新,陈月圆,李典鹏,黄荣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06)
[8]理肺散化学成分研究[J]. 邓芳叶,王国才,王春华,叶文才.  中草药. 2012(05)
[9]尾叶香茶菜花和果实的化学成分(英文)[J]. 吴月霞,张伟,李继成,刘娜.  中国天然药物. 2012(01)
[10]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 吴月霞,张伟,李继成,杨丽嘉,刘娜.  中草药. 2011(12)

博士论文
[1]尾叶香茶菜化学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 朱晓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 孙娟.延边大学 2014
[2]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D]. 那微.吉林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05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505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