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7 23:20
贯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功效,用于妇产科的出血、肠道蛔、绦虫病的治疗。药理研究表明,贯众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抗肿瘤等作用,但历代本草学中的中药贯众的原植物是几种不同的植物而不是一种植物。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秦巴山区的贯众资源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调查研究,特别对秦巴山区中心地域18个县的贯众资源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土壤状况、气候特征、海拔等信息进行调查记录;同时,对西安药材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了解市场的贯众来源、销售去向、商品贯众的常用种类等;此外,以秦巴山区的贯众属植物为材料,研究了叶表皮细胞形态的特征,对一些疑难种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分类鉴定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其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调查,秦巴山区作贯众用的原植物占全国各省市实际作贯众用原植物的92.6%,隶属5科10属25种,包括鳞毛蕨科4属17种、球子蕨科2属3种、蹄盖蕨科2属3种、紫萁科1种、乌毛蕨科1种。2.通过对秦巴山区中心地域18个县的贯众资源的生态环境、土壤状况、气候特征、海拔等的调查分析发现,该地区贯众资源多生长于海拔500-3400 m,喜温暖湿...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贯众的本草考证
1.1.1 秦汉时期
1.1.2 魏晋时期
1.1.3 隋唐时期
1.1.4 宋元时期
1.1.5 明清时期
1.1.6 小结
1.2 植物学形态与生境分布
1.3 贯众主流种类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绵马贯众化学成分
1.3.2 紫萁贯众化学成分
1.3.3 狗脊贯众化学成分
1.3.4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
1.3.5 乌毛蕨贯众化学成分
1.4 贯众主流种类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抗菌作用
1.4.2 抗肿瘤作用
1.4.3 抗病毒作用
1.4.4 驱虫作用
1.4.5 其他作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秦巴山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状况
第三章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调查
3.1 调查点分布
3.2 调查方法
3.2.1 文献调查
3.2.2 实地调查
3.3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调查结果
3.3.1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种类
3.3.2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分布
3.3.3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自然生长环境
3.3.4 陕西常用商品贯众种类
3.4 分析与讨论
3.4.1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状况分析
3.4.2 陕西民间贯众药用分析
3.4.3 部分实地未见原植物状况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秦巴山区贯众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表皮细胞特征
4.2.2 气孔器特征
4.3 讨论
4.3.1 叶表皮形态特征与贯众属植物的分类
4.3.2 叶表皮形态特征与贯众属植物生境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03267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贯众的本草考证
1.1.1 秦汉时期
1.1.2 魏晋时期
1.1.3 隋唐时期
1.1.4 宋元时期
1.1.5 明清时期
1.1.6 小结
1.2 植物学形态与生境分布
1.3 贯众主流种类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绵马贯众化学成分
1.3.2 紫萁贯众化学成分
1.3.3 狗脊贯众化学成分
1.3.4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
1.3.5 乌毛蕨贯众化学成分
1.4 贯众主流种类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抗菌作用
1.4.2 抗肿瘤作用
1.4.3 抗病毒作用
1.4.4 驱虫作用
1.4.5 其他作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秦巴山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状况
第三章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调查
3.1 调查点分布
3.2 调查方法
3.2.1 文献调查
3.2.2 实地调查
3.3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调查结果
3.3.1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种类
3.3.2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分布
3.3.3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的自然生长环境
3.3.4 陕西常用商品贯众种类
3.4 分析与讨论
3.4.1 秦巴山区贯众资源状况分析
3.4.2 陕西民间贯众药用分析
3.4.3 部分实地未见原植物状况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秦巴山区贯众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表皮细胞特征
4.2.2 气孔器特征
4.3 讨论
4.3.1 叶表皮形态特征与贯众属植物的分类
4.3.2 叶表皮形态特征与贯众属植物生境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03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38032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