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相关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20:13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相关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西医结合 疗效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研究改善该病临床疗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以统计学方法调查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特异性、敏感性高的差异生物标志物,以期能早期预测中西医结合疗效,尽早选择适宜治疗方案以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材料与方法:将纳入对象511例HBV相关ACLF患者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药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治疗期8周,进行疗效评价。整理患者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病史治疗史、实验室化验指标、中药方剂、疗效等方面资料,并运用SPSS进行统计,总结其疗效相关因素及更优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另以解放军302医院参与本研究所纳入试验组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3例HBV相关ACLF患者0周时的空腹血清为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为分析手段,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学方法,筛选特异性、灵敏度高的,能预测HBV相关ACLF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临床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血型、饮食嗜好、饮酒情况、吸烟、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传播途径、家族成员患病、病情加重诱因(包括病情加重与季节、情绪的关系及其他原因)、入组前是否经中西医或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是否曾停用或换用核苷类似物等方面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0.05)。2.而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年龄及分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01):若入组前患有HBV相关ACLF之外的其他疾病则疗效差(P=0.003)。3.在生化学等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钠Na、氯CL与疗效呈正相关,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疗效呈负相关。4.且协定处方疗效优于自拟方、不断调整证型方药比始终一种方药的患者疗效好(P0.001)。代谢组学研究筛查出差异化合物离子27个,其中3个有鉴定结果。C620(质量数为620.2894Da的化合物PI(20:4(5Z,8Z,11Z,14Z)/0:0))即1-酰基甘油磷酸肌醇,和C742(质量数为742.5534Da的化合物PA(20-.2(11Z,14Z)/19:0))即磷脂酸(phosphatidate; phosphatidic acid, PA),与疗效呈正相关;C499(质量数为499.2935Da的化合物Taurochenodeoxycholate)即牛磺鹅去氧胆酸,与疗效呈负相关。结合ROC曲线,C620相关性最强和疗效预测的效果最好,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100%和83.3%;C742与C499特异性虽为100%,但敏感性较低。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年龄、分期、PTA、TC、TG、Na、CL、TBil、DBil、INR、病史与HBV相关ACLF疗效的相关性,建议根据辨证论治在协定处方基础上加减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并应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证型方药以增强疗效、降低病死率。2.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发现了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PI(20:4(5Z,8Z,11Z,14Z)/0:0)、PA(20:2(11Z,,14Z)/19:0) Taurochenodeoxycholate,其中PI(20:4(5Z,8Z,11Z,14Z)/0:0)相关性最强、疗效预测的效果最好,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100%和83.3%。这3个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有助于早期预测中西医结合疗效,适当采取适宜治疗方案,避免了延误治疗及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西医结合 疗效相关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R575.3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8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ACLF疗效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18-35
  • 引言19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19-24
  • 2. 结果24-33
  • 3. 讨论33-35
  • 第二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ACLF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分析35-61
  • 引言36-37
  • 1. 实验材料37
  • 2. 实验方法37-40
  • 3. 实验结果40-59
  • 4. 实验讨论59-61
  • 结语61-65
  • 参考文献65-71
  • 英文缩略词71-72
  • 实验室检查指标参考范围72-73
  • 文献综述73-83
  • 参考文献78-8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83-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鱼康康;李宁;施光峰;;在争议中迈步向前: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J];肝脏;2014年03期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8项定义[J];现代医院;2008年05期

3 朱爱红;丁苇;;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4期

4 蒋伟;谌宁生;;谌宁生教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年06期

5 张晶;;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热点[J];山东医药;2011年16期

6 刘明;邓国宏;谭顺;刘洪利;孙小雯;谭文婷;毛青;;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7 刘芳蓉;叶永安;;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治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8 刘晓燕;陈婧;王晓霞;胡瑾华;;3233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年05期

9 李广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刘明;张绪清;毛青;;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及预警模型[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姝;兰英华;姜立胜;李用国;;核苷类似物应用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胡瑾华;刘晓燕;王慧芬;陈菊梅;;1977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分析[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鲁文;王立坤;陈辉;李汛;龚作炯;;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刘倩;李媛;白佳;许婷;赵雪琪;郝友华;丁红晖;朱帆;赵西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NK细胞频率与功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王鲁文;王立坤;陈辉;李汛;龚作炯;;丙酮酸乙酯对实验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谭善忠;张e

本文编号:1123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123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6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