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5:43

  本文关键词: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慰针刺效应 假针刺效应 关键因素 疼痛类疾病


【摘要】:背景 针灸疗法以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古今医学文献都记载和报道了针灸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无药物毒副作用的优点符合当今自然疗法的大趋势。而当前国外大量的对针灸疗效的系统评价结论是“不确定”。这可能与这些研究的方法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关,这些不足包括治疗方案不合适、样本量过小、随机方法不恰当、对照组设立不合理、缺少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盲法设计不当、随访时间太短以及统计方法不恰当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在国际影响因子较高的权威杂志发表的多项关于针刺治疗慢性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纤维肌痛等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均得出治疗针刺效应与安慰针刺效应无显著差异的结论。即针刺效应等同于安慰剂效应。上述结论使得针灸的疗效在国际上遭到质疑甚至否定,因此,如何客观合理的评价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使得针灸疗法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同,是当前国内针灸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流行病学中公认的评价临床治疗性研究的金标准,随着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不断发展,使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而随机化、对照组设立、盲法以及基线可比性是随机对照试验所应遵循的四大原则。纵观当前国际发表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绝大部分是以安慰针刺作为对照组,而作为对照组的安慰针刺设计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是针刺部位和针刺深度的变化方面,针刺部位可分为特异治疗穴位点、非特异治疗穴位点和非穴位点三种。而针刺深度主要有皮表、浅刺(即皮下1-4mm)和深刺(即皮下10-20mm)之分。因此二者结合,可有穴位点/非穴位点/非特异治疗穴位点皮表针、非穴位点/非特异治疗穴位点深刺针、穴位点/非穴位点/非特异治疗穴位点浅刺针三大类。因此,当前存在的安慰针刺方法种类繁多,在已发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中均有应用,但是未具备统一的应用标准,针对不同疾病针灸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有可能应用设置相同的安慰针刺对照,而针对同一种疾病针灸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亦有可能使用设置不同的安慰针刺。因而当前国内外针刺临床研究的安慰针刺设置并未考虑到疾病状态的不同,而机能状态、刺激部位、刺激参数是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针刺效应不能够得到合理证实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对照组安慰针刺设置的不合理所导致。 本研究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针灸疗效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2BAI24B00),以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机能状态、刺激部位、刺激参数)为切入点,认为安慰针刺作为治疗针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效应亦取决于上述影响因素。而当前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的方法种类繁多,取得的结局亦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取得了阴性结局。但是安慰针刺作为治疗针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设置方法也是集中在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的变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Pubmed文献数据库中检索了近十年来涉及安慰针刺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疾病种类、刺激部位、刺激强度分类,以期了解针灸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假说:机体状态、针刺部位、刺激强度共同决定了安慰针刺效应的大小,机体状态不同,针刺部位与刺激强度对安慰针刺效应影响的强弱也不同。疼痛类疾病中,刺激对安慰针刺效应的影响要大于针刺部位对其的影响;而在非疼痛类疾病中,针刺部位对安慰针刺效应的影响要大于刺激对其的影响。 为了验证上述假说,我们收集近十年国内发表的针刺临床研究文献,并分为疼痛类疾病和非疼痛类疾病,采用特征选择算法对文本数据进行处理,探索不同疾病状态下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据此推断影响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并采用动物实验“不同针刺部位、不同强度的刺激对大鼠C-纤维反射抑制效应的观察”进一步深入探索影响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的因素。最后,提出对于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合理设置的建议。 目的 探索疼痛类疾病状态下影响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 方法 1.针灸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检索近十年来Pubmed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以安慰针刺作为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应用文献计量法对安慰针刺设置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出当前针灸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假说:机体状态、针刺部位、刺激强度共同决定了安慰针刺效应的大小,机体状态不同,针刺部位与刺激强度对安慰针刺效应影响的强弱也不同。疼痛类疾病中,刺激对安慰针刺效应的影响要大于针刺部位对其的影响;而在非疼痛类疾病中,针刺部位对安慰针刺效应的影响要大于刺激对其的影响。 2.