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种质中化学成分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1-12-22 21:24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紫苏的三部位(叶、梗、子)作为药用。研究表明,紫苏中以挥发油、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等为其主要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根据挥发油中相对含量高的主要化合物不同将紫苏挥发油分为不同的化学型,我国紫苏资源中主要以PK(紫苏酮)型为主,但早在1977年相关文献就有报道——紫苏酮是一种有潜在肺毒性的物质。正确的紫苏入药品种应为PA(紫苏醛)型(《中国药典》规定合格紫苏叶为PA型)。因此,寻找、研究和培育PA型紫苏种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紫苏中酚酸类成分主要以迷迭香酸和咖啡酸为主,《中国药典》规定紫苏梗和紫苏子的含量测定成分为迷迭香酸(分别不低于0.1%和0.25%)。紫苏中黄酮及其苷类则主要以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为母核的单糖及二糖葡萄糖醛酸苷类成分为主,该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本论文用水蒸气蒸馏法、顶空固相微萃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等四种方法提取不同化学型的冻干干燥后的紫苏叶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检测其成分构成和相对含量。比较不同挥发油提取方法对不同种...
【文章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3份紫苏样品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图
密塞,分两次进行超声,共 60 min,静置,经 0.22 μm 微孔滤膜滤过,用于 UPLC 检测。2.3 色谱条件采用 BEH C18反向色谱柱;柱温 35 ℃;检测波长 330 nm;乙腈-0.1%甲酸水(A-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 0.25 mL·min-1;进样量 1 μL。梯度洗脱程序(以 A 表示):0~6 min,13%~15%; 6~6.5 min,15%~18.5%; 6~10min,18.5%;10~13 min,18.5~25%。色谱图如图 4-1 所示。
图 4-2 8 个种质不同采收时期叶片中酚酸及黄酮成分及酚酸含量的动态变化Figure 4-2 Dynamic changes of phenolic acids and flavonoid components and phenolic acidscontents in leaves of different collection periods3.4 5 份 PA 型种质的紫苏叶在四个地区栽培的含量变化分析将 5 份紫苏在四个地区栽培后 8 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4-6 的样品No.56~72)绘制成簇状柱形图,如图 4-3 所示。从图中看出酚酸类成分(主要是 RA 含量,CA 含量较低)不同种质对环境的响应是不同的,有两份种质(BJ-2 和 RB-1)是甘肃栽培后含量高,且 BJ-2 显著较高,而另三份种质(AG-12、JS-1 和 ZhJ-z1)则在北京栽培后含量最高,且AG-12 显著较高;黄酮类成分的总量在 2 份种质(JS-1 和 RB-1)中表现一致,即甘肃栽培含量最高,安徽次之,北京最低;另两份种质(AG-12、BJ-2)表现为甘肃栽培后含量最高,北京次之,安徽最低;种质 ZhJ-z1 受栽培地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紫苏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 何育佩,郝二伟,谢金玲,韦玮,秦健峰,侯小涛,邓家刚. 中草药. 2018(16)
[2]紫苏醛型紫苏不同种质中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 张琛武,李卫萍,郭宝林,魏长玲. 中国现代中药. 2017(12)
[3]不同提取方法下紫苏叶精油成分组成及抗氧化功效研究[J]. 薛山. 食品工业科技. 2016(19)
[4]不同方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J]. 张辰露,梁宗锁,吴三桥,赵宏光,刘峰华,魏良柱. 中药材. 2016(02)
[5]紫苏叶化学成分研究[J]. 霍立娜,王威,刘洋,刘小红,张丽,程坤,刘坤,高华. 中草药. 2016(01)
[6]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J]. 魏长玲,郭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5)
[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苏中5种有机酸和黄酮的含量[J]. 秦红英,周光明,彭贵龙,李俊平. 食品科学. 2014(14)
[8]紫苏叶中挥发油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J]. 唐英,陈欣,沈平孃.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09)
[9]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J]. 陈永康,赵志刚,孙丽娟. 医药导报. 2013(03)
[1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苏叶总黄酮的研究[J]. 胡晓丹,孙爱东,徐瑞聪,张德权. 中药材. 2009(03)
博士论文
[1]紫苏种子脂肪酸、醇提物成分含量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周晓晶.北京林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紫苏醛型紫苏种质筛选及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D]. 张琛武.山西医科大学 2017
