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MS/MS法鉴定黄连碱在糖尿病大鼠尿液、粪便、胆汁中的代谢产物
发布时间:2021-11-20 13:35
目的黄连碱是黄连中一种主要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较好的抗糖尿病药理活性。探讨黄连碱在正常和糖尿病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实验采用SD大鼠禁食12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单次灌胃正常和糖尿病大鼠黄连碱(剂量20 mg/kg),收集给药后0~48 h的尿液和粪便以及0~36 h的胆汁样品,采用高分辨HPLC-MS/MS技术对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原型及代谢物进行鉴定。选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质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扫描范围m/z 50~700。对各色谱峰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准分子离子峰判断相对分子质量,进一步根据各色谱峰的主要碎片离子、保留时间等信息以及相关文献数据,推测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黄连碱在正常和糖尿病大鼠体内可发生较广泛的Ⅰ相和Ⅱ相代谢,在大鼠尿液、粪便、胆汁共鉴定出14个代谢产物,其中尿液10中个、粪便中11个、胆汁中8个;Ⅰ相代谢...
【文章来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2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COP及其代谢物的MS1和MS2质谱图
图1 COP及其代谢物的MS1和MS2质谱图本实验通过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生物样品尿液、粪便、胆汁中COP及其代谢物的定性分析得出,COP可在大鼠体内可发生较广泛的Ⅰ相和Ⅱ相代谢,在大鼠尿液、粪便、胆汁共鉴定出14个代谢产物,尿液10个、粪便11个、胆汁中8个。其中Ⅰ相代谢产物5个,主要为羟基化物和去甲基化物;Ⅱ相代谢产物9个,主要为葡萄糖醛酸化物。
通过糖尿病大鼠体内COP生物转化分析研究,以COP为原型共鉴定出了14个代谢产物。“C-O”键断裂后产生的M3(m/z 336.120)和M5(m/z 352.25)分别比其母离子增加了16和32,推测是由COP I相代谢发生羟基化或两次羟基化生成的,M3再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形成M14(m/z 528.29)。与此类似的变化,还有M9(m/z 340.10)和M11(m/z 356.28),这两个代谢产物可能是M0发生多次羟基化生成的。COP原型M0脱氢后变为M1(m/z 318.30),M1继续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形成为M12(m/z 482.19),M13(m/z 470.32)分子量比M12少12,推测是M1发生葡萄糖醛酸化结合反应后去甲基化的产物,M4(m/z 388.27)比M1的分子量增加了70,是由M1发生硫酸酯化形成的。代谢物M6(m/z308.09)比COP原型减少了12,推测可能是由于形成双键形成的(脱掉次甲基)。COP原型先加氢还原反应后形成了M2(m/z 322.11),M2的一部分通过I相代谢加氢还原形成了M7(m/z 324.29),M2的另一部分通过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形成了M8(m/z 498.29)。M10(m/z 296.18)是由M0去甲基化后加氢还原所得。代谢产物大部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COP的代谢反应类型主要是I相代谢(羟基化、氢化、去甲基化和脱氢)和II相代谢(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硫酸酯化)。推测主要代谢产物见表1,代谢途径见图2。图1 COP及其代谢物的MS1和MS2质谱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UPLC-Q-TOF-MS对野马追内酯F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J]. 秦伟瀚,刘翔,王云红,宋小仙,阳勇,李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12)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连总生物碱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J]. 邵君傲,李佳川,顾健,史志龙. 中药材. 2019(06)
[3]黄连降糖方治疗热盛津伤型消渴病的药理学研究[J]. 周丽霞,张娜娜,王瑞琪. 光明中医. 2019(07)
[4]HPLC同时测定生地黄汤颗粒中11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J]. 刘基,李佳,程江雪,邹俊波,郭东艳. 中国现代中药. 2018(12)
[5]葛根芩连汤中14种功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 刘昌顺,晋臻,陈飞龙,谭晓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0)
[6]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盖晓红,刘素香,任涛,刘毅,田成旺. 中草药. 2018(20)
[7]黄连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孙洁,严广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08)
[8]黄连碱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周期和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J]. 李静,曹素萍. 江苏医药. 2015(09)
[9]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 张青,李琰,陈磊. 中国中药杂志. 2015(09)
[10]黄连中5种小檗碱型生物碱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动学[J]. 俞森,俞蕴莉,卢守四,刘李,刘晓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雷公藤甲素及其衍生物雷腾舒药物代谢研究[D]. 徐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19
