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腧穴局部微循环特征和不同灸法对足三里穴位局部温度与微循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4 21:21

  本文关键词:观察腧穴局部微循环特征和不同灸法对足三里穴位局部温度与微循环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艾灸 穴位局部 温度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微循环


【摘要】:目的: (1)观察腧穴和非经非穴的微循环特征。 (2)采用温和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三种灸法施用于足三里穴后,观察穴位局部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总结这三种灸法对该穴位局部温度和微循环特征性变化,为临床选用不同灸法改善局部微循环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方法: (1)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20名健康志愿者合谷穴,足三里穴和其非经非穴血流灌注量,用PSW2.5分析软件,计算出穴点与非经非穴点的平均血流灌注量,并用t检验判断穴点与对照点间血流灌注量的差异。 (2)20名健康志愿者先后予以温和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三种不同灸法干预足三里穴,每种灸法施灸时间间隔10天。应用热电偶测温仪和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观察足三里穴皮肤的温度和血流灌注量变化特征。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差异。 结果: 1.经穴与非经非穴局部微循环的比较结果 穴位与非经非穴的血流灌注量不同,并且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非经非穴(P0.05)。 2.观察不同灸法对足三里穴局部皮肤温度和微循环的影响 (1)温和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三组施灸前足三里穴温度、血流灌注量比较均无差异(P0.05);三组对照点血流灌注量无差异(P0.05);三组的足三里穴血流灌注量和对照点均有差异(p0.05)。 (2)比较温和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三种灸法的最高温度: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p0.05)。 比较艾灸前后血流灌注量的差值:三组艾灸前后足三里穴血流灌注有差异(P0.05),三组对照点血流灌注量有差异(P0.05);对照点各组的血流灌注量低于足三里穴(P0.05) (3)撤灸后温度变化趋势:温和灸温度先迅速下降后便进入缓慢下降期,终末温度回到艾灸前水平:隔物灸在撤灸后,温度有小幅度的回抬,随后迅速回到艾灸前水平。 撤灸后血流灌注量变化趋势:足三里穴温和灸、隔姜灸的血流灌注量在撤灸后30min比较平稳,处于高血流灌注量状态,隔姜灸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温和灸(P0.05),隔附子饼灸的血流灌注量在撤灸后30min回到基线值。 结论: (1)穴位的血流灌注量高于非经非穴。 (2)不同灸法对穴位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不同,其温度曲线具有各自的变化特征:温和灸呈小波平缓的曲线特点,撤灸后温度下降先快后缓,隔物灸呈大波浪式递增的温度曲线特点,撤灸后温度迅速下降至某点后略有抬升,随后平缓降至基线; 不同灸法对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不同,其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特征:施灸前后足三里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差值比较: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从灸后效应看,作用范围:温和灸隔物灸;刺激强度:隔姜灸温和灸隔附子饼灸;持续时间:隔姜灸与温和灸均维持时间较长,隔附子饼灸较短。
【关键词】:艾灸 穴位局部 温度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微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8-9
  • 前言9-11
  • 第一部分 经穴与非经非穴局部微循环的比较11-19
  • 1 材料与方法11-15
  • 1.1 一般资料11-12
  • 1.2 主要仪器及材料12
  • 1.2.1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12
  • 1.2.2 PF5010功能单元通道12
  • 1.2.3 探头型号12
  • 1.3 局部血流灌注量检测方法12-15
  • 1.3.1 实验环境12-13
  • 1.3.2 腧穴的位置13-14
  • 1.3.3 血流灌注量的测定14-15
  • 1.4 统计学分析15
  • 2 结果与分析15-16
  • 3. 讨论16-19
  • 第二部分 观察不同灸法对足三里穴温度和微循环的影响19-43
  • 1 材料与方法19-24
  • 1.1 一般资料19
  • 1.2 主要仪器及材料19-20
  • 1.2.1 主要仪器20
  • 1.2.2 主要材料20
  • 1.3 艾灸干预方法20-21
  • 1.4 温度曲线监测方法21-22
  • 1.4.1 温和灸温度曲线监测方法21
  • 1.4.2 隔附子饼灸温度曲线监测方法21-22
  • 1.4.3 隔姜灸温度曲线监测方法22
  • 1.5 血流灌注量监测方法22-23
  • 1.5.1 温和灸血流灌注量监测方法22
  • 1.5.2 隔附子饼灸血流灌注量监测方法22-23
  • 1.5.3 隔姜灸血流灌注量监测方法23
  • 1.6 统计学分析23-24
  • 2 结果与分析24-30
  • 2.1 三种不同灸法的温度曲线24-25
  • 2.2 三种不同灸法组灸前温度、最高温度、灸后温度、终末温度的比较25-26
  • 2.3 三种不同灸法组艾灸前血流灌注量的比较26
  • 2.4 三种不同灸法组艾灸前后血流灌注量差值的比较26-27
  • 2.5 撤灸后,三种不同灸法组足三里穴和对照点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趋势27-30
  • 3 讨论30-43
  • 3.1 选穴依据30
  • 3.2 对三种灸法的古代认识与现代研究30-33
  • 3.2.1 温和灸的概念和现代研究31-32
  • 3.2.2 隔附子饼灸的概念和现代研究32
  • 3.2.3 隔姜灸的概念和现代研究32-33
  • 3.3 不同灸法温度曲线的探讨33-35
  • 3.4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选择和应用35-38
  • 3.4.1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工作原理36-37
  • 3.4.2 测量深度37
  • 3.4.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应用37
  • 3.4.4 激光多普勒血流的优势37-38
  • 3.5 不同灸法改善微循环的特征38-43
  • 3.5.1 温和灸改善微循环的特征38-40
  • 3.5.2 隔附子饼改善微循环的特征40
  • 3.5.3 隔姜灸改善微循环的特征40-43
  • 结论43-44
  • 问题与展望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件一:综述51-57
  • 参考文献55-57
  • 附件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照亮;;艾灸对血瘀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赵宇辉;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刘丽丽;张涛;段慧琴;杨颖;王俊杰;周智慧;董虹;杨佐君;穆祥;;9种中药对穴位区皮内微血管舒缩运动振幅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史常永;络病论与微循环[J];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05期

5 郭瑞林,赵宁侠,任秦有,张周良,李斌;艾灸对30例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6 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胡翔龙;萨U喲,

本文编号:1033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33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