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1-03 01:11

  本文关键词: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病证效”结合 代谢组学 应用 疗效


【摘要】:"病证效"结合的临床模式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该模式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能够凸显中医临床诊疗的优势。机体在病证状态和药物作用下,引起全身水平的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网络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和分析这些代谢的变化,可以探究病证本质,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将代谢组学运用到"病证效"结合研究中,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病证效”结合 代谢组学 应用 疗效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073134):和解利湿法治疗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负责人:苏式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中医复杂科学研究,负责人:苏式兵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J50301):慢性肝病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负责人:苏式兵
【分类号】:R2-031
【正文快照】: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优势学科,其目的是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从思维方法论上考虑,西医以还原论为基础对疾病进行分类,从局部入手,注重于探究“病”发生发展的细微变化,发现致病的关键性物质,阐明疾病的病理机制。而中医则以整体论为基础对证候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鸣;“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尹英杰,鲁兆麟;略论“异病同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陈家旭;;试论开展方证相关内涵研究的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4 余学庆;李建生;;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8期

5 刘平;;“病—证—效”结合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陈可冀;宋军;;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7 王广基;阿基业;严蓓;郝海平;刘林生;张颖;顾胜华;郑媛婷;朱萱萱;;代谢组学研究冠心病中医分型的体内物质基础[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年01期

8 张旭;赵宇峰;胡义扬;刘平;赵立平;;基于功能元基因组学的人体系统生物学新方法:中医药现代化的契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年02期

9 张光银;张军平;;浅谈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年06期

10 周亚男;;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兴亚;杨文明;董婷;;方证相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7期

2 徐彬;李泽庚;彭波;王浩;鹿林;季乔雪;童佳兵;杨程;;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3 刘清泉;程发峰;杨保林;;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循证医学实现的基础[J];北京中医药;2009年02期

4 李慧;谢淑芸;鲁卫星;;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与脑钠肽、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J];北京中医药;2010年04期

5 李宇航;;谈“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6 熊兴江;王阶;王师菡;何庆勇;汤艳莉;付莹坤;;方证对应理论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2期

7 刘萍;王平;陈刚;刘松林;程静;;应用代谢组学探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8 路晓光;李平;杨丽平;郑柳涛;杜金行;李靖;邓德强;占永立;倪青;;3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阴阳两虚证判别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9 李建生;余学庆;;病证结合模式下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10 吴晏;韩静;黄黎明;郭淑贞;王伟;;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表征及其证候动态演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国旺;;从植物到病人:代谢组学技术用于新药开发和疾病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2 张良登;;中医学“方证相关”内涵探讨[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余学庆;李建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A];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严石林;陈为;赵琼;于宏波;鲁法庭;;方证辨证临床运用评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业;;关于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华;林彦;胡鑫才;刘平;;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中医肝病量表与慢性肝病特异性量表间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清泉;;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循证医学实现的基础[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证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0年

8 任廷革;高全泉;刘晓峰;张帆;孙燕;肖永华;;中医方剂功效及适应证候信息的智能处理方法[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谢肄聪;;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谈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育[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柴程芝;寇俊萍;王文萍;朱丹妮;严永清;余伯阳;;基于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构建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想与初步探索[A];第十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蕾;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汤)对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于海;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方证相应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杨红亚;脾肾两虚证双生子脑瘫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陈馨馨;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陈擎文;《伤寒论》的“方—证要素”对应体系及其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黄允瑜;糖调节受损患者代谢组学结果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崔海珍;基于代谢组学的亚健康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吴宏伟;基于代谢组学的姜黄、郁金寒热药性差异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10 王诗晗;基于临床信息、专家经验及患者感受的功能性便秘(热秘证)量化分级标准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康;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选择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玉丽;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高亮;基于方证相应学说的《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因机证治初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美君;基于LC-MS技术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代谢特征及平肝方药的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郭永征;经ALSS治疗的乙肝肝衰竭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芳;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刘进娜;脾虚发热证大鼠模型的复制及相关方药效用的比较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梁国荣;心衰心阳虚证血浆氨基酸(缬、苯丙、异亮、亮氨酸)代谢指纹图谱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潘红翼;冠心病辨证分型客观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邹斌;基于核磁共振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旭,王爱民,沈兰荪;基于数学形态学和HIS模型的彩色舌图像分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古远明;局部与整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2期

3 张兰凤,王阶,王永炎;方证对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4 李建生;余学庆;李素云;;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实现证候疗效评价价值的可行途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3期

5 王阶;何庆勇;邢雁伟;;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6 苏庆民;;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再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7 周平龙;《金匮要略》病治异同特色初探[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 赵宇峰;宋凤瑞;越皓;国新华;李慧琳;刘志强;刘淑莹;;16-O-去甲基去氧乌头碱在肠内细菌中的生物转化研究[J];分析化学;2007年12期

9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傅肖岩,卞兆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赵宇峰;宋凤瑞;越皓;国新华;李惠琳;刘志强;刘淑莹;;乌头碱的代谢产物去氧乌头碱的生物转化及其电喷雾串联质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凤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乙型肝炎3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年08期

2 吴斌;严诗楷;沈自尹;张卫东;;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年04期

3 卫其华;;手法结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2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年03期

4 全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秋季腹泻150例临床总结[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16期

5 赵铁;赵婷婷;李平;;代谢组学与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03期

6 钱洪爽;沃兴德;;肾阳虚证本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年04期

7 陆曦;周哲范;李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Mollaret脑膜炎一例[J];福建中医药;1991年01期

8 吕昆;韩兴军;刘丽清;;浅谈百会在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年03期

9 田绍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1974年07期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哮喘[J];中医杂志;197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任晓艳;;穴位埋线拓展及临床应用[A];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交流及推广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丽敏;;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吴振宇;;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的桥梁[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策略[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师旭亮;卫气生理节律及相应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3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133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