[2]中国紫苏种质资源调查及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D]. 魏长玲.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3]紫苏叶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D]. 孙也评.延边大学 2014
[4]紫苏叶花色苷的提取分析及其功能的研究[D]. 蔡宁晨.浙江大学 2013
[5]紫苏中酚类物质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D]. 王根女.浙江大学 2010
[6]紫苏属植物核型和叶片主要化学成分分析[D]. 张旭.四川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47117
【文章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3份紫苏样品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图
密塞,分两次进行超声,共 60 min,静置,经 0.22 μm 微孔滤膜滤过,用于 UPLC 检测。2.3 色谱条件采用 BEH C18反向色谱柱;柱温 35 ℃;检测波长 330 nm;乙腈-0.1%甲酸水(A-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 0.25 mL·min-1;进样量 1 μL。梯度洗脱程序(以 A 表示):0~6 min,13%~15%; 6~6.5 min,15%~18.5%; 6~10min,18.5%;10~13 min,18.5~25%。色谱图如图 4-1 所示。
图 4-2 8 个种质不同采收时期叶片中酚酸及黄酮成分及酚酸含量的动态变化Figure 4-2 Dynamic changes of phenolic acids and flavonoid components and phenolic acidscontents in leaves of different collection periods3.4 5 份 PA 型种质的紫苏叶在四个地区栽培的含量变化分析将 5 份紫苏在四个地区栽培后 8 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4-6 的样品No.56~72)绘制成簇状柱形图,如图 4-3 所示。从图中看出酚酸类成分(主要是 RA 含量,CA 含量较低)不同种质对环境的响应是不同的,有两份种质(BJ-2 和 RB-1)是甘肃栽培后含量高,且 BJ-2 显著较高,而另三份种质(AG-12、JS-1 和 ZhJ-z1)则在北京栽培后含量最高,且AG-12 显著较高;黄酮类成分的总量在 2 份种质(JS-1 和 RB-1)中表现一致,即甘肃栽培含量最高,安徽次之,北京最低;另两份种质(AG-12、BJ-2)表现为甘肃栽培后含量最高,北京次之,安徽最低;种质 ZhJ-z1 受栽培地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紫苏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 何育佩,郝二伟,谢金玲,韦玮,秦健峰,侯小涛,邓家刚. 中草药. 2018(16)
[2]紫苏醛型紫苏不同种质中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 张琛武,李卫萍,郭宝林,魏长玲. 中国现代中药. 2017(12)
[3]不同提取方法下紫苏叶精油成分组成及抗氧化功效研究[J]. 薛山. 食品工业科技. 2016(19)
[4]不同方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J]. 张辰露,梁宗锁,吴三桥,赵宏光,刘峰华,魏良柱. 中药材. 2016(02)
[5]紫苏叶化学成分研究[J]. 霍立娜,王威,刘洋,刘小红,张丽,程坤,刘坤,高华. 中草药. 2016(01)
[6]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J]. 魏长玲,郭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5)
[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苏中5种有机酸和黄酮的含量[J]. 秦红英,周光明,彭贵龙,李俊平. 食品科学. 2014(14)
[8]紫苏叶中挥发油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J]. 唐英,陈欣,沈平孃.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09)
[9]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J]. 陈永康,赵志刚,孙丽娟. 医药导报. 2013(03)
[1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苏叶总黄酮的研究[J]. 胡晓丹,孙爱东,徐瑞聪,张德权. 中药材. 2009(03)
博士论文
[1]紫苏种子脂肪酸、醇提物成分含量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周晓晶.北京林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紫苏醛型紫苏种质筛选及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D]. 张琛武.山西医科大学 2017
[2]中国紫苏种质资源调查及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D]. 魏长玲.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3]紫苏叶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D]. 孙也评.延边大学 2014
[4]紫苏叶花色苷的提取分析及其功能的研究[D]. 蔡宁晨.浙江大学 2013
[5]紫苏中酚类物质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D]. 王根女.浙江大学 2010
[6]紫苏属植物核型和叶片主要化学成分分析[D]. 张旭.四川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47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5471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