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力衰竭的演变历程探索中西医学的契合与差异
本文关键词:从心力衰竭的演变历程探索中西医学的契合与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心力衰竭 心衰 中西医学 认识历程 中医学 治疗手段 心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中医文献 射血功能
【摘要】:正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最终归宿。回顾中、西医学对心衰的认识,两种医学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认知过程,通过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重复验证,最终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心衰诊疗体系。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历程1.1古代医家对于心力衰竭的认识中医文献中并无"心衰"这一病名,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之"心痹"、"喘证"、"心水"等范畴。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对心衰症状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分类号】:R541.6
【正文快照】: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最终归宿。回顾中、西医学对心衰的认识,两种医学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认知过程,通过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重复验证,最终形成了相对系统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显;胡大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3期
2 李南夷;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5年10期
3 李利锋;朱明军;;朱明军教授辨证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4期
4 黄平东;中医古籍对心力衰竭的论述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3年04期
5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2期
6 毛静远;;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要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7 蒋梅先;;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亮;陈光亮;;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边宝生;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研究概述[J];北京中医;2002年04期
3 苗阳;段文慧;吴梦玮;荆鲁;李立志;王乘龙;罗良涛;林家杨;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年07期
4 周袁申;邹旭;潘光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1期
5 陈婵;张鹏;陈建新;赵慧辉;王娟;孟永梅;王伟;;冠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与中医四诊及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4期
6 孟永梅;王伟;叶会玲;;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3期
7 游茂;贺柯庆;秦婉玲;;益气温阳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曾黎华;王肖龙;;中医温补法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孙睿甜;刘新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林凯旋;缪灿铭;麦美琪;李雪山;安辉;;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显;;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假说与心血管事件链[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志强;毛静远;王贤良;;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双旗;方显明;黄绍湘;;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近况[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4 王文武;何建成;丁宏娟;;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云志;;温阳益气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现代研究论文汇编[C];2007年
6 游茂;贺柯庆;秦婉玲;;益气温阳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逯金金;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张鹏;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颜旭;超微强心安神汤治疗慢性心衰气阴两亏证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牛平平;暖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樊讯;《伤寒论》温阳三方干预心梗后心衰心阳虚证候大鼠心室重构的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于妍;川芎嗪、黄芪液和参附液抑制心肌肥大及对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易似红;舒张性心力衰竭证候特点及其与左室舒张功能、神经内分泌紊乱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8 王梅;健心力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杨华升;温阳化饮、益气活血法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张艳;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AngⅡ及其受体信号传导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方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2 王玉喜;木防已汤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刘文彬;参苈加颗粒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MMP-2、TIMP-2及NF-κB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洪烨晶;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尿酸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徐武兵;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聪聪;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辛雨;慢性冠心病心衰中西医药物治疗的新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莉;151例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的证、治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梅宇欣;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九峰;益气活血药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分子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刘雁;曹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43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30期
2 张铁甲;王芳;成向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8例[J];江西中医药;2009年02期
3 孔翠华;岳汝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01期
4 郑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年03期
5 李培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12期
6 张凤岭;;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机理与证治探析[J];河南中医;2009年08期
7 丁博智;杜庆芳;邹莉萍;张泉;;利钠肽在中西医诊治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现状[J];临床医学工程;2009年01期
8 蒋志诚;;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42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6年02期
9 罗时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30例[J];吉林中医药;2006年06期
10 李高兴;;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静远;刘春香;王贤良;张敏;李美怡;李嘉;张川;侯雅竹;;中西医结合方案干预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单中心综合评价研究(阶段报告)[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王硕仁;王振涛;李敏;赵明镜;;应用气血相关理论及其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硕仁;王振涛;赵明镜;李敏;;应用气血相关理论及其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宋晓燕;;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52例临床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王永霞;朱明军;李彬;;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力衰竭的切入点探讨[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6 胡申江;;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7 孙兰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徐巨海;黄晓莲;申淑珍;马绍兰;;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临床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9 南柏松;王光明;徐流;陈锈琴;;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范承献;;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32例临床观察[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树生;中西医论争引发的反思[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孟庆云;中西医学睡眠理论比较[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河南省濮阳市路氏中医药研究所 路良宇 路慧一;中西医结合可借鉴前人思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周立华 唐英 郭会军 黄朝阳;从状态医学角度统一艾滋病中西医学临床评价[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刘世峰;从心论中西医融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杨朝晖;干预亚健康:中西医学“双管齐下”[N];科技日报;2008年
7 ;玉竹汤配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效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副主任医师 黄海平;寒冬感冒莫大意 当心并发心肌炎[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云松;中西医结合研究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施Z辱,
本文编号:1197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19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