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针灸”背俞穴干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5:33

  本文关键词:“逆针灸”背俞穴干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逆针灸 背俞穴 亚健康 临床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300例亚健康状态就诊者,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 2.对不同影响因素下亚健康人群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了解不同类别的单因素对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3.运用统计分析影响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的因素,筛选出对不同维度影响较大的因素类别。 4.从中医症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疲劳量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数位经络系统检测等方面全方位评价“逆针灸”背俞穴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疗效,为针灸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方法: 1.指导就诊者填写《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辨识问卷》,并将数据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程序》录入电脑,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 2.应用SPSS21.0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不同类别的单因素对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的因素,筛选出对不同维度影响较大的因素类别。 4.将120例亚健康状态就诊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一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试验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逆针灸背俞穴干预,每日治疗1次,5天一个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 5.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积分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疲劳量表评定、生存质量量表评定、数位经络系统检测,观察干预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睡眠质量、疲劳状态、生存质量评分分值的变化。 6.观察干预前后两组经络能量指数、新陈代谢指数、精神状态指数、筋骨气血指数、甲状腺指数、自律神经指数异常率的变化。 研究结果: 1.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分布、受教育程度、年收入、BMI指数、运动习惯、不良嗜好情况、睡眠习惯、体质分类、辨证分型方面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存在差异。 2.年龄、运动习惯、丧偶未婚、离婚未再婚、个体、脑力劳动、睡眠无规律、晚睡早起进入到影响生理机能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年龄、教育程度、运动习惯、己婚、离婚已再婚、睡眠无规律、晚睡早起、阳虚质、平和质进入到影响生理职能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年龄、运动习惯、退休、晚睡早起、离婚己再婚、丧偶再婚、平和质进入到影响躯体疼痛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年龄、BMI指数、早睡早起、丧偶再婚、湿热质、平和质进入到影响总体健康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年龄、运动习惯、早睡早起、晚睡早起、气虚质、平和质进入到影响精力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学历、运动习惯、已婚、饮酒进入到影响社会功能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性别、脑力劳动、晚睡早起、已婚、饮酒、气郁质进入到影响情感职能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性别、脑力劳动、晚睡早起、已婚、饮酒、气郁质、血瘀质进入到影响精神健康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别,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O.01)。 4.量表分值变化: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O.01),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候积分,差别显著(PO.01)。试验组干预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O.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项症状积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容易疲乏困倦等12项症状积分方面差别显著(PO.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6个睡眠因子分值及总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日间功能积分及总分比较差别显著(PO.01)。试验组FS-14积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O.01);干预后两组FS-14积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试验组干预前后各维度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六个维度方面差别显著(PO.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维度积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方面差别显著(PO.01)。 5.数位经络系统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明显降低亚健康人群经络能量指数、新陈代谢指数、精神状态指数、筋骨气血指数、自律神经指数异常率(PO.05),两组甲状腺指数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1.亚健康人群在同一因素的不同类别下,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存在差异。 2.对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不同维度影响较大的因素类别存在差异。 3.“逆针灸”背俞穴+健康宣教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健康宣教组,“逆针灸”背俞穴能更好的改善亚健康人群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睡眠情况、疲劳症状、生存质量,能更好的降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经络能量指数、新陈代谢指数、精神状态指数、筋骨气血指数、自律神经指数的异常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逆针灸 背俞穴 亚健康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3-33
  • 第一节 亚健康的研究进展13-22
  • 一、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与流行病学研究13-15
  • 二、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及分类15-16
  • 三、亚健康的成因16-17
  • 四、亚健康的危害17
  • 五、亚健康的诊断17-20
  • 六、亚健康的鉴别诊断20-21
  • 七、亚健康的预防21-22
  • 八、亚健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2
  • 第二节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22-28
  • 一、亚健康的中医病因病机22-23
  • 二、亚健康的中医分型23-24
  • 三、亚健康的中医实验研究24-25
  • 四、亚健康与中医体质学说25-26
  • 五、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26-27
  • 六、亚健康的中医治疗27-28
  • 第三节 背俞穴的研究现状28-31
  • 一、背俞穴概述28-29
  • 二、背俞穴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理论探讨29-30
  • 三、背俞穴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实验研究30-31
  • 第四节 逆针灸的研究概述31-33
  • 一、逆针灸的概念31
  • 二、逆针灸治未病的中医机理31-32
  • 三、逆针灸治未病的现代研究32-33
  • 第二章 临床调查33-58
  • 第一节 亚健康状态人群影响因素调查33-37
  • 一、资料与方法33-34
  • 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一般情况分析34-37
  • 第二节 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生存质量37-58
  • 一、影响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37-52
  • 二、影响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2-58
  • 第三章 临床研究58-78
  • 第一节 逆针灸背俞穴干预亚健康58-72
  • 一、研究对象58-59
  • 二、研究方法59-63
  • 三、研究结果63-72
  • 第二节 讨论72-78
  • 一、穴位选择依据72-73
  • 二、选穴特点73-74
  • 三、亚健康状态与生存质量74
  • 四、亚健康状态与经络系统检测74-75
  • 五、创新点与存在问题75-76
  • 六、今后研究思路76-78
  • 结语78-79
  • 参考文献79-86
  • 附录86-102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02-103
  • 致谢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鸿权;魏晖;徐勇刚;叶树良;陈伟仁;黄梅珍;杜红根;;经络点穴推拿对人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陈以国,王庆林,杜瑞卿,潘玉真,刘延东,冷辉,高允海;背俞穴的椎体间力学相关性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年02期

3 赵晖;陈家旭;熊卫红;彭玉清;葛辛;刘洋;季志民;赵歆;王利敏;崔海珍;彭建琼;薛飞飞;;“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1期

4 李晓泓;王洪彬;莫捷;何玉伟;孙志芳;张露芬;解秸萍;;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及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0期

5 许家佗;屠立平;张利;李蕾;费兆馥;张志枫;;基于图像处理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面色特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3期

6 许军;冯丽仪;罗仁;丘金彩;张金华;赵晓山;魏骞;;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蒋德勤;姚荣英;袁长江;胡兰;;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张金华;许军;黄季萌;冯丽仪;罗仁;;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J];广东医学;2009年11期

9 欧爱华;麦润汝;原嘉民;黄鹂;杨小波;老膺荣;王琦;杨志敏;;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对应分析[J];广东医学;2012年01期

10 黄鹂;原嘉民;欧爱华;老膺荣;李英帅;杨小波;王琦;杨志敏;;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J];广东医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淑军;[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秀容;逆针灸预防运动员关节损伤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1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81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