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子宫肌瘤(Uterine Leiomyoma,UL)是育龄期妇女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主要由平滑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组成。但由于与发病相关的因素众多而且复杂,迄今为止,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认为其发生发展与气、痰、湿、瘀等因素的长期刺激密切相关,导致气滞、痰湿、血瘀停积于胞宫而成;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子宫肌瘤发生可能与性激素及其受体、细胞增殖与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异常、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有关,从中医及西医学两个方面对子宫肌瘤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发病机制 综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01668)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015JY0215)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003099013002)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4K073) 成都市科技局计划项目(12DXYB297JH-002)
【分类号】:R737.33
【正文快照】: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少量结缔组织纤维作为支持组织而存在。育龄期妇女发病率为20.0%~25.0%,总发病人群中40~50岁发生率最高,约为52.2%~60.0%,极少数子宫肌瘤恶变为肉瘤,约占子宫肌瘤的0.5%[1]。由于肌瘤的类型、大小及部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力,候纬敏,顾方颖,李美芝,陆爱丽;子宫肌瘤中抑癌基因p53和Rb的表达[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 徐建平;黎清;罗新;谢杏美;;凋亡基因Survivin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07年12期
3 李桂玲;归绥琪;;子宫肌瘤中IGF-1受体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PCNA和Bcl-2的关系[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年02期
4 马明丽;夏天;朱静;刘兆娟;;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J];光明中医;2010年06期
5 董丽丽;芦胜群;刘萍;;子宫平滑肌瘤的病因及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09年09期
6 环奕;;WNT信号通路与肿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08期
7 黎清;徐建平;罗惠娟;;凋亡基因Caspase-3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8 赵宇明;情志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张信美,林俊;子宫肌瘤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4年08期
10 李亚梅;郭金;王妞妞;潼南滨;;潼南滨治疗妇科ve瘕的经验介绍[J];四川中医;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蕾,孟炜;子宫肌瘤发病的易感因素[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2期
2 欧阳华强;黄雯霞;刘鲁明;;乳腺癌肝转移的中医治疗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10期
3 况南珍;傅颖媛;黄红卫;王福财;曾小平;;VEGF、PCNA及Survivin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2年07期
4 黄越承;周平坤;蔡建明;徐勤枝;李百龙;高福;钟玉芳;安静;;肝癌及不同发育阶段小鼠肝组织中DNA-PKcs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5 谢小磊;白霞;耿建国;李冬华;;子宫肌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12期
6 林巧;;超重与子宫肌瘤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2012年03期
7 董丽霞,濮德敏;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1年05期
8 王素梅;申爱荣;;IGF-Ⅰ、IGF-ⅠR在宫腔粘连患者内膜中的表达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9 马明丽;夏天;朱静;刘兆娟;;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J];光明中医;2010年06期
10 周健;李瑛;;口服避孕药与育龄妇女子宫肌瘤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昕;;浅议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付萍;;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寅;橘荔散结丸有效部位对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惠珍;益气消瘤颗粒治疗子宫肌瘤(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丁正香;妇瘤方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游永年;化瘤汤治疗子宫肌瘤的中医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雁峰;肖承`敖淌谘跛枷胗肓俅簿樽芙峒敖煌ㄐ纳龇ㄖ瘟聘昶谧酆险鞯牧俅惭芯縖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朱丽红;子宫肌瘤的中、西医研究现状(进展)及杨家林教授论治子宫肌瘤的经验 附:宫瘤清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刘文苓;子宫肌瘤发病机制及肌瘤内消制剂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熊正爱;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9 李颖;丹七化ve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及药效学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10 杨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人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晗;芪蛭消瘤胶囊的药学部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许宁;益气化瘀中药对子宫肌瘤自凝刀术后并发症的相关药效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秋妍;PTEN、p-Akt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EGCG对子宫肌瘤细胞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阿南悦子;子宫肌瘤患者的体质与体检数据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王丽云;妇瘤方对子宫肌瘤大鼠TGF-β1、BFGF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吴紫玉;妇瘤方调节子宫肌瘤模型大鼠MMP-9、TIMP-1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谭忠乐;三峡库区子宫肌瘤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米培榕;益气化瘀法防止激素治疗子宫肌瘤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静;针刺合妇康乐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李玉;消积冲剂治疗湿热瘀阻型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及E_2、PRL、血液流变性的机制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芳,姚立人;应激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J];癌症;1992年02期
2 耿力,候纬敏,顾方颖,李美芝,陆爱丽;子宫肌瘤中抑癌基因p53和Rb的表达[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叶兰;徐晓玉;李荣亨;何正光;陈刚;;三棱、莪术含药血清对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VEGF表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邱冬梅,谭金凤;5985例已婚妇女妇科疾病普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2年05期
5 申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方法研究(Ⅲ)[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5年01期
6 金立杰;精神神经免疫学: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年02期
7 孙梅;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7年03期
8 高玉平;生长因子与子宫肌瘤[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年02期
9 易铁男,周云峰,伍钢;Caspase家族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年01期
10 白会敏,王惠兰,陈素琴,尹桂然;转化生长因子-β1、β3及其受体βRI、βRII mRNA及蛋白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艳辉,赵彦芬,刘国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1期
2 卢承德,马明福;肥胖症的发病机制[J];临床内科杂志;2002年03期
3 刘英,周海蓉,周翠英;从毒探讨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07期
4 高举,罗春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5 刘先胜,徐永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年02期
6 赵晓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7 陈中杰;王柠;;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8 刘帮健;赵玉武;;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7期
9 黄琳;刘会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3期
10 梁先万;肺复张后肺水肿的发病机制[J];医学综述;199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茵;;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及应对措施[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成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探讨[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3 叶俊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新概念新疗法[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侯明;;基于ITP发病机制的治疗新策略[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5 闫明;张敬秋;王亚威;;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力;侯安会;李显筑;;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吴至久;;慢传输性便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8 朱惠莲;;NAFLD发病机制和营养防治研究[A];老年营养研究进展与老年营养供餐规范研讨会暨糖尿病肾病医学营养治疗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9 蔡兴俊;;猝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10 钟海兵;陈春晓;厉有名;;HIV感染消化道的发病机制[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蔓、通讯员 杜巍巍、向吉刚、沈岚;武汉专家首次发现房颤发病机制[N];湖北日报;2004年
2 徐平鸽;AS发病机制有新发现[N];健康报;2004年
3 ;IBS发病机制新概念——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崔昕;MODS发病机制有新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阮丛;以发病机制为基础选择治疗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崔昕;北大医学部确定SRAS发病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科学出版社推出《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N];光明日报;2000年
8 邬志强;《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问世[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记者 陈青;前列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获突破[N];文汇报;2003年
10 黄显斌;肝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N];保健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雒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2 俞丹璐;POEMS综合征发病机制机理初探(附5例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3 唐学琴;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防治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4 李小伟;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王逸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现状[D];复旦大学;2013年
6 陈欣;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87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08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