[2]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的β-受体激动剂在猪体内的代谢研究[D]. 毕言锋.中国农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黄连生物碱的色谱分离与黄连组分的活性研究[D]. 张华蓉.湖北民族大学 2019
[2]黄连生物碱降糖作用及构效关系初探[D]. 王德珍.西南大学 2014
[3]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当药多组分分析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 生宁.河北医科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07434
【文章来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2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COP及其代谢物的MS1和MS2质谱图
图1 COP及其代谢物的MS1和MS2质谱图本实验通过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生物样品尿液、粪便、胆汁中COP及其代谢物的定性分析得出,COP可在大鼠体内可发生较广泛的Ⅰ相和Ⅱ相代谢,在大鼠尿液、粪便、胆汁共鉴定出14个代谢产物,尿液10个、粪便11个、胆汁中8个。其中Ⅰ相代谢产物5个,主要为羟基化物和去甲基化物;Ⅱ相代谢产物9个,主要为葡萄糖醛酸化物。
通过糖尿病大鼠体内COP生物转化分析研究,以COP为原型共鉴定出了14个代谢产物。“C-O”键断裂后产生的M3(m/z 336.120)和M5(m/z 352.25)分别比其母离子增加了16和32,推测是由COP I相代谢发生羟基化或两次羟基化生成的,M3再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形成M14(m/z 528.29)。与此类似的变化,还有M9(m/z 340.10)和M11(m/z 356.28),这两个代谢产物可能是M0发生多次羟基化生成的。COP原型M0脱氢后变为M1(m/z 318.30),M1继续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形成为M12(m/z 482.19),M13(m/z 470.32)分子量比M12少12,推测是M1发生葡萄糖醛酸化结合反应后去甲基化的产物,M4(m/z 388.27)比M1的分子量增加了70,是由M1发生硫酸酯化形成的。代谢物M6(m/z308.09)比COP原型减少了12,推测可能是由于形成双键形成的(脱掉次甲基)。COP原型先加氢还原反应后形成了M2(m/z 322.11),M2的一部分通过I相代谢加氢还原形成了M7(m/z 324.29),M2的另一部分通过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形成了M8(m/z 498.29)。M10(m/z 296.18)是由M0去甲基化后加氢还原所得。代谢产物大部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COP的代谢反应类型主要是I相代谢(羟基化、氢化、去甲基化和脱氢)和II相代谢(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硫酸酯化)。推测主要代谢产物见表1,代谢途径见图2。图1 COP及其代谢物的MS1和MS2质谱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UPLC-Q-TOF-MS对野马追内酯F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J]. 秦伟瀚,刘翔,王云红,宋小仙,阳勇,李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12)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连总生物碱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J]. 邵君傲,李佳川,顾健,史志龙. 中药材. 2019(06)
[3]黄连降糖方治疗热盛津伤型消渴病的药理学研究[J]. 周丽霞,张娜娜,王瑞琪. 光明中医. 2019(07)
[4]HPLC同时测定生地黄汤颗粒中11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J]. 刘基,李佳,程江雪,邹俊波,郭东艳. 中国现代中药. 2018(12)
[5]葛根芩连汤中14种功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 刘昌顺,晋臻,陈飞龙,谭晓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0)
[6]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盖晓红,刘素香,任涛,刘毅,田成旺. 中草药. 2018(20)
[7]黄连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孙洁,严广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08)
[8]黄连碱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周期和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J]. 李静,曹素萍. 江苏医药. 2015(09)
[9]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 张青,李琰,陈磊. 中国中药杂志. 2015(09)
[10]黄连中5种小檗碱型生物碱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动学[J]. 俞森,俞蕴莉,卢守四,刘李,刘晓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雷公藤甲素及其衍生物雷腾舒药物代谢研究[D]. 徐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19
[2]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的β-受体激动剂在猪体内的代谢研究[D]. 毕言锋.中国农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黄连生物碱的色谱分离与黄连组分的活性研究[D]. 张华蓉.湖北民族大学 2019
[2]黄连生物碱降糖作用及构效关系初探[D]. 王德珍.西南大学 2014
[3]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当药多组分分析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 生宁.河北医科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07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50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