不同疾病状态下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研究 利用现有的针刺临床研究的数据,提取与针刺效应相关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中的特征选择分析方法,探索影响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影响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即采用经典的CfsSubsetEval特征选择算法,通过BestFist迭代方法求解算法的参数,估计影响针刺效应的指标子集中每一个因素的预测能力。 3.影响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因素的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影响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分别采用损伤极小的SD大鼠C-类纤维反射为伤害性反应指标,在测定每一实验对象反射阈值的基础上,以其自身阈值为客观依据,充分考虑穴位的神经节段关系,分别研究不同倍数的阈强度的电针和不同刺激强度的毫针刺激不同部位而引起镇痛效应的差异。刺激部位选取与诱发C-类纤维反射的伤害性刺激同神经节段的同侧足三里及其旁开的部位,以及异位同节段的对侧足三里及其旁开部位,远端异神经节段的手三里及其旁开部位,充分考虑到了刺激部位与痛源部位的位置关系,电针的刺激量也选取了易于控制刺激强度的电刺激,电流强度分别为0.6Tc,Tc,1.5Tc,其中,Tc表示引起动物C-类纤维反射的最小刺激强度。在进行手针刺激时,刺激量的变化主要是集中在针刺深度和是否实施手法两个方面。 结果 1.以安慰针刺作为对照组的临床文献研究 1.1运用安慰针刺对照的文献涉及的病种及主要安慰针刺设置方法概况:近十年来Pubmed数据库中,约50%左右的疾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如慢性腰痛、慢性颈肩痛、头痛等;或者针刺治疗针对该疾病的疼痛症状,如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紊乱,风湿性关节炎等。而另外约50%针刺治疗的疾病多与疼痛无关,而与脏腑关窍的功能有关:如耳鸣、过敏性鼻炎、高血压、原发性失眠、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设置方法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治疗穴位的非刺入假针(36.99%),其次为非经非穴点的浅刺(28.77%)。非疼痛类疾病的安慰针刺设置中非经非穴点的浅刺(19.70%)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非经非穴点的不刺入(18.18%)和非经非穴点的深刺(16.67%)以及非治疗穴位的深刺(16.67%)。 1.2疼痛类疾病文献分析的结果显示:按照安慰针刺部位是否为治疗穴位分类,治疗穴位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62.5%,非治疗穴位组(总)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51.22%,非穴位组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55.88%。痛源远端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61.11%,痛源近端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54.55%。而根据针刺深度不同分类,得出非刺入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67.86%,刺入皮肤的安慰针刺设置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48.89%,浅刺的安慰针刺设置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51.85%,深刺的安慰针刺设置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44.44%。 1.3非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剌对照的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按照安慰针刺部位是否为治疗穴位分类,治疗穴位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57.14%,非治疗穴位组(总)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67.31%,非穴位组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61.11%。而根据针刺深度不同分类,得出非刺入的安慰针刺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52.00%,刺入皮肤的安慰针刺设置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73.17%,浅刺的安慰针刺设置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为78.95%,深刺的安慰针刺设置取得阳性结局的百分比68.18%。 2.不同疾病状态下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研究结果 纳入的针刺临床研究数据包括电针治疗研究和毫针治疗研究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根据疾病种类分为疼痛类疾病研究和非疼痛类研究,根据特征选择算法CfsSubsetEval得出各类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最具有区分度的指标,即对针刺效应影响较大的因素。 2.1电针研究中的疼痛类疾病文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最具区分度的指标依次为:手法、针刺深度、手法频率、针刺部位、电针波形。 2.2电针研究中的非疼痛类疾病文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最具区分度的指标依次为:手法、针刺部位、电针波形、手法频率、针刺深度、电针频率。 2.3毫针研究中的疼痛类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最具区分度的指标依次为:手法、手法频率、针刺深度、手法幅度、针刺部位。 2.4毫针研究中的非疼痛类文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最具区分度的指标依次为:针刺部位、手法频率、手法幅度、针刺深度、手法。 3.不同针刺部位、不同强度的刺激对大鼠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的观察结果 