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1介导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00:10

  本文关键词: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1介导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艾灸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 以温促通 调脂通脉 灸温


【摘要】:研究目的: 本课题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探讨灸温是影响灸效的关键因素,适宜灸温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为下一步灸法“温通”效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临床试验部分通过观察不同灸温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清Ox-LDL、ET-1、NO的影响,探讨不同灸温对高脂血症的“温通”效应,观察其能否通过调整血脂组分、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舒缩功能、预防AS等不同病理环节体现;动物实验通过观察温度感受器TRPV1的激动剂capsaicin和拮抗剂capsazepine对高脂血症C57BL/6小鼠血脂及背根节TRPV1mRNA表达的影响,从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两个方面证实TRPV1介导了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 方法: 理论研究: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古今文献资料,包括灸温、灸感、灸效、灸法作用机制、高脂血症、TRPV1,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上述资料之间及与本课题之间的相关性,从不同方面为灸法“温通”效应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临床试验:将4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组和38℃组,用不同的艾灸温度艾灸患者神阙穴及足三里穴,每次每穴10分钟,隔日一次,治疗12周,肘静脉抽血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血清Ox-LDL、ET-1、NO的变化及组间疗效的差异。 动物实验:分题一,将32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6℃组、38℃组4组,每组8只。自制75%蛋黄乳剂25m1/kg腹腔注射,建立急性高脂血症模型。两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取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背根节TRPV1mRNA的表达量;分题二,将4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6℃组、46+CPZ组、46+溶媒组5组,每组8只。造模方法同分题一,46+CPZ组在治疗前需涂抹capsazepine,46+溶媒组在治疗前涂抹溶媒剂,其它组处理同分题一,两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取材,检测指标及方法同分题一;分题三,将48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6℃组、38℃组、CAP组、溶媒组6组,每组8只。造模及治疗方法同分题一,CAP组只涂抹capsaicin不治疗,溶媒组只涂抹不治疗,其它组处理同分题一,两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取材,检测指标及方法同分题一。 结果: 临床试验: 1温、热、灼、痛四种不同灸感对应的温度范围有别,“温”的温度范围大概在32.8℃~35.8℃;“热”的温度范围大概在36.8℃~39.9℃;“灼”的温度范围大概在40.9℃~43.5℃;“痛”的温度大概大于等于44.5℃。 2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45℃组降低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TC、TG、Ox-LDL的含量及ET-1/NO的比值,明显优于38℃组(P0.05或者P0.001)。同时,45℃组升高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NO的含量,明显优于38℃组(P0.05)。 345℃和38℃对于血清中Ox-LDL的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但38℃组对NO、ET-1、ET-1/NO无明显影响,而45℃组作用明显,说明38℃艾灸对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途径与45℃可能存在着区别。 动物实验: 4与模型组比较,46℃组TC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与46℃组比较,38℃组TC含量明显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2.62倍,38℃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1.78倍,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38℃组的1.47倍。 5与46℃组相比,46+CPZ组TC的含量与明显高于46度组(P0.05),说明capsazepine拮抗了46℃艾灸的降脂效应。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2.62倍,46+CPZ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1.59倍,说明capsazepine拮抗了46℃艾灸产生的TRPV1mRNA的表达。 6与模型组比较,46℃组、CAP组TC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AP组降TC的效应与46℃组降TC的效应从统计学上讲无差异(P0.05)。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与CAP组TRPV1mRNA的表达量相同,是模型组的2.62倍,优于38℃组。 理论研究: 7灸感是艾灸起效的关键;温、热、灼、痛是灸感的主要表现形式;适宜的灸量是灸感、灸效产生的重要条件;灸温是不同施灸强度产生的综合灸量,适宜灸温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艾灸的作用机理与燃艾时所产生的理化因子有关,如穴位局部感受器、热休克蛋白、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这些因子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进而产生相应的生物学变化。 结论: 临床研究: 1“温、热、灼、痛”四种不同的灸感对应不同的温度范围,分别是32.8℃~35.8℃.36.8℃~39.9℃.40.9℃~43.5℃.大于等于44.5℃,灸感与温度密切相关。 245℃艾灸刺激具有调脂作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血清中的TC.TG.ApoB.LDL-c的含量,同时明显升高了HDL-C的含量;显著降低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Ox-LDL的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明显降低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ET-1含量及降低ET-1/NO比值,同时升高了NO含量,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 338℃艾灸刺激调脂作用不明显;但可以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Ox-LDL的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对ET-1、NO的含量及ET-1/NO比值影响不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不明显。 4两组比较,45℃艾灸刺激调脂效应、抗氧化效应及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明显较佳。艾灸具有温通调脂作用,“温”是条件,即需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45℃较38℃好,“通”是效应,艾灸刺激达到条件后才会产生较好的调脂通脉效应。 动物研究: 146℃艾灸刺激在降低TC的同时,明显增加了TRPV1mRNA的表达量,不同于38℃。 2局部应用Capsazepine竞争性的拮抗了46℃艾灸热刺激产生的调脂作用,同时也抑制了艾灸热刺激产生的小鼠背根节TRPV1mRNA表达量。 346℃艾灸刺激同Capsaicin一样,均可以激活TRPV1,并产生同样的调脂作用。 4TRPVl介导了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适宜的灸量既要激活TRPV1,同时又可使病人能耐受,即是43℃-45℃。 理论研究: 1灸感是艾灸起效的关键。 2温热灼痛感是灸感的主要表现形式。 3适宜的灸量是灸感、灸效产生的重要条件。 4灸温是不同施灸强度产生的综合灸量,适宜灸温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世龙;刘爱芹;;健脾通脉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2 耿晓英;万琪;杨荣军;吴松笛;;高温对小鼠神经元骨架蛋白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3 李守栋;;艾灸的不同刺激量对雷公藤甲素毒副作用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7年01期

4 李爱军;;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7年03期

5 钱小路;鲍春龄;侯文光;周艳丽;李t,

本文编号:1264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264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9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