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影响高脂血症患者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10:20
本文关键词:温和灸影响高脂血症患者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温和灸 高脂血症 微循环血流量 经皮氧分压 皮肤温度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温和灸对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的微循环血流量和经皮氧分压的变化,探讨温和灸对高脂血症患者微循环的即刻效应、积累效应及机制,为温和灸改善高脂血症微循环功能提供临床治疗方案,为艾灸的温通效应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60例来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高脂血症专科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均采用温和灸神阙和双侧足三里穴的方法治疗,每穴灸治10分钟,隔日1次,连续施灸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和治疗后12周采用激光多普勒仪器检测仪记录并分析微循环血流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1.高血脂症患者经温和灸治疗后6周TG、TC、LDL-C含量均下降,但TG、 LDL-C无统计学意义,T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周与12周比较,TG含量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2.局部血流量:治疗前各个时间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6周,灸后10分钟、20分钟与基础值比较呈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各时间段均与基础值比较呈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血流量:治疗前,灸后30分钟较灸后10分钟下降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周,灸后10分钟与基础值比较有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灸时、灸后10分钟与基础值比较有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温和灸治疗后6周、12周局部和远端血流量数值均较温和灸治疗前呈上升趋势,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经皮氧分压:温和灸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各时间段与基础值比较呈现下降趋势但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基础值与其余各时间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温和灸治疗后6周、12周经皮氧分压数值均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周与治疗后12周相比较,治疗后12周经皮氧分压各时间段数值均较治疗后6周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局部皮肤温度:组间比较可知高脂血症患者温和灸治疗各时间段温度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和灸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2周,灸后10分钟与20分钟局部温度与治疗前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皮肤温度:组间比较可知温和灸治疗各时间段皮肤温度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温和灸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2周,灸后10分钟与20分钟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 5.血脂与微循环功能具有相关性。治疗前后TC、TG与远端血流量、经皮氧分压分析,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P0.05),呈负相关。 6.治疗前后眩晕、肢麻沉重、失眠症状积分与远端血流量、经皮氧分压采用关联性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负相关。 结论:1.温和灸对于高脂血症患者的脂质代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温和灸在调脂的同时对微循环血流量与经皮氧分压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改善了微循环的功能状态,发挥了艾灸整体调整作用。 3.温和灸改善高脂血症患者各个时间段微循环血流量体现了针灸的即刻效应,治疗后温和灸对微循环血流量和经皮氧分压数值均显著升高,治疗后12周优于治疗后6周,体现了针灸在改善微循环方面具有积累效应。 4.温和灸调脂作用与改善微循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5.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温和灸改善高脂血症患者微循环临床症状明显,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简便价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照亮;;艾灸对血瘀证活血化瘀作用的研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公茂伟;米卫东;傅强;刘靖;张宏;;经皮氧分压监测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1年08期
3 赵贵起;周爱民;李秀军;王金艳;;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9年06期
4 秦鹏民,许金森;经络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2005年01期
5 邓丽霞;吴绪平;黄伟;胡庆奎;姜功道;;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王克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7 贾雪梅,江家元;肥大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功能意义[J];解剖学杂志;2001年05期
8 王燕;;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高脂血症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12期
9 王芳;徐军;李怀玉;樊伟;;138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4期
10 朱庄庄;冯丽;刘昌敏;;血液流变性变化在老年人心绞痛发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195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19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