3.1电针刺激不同部位,不同刺激强度对大鼠C-类纤维反射抑制的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弱刺激(0.6Tc)同节段的同侧足三里,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较强(P0.05,P0.01),而弱刺激(0.6Tc)远端异节段的手三里或者异位同节段的对侧足三里,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不明显(P0.05);当电刺激强度较强时(Tc/1.5Tc),不论是同侧同节段足三里、异位同节段的对侧足三里,以及远端的异神经节段的手三里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均较强(P0.01);对于同一刺激部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亦随之增强(P0.01);同样的刺激强度下,对于同一穴位及其旁开的非经非穴点,对C-类纤维反射的抑制效应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手针刺激不同部位,不同刺激强度对大鼠C-类纤维反射抑制的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弱刺激(浅刺无手法)与C-类纤维反射同节段的同侧足三里,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较强(P0.05,P0.01),而弱刺激(浅刺无手法)远端异节段的手三里或者异位同节段的对侧足三里,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不明显(P0.05);当刺激强度较强时(深刺/深刺+捻转),不论是同侧同节段足三里、异位同节段的对侧足三里,以及远端的异神经节段的手三里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均较强(P0.01);对于同一刺激部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对C-类纤维反射抑制效应亦随之增强(P0.05,P0.01);同样的刺激强度下,对于同一穴位及其旁开的非经非穴点,对C-类纤维反射的抑制效应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由于针灸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安慰针刺产生的效应很难等同于安慰剂效应,从近十年来Pubmed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以安慰针刺作为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结果中的安慰针刺设置方法的角度来看,安慰针刺可以看作治疗针刺的特殊形式,当治疗针刺的效应达到最小时便可以作为理想的安慰针刺。 2.作为治疗针刺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响治疗针刺效应的因素亦同样适用于安慰针刺的效应,不同疾病状态下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针刺部位和刺激对针刺效应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安慰针刺设置时,除去需要考虑针刺部位与针刺深度外,还应考虑到不同的疾病状态对安慰针刺效应的影响。 3.影响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因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疼痛类疾病的安慰针刺效应主要取决于刺激强度,以及针刺部位与痛源的相对位置,而非取决于针刺部位是否为治疗穴位。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时,不论弱刺激或强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异神经节段的远端时,强刺激才能产生镇痛效应。因此,对于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的安慰针刺的设置应当在与痛源部位处于异神经节段的远端部位进行弱刺激。 创新点 本研究从安慰针刺对照组合理设置的角度,阐释了如何应用国际通用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针灸疗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得针灸疗法能够被国内外广泛认同并接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是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将安慰针刺作为治疗针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研究,当治疗针刺的效应达到最小时便可以作为理想的安慰针刺。 2.从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角度研究影响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认为影响治疗针刺效应的因素亦同样适用于安慰针刺的效应。 3.提出疼痛类疾病的安慰针刺效应主要取决于刺激强度,以及针刺部位与痛源的相对位置。
【关键词】:安慰针刺效应 假针刺效应 关键因素 疼痛类疾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目录】:
  • 中文摘要6-12
  • ABSTRACT12-21
  • 英文缩略语21-22
  • 文献综述22-42
  • 综述一 针剌效应影晌因素的分析22-32
  • 参考文献28-32
  • 综述二 针剌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32-42
  • 参考文献38-42
  • 前言42-46
  • 研究内容46-102
  • 第一部分 针灸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剌对照设置的现状与问题研宄46-68
  • 第二部分 不同疾病状态下影晌针剌效应的因素研究68-78
  • 第三部分 影响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剌效应因素的实验研究78-102
  • 结论102-104
  • 创新点104-106
  • 问趣与展望106-108
  • 参考文献108-114
  • 致谢114-115
  • 个人简历115-116
  • 附件116-121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121-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琴;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之我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王跃秀;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年01期

3 汪德瑾;王军;刘存志;;针刺镇痛临床评价指标的选择[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2期

4 陈晓红,韩济生,袁毓,严尚成,Lars Terenius;2~15Hz电刺激促使人体脊髓中同时释放甲七肽和强啡肽A[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5 许伟,田令华,,张伟,韩济生;孤啡肽在脑内对抗电针镇痛在脊髓加强电针镇痛[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6 梁繁荣,刘雨星,罗荣,赵纪岚,余曙光,夏晓红,陈瑾;不同针法镇痛后效应与下丘脑β-内啡呔机制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陈凌;黄晓卿;姚志芳;张炜;吴宝华;;针刺效应与脏腑功能失调程度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窦思东,刘凯,方小玲,王永中;针刺疗程长短与刺激量对针灸效应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朱敏捷,王祖承,徐鹤定;安慰剂效应的认识与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1期

10 钱小燕;浅谈患者心理因素对针刺疗效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本文编号:1059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59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