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5例疗效观察
本文选题:子宫内膜异位症 切入点:周期给药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根据不同生理周期采用内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味)、保留灌肠(院内制剂消症液)、孕激素甲羟孕酮片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孕激素甲羟孕酮片治疗。2组均治疗3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5.5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愈病例中均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率为19.05%;对照组复发率为33.33%,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辅以少量孕激素周期给药,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安全、经济,患者易于接受,无明显毒副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progeste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n = 45), the treatment group (n = 45),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45).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cycles, 45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uefu Zhuyu decoction), retention enema (Xiaozheng liquid in hospital) and progesterone medroxyprogesterone tablet.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21 cases were cured, 11 cases were effective, 10 cases were effective, 3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3%,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9 cases were cured, 13 cases were effective, 12 cases were effective. 11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56.2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9.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3.33%,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3.33%. Conclusio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 small amount of progesterone are effective, safe and economical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分类号】:R71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秀丽;崔恒;;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比班·阿克拉;米克热依·玉山江;玛依努尔·尼牙孜;阿布力孜·阿布杜拉;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与EBV及HPV感染的关系[J];癌变·畸变·突变;2012年03期
2 王渝;邵沛;陈妙;;复方茵陈合剂对ABO母儿血型不合抗体效价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3 朱春花;;莪术油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9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3期
4 王慧芝;常虹;;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肌瘤5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5 李敏;;女性痔420例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6 杜燕红;;女性肛肠疾病的特点及非手术疗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7 张东鸣;;现代女性不孕症治疗之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8 徐向曦;陈明;龙子江;司文文;;盆炎宁颗粒对细菌感染性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改善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9 韩淑敏;赵红;;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经验与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10 何翠;罗爱鄂;;刘氏周期分治法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栋才;戴英;陶久红;闻新慧;;HPV及TCT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研究[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琦;张蔚;钟亚娟;郭婉茹;李兰玉;张文婷;;宫颈癌组织中CTHRC1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鲁爱枝;金红梅;;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并发子宫穿孔1例[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向东方;孙巧璋;梁雪芳;;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黄燕春;刘振寰;;中医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影响的综述[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伟伟;闫梅;马春芬;;马春芬教授用消肌灵治疗子宫肌瘤30例[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彭亮;李江山;李铁浪;刘小卫;王德军;李武;;振腹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疗效及血清PGF2α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8 景小凡;乔蓉;刘兴会;康德英;李鸣;黄承钰;;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度评价模型初步研究[A];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膳食脂肪与健康”论文集[C];2010年
9 曾珊;赵青茹;田静;王海琦;孙丽洲;;饮食管理对糖耐量减低孕妇体重变化及胎儿出生体重的影响[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韩婷;朱玉珍;谭佳玢;;个体化营养治疗在妊娠糖尿病中的应用[A];营养与慢性病——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冬梅;寿胎丸影响反复自然流产模型小鼠妊娠结局的分子机制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许艳丽;Cofilin-1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吴飞;性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及术后HRT安全性循证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熊瑾;得气、心理因素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法帝;可溶性瘦素受体(sOB-R)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研究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君;子痫前期滋养细胞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弘;妇科Ⅰ号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病理与免疫机制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孟君;灵术颗粒治疗PCOS胰岛素抵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关永格;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的干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孙娟;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广彤;水通道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羊水量调节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志萍;粘蛋白MUC1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灵;TLR3、TLR4及TNF-α与特发性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丽丽;TGF-β1、MMP1、TIMP1在绝经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阴道壁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程海玲;脂连素、内皮素-1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琚娟;HLA-G基因上游调控区SNP与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杜德奇;孕妇心脏储备功能在不同孕期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锋;血清HE4联合CA125、CA19-9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D];郑州大学;2010年
9 熊娟;补肾化瘀方对PCO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MMP-2、MMP-9基因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唐妍;先兆流产病因病机及其方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帝开,覃春容,杨冬梓;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43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立幸;韩冰;李同玺;马平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IL-6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王金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13期
3 杨鉴冰;崔晓萍;孟巧绒;张潮红;徐翠;;中药祛异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1期
4 张晓u&;;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施治体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马平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与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1997年06期
6 陈新梅;;子宫内膜异位的中医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2007年04期
7 王珍;罗爱鄂;;抵挡汤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J];广西中医药;2009年01期
8 皇甫礼;文娜;;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年05期
9 白淑芳;李玲;李淑萍;;活血化瘀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腹腔液TNF-a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07年02期
10 文晓红;韩云霞;;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海;;血府逐瘀口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向东方;孙巧璋;梁雪芳;;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李筱梅;;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屈王蕾;董剑达;陈文兵;;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8年病例临床分析[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路红;钱惠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围产医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陈拯民;;青春期女性如何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邬巧霞;;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A];2011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孟庆芳;曹保利;;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70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司徒仪;冉青珍;;中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的研究[A];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2年
10 马彩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A];全国第三届不育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建纲;如何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N];甘肃日报;2003年
2 周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卫星视频讲座开播[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3 李继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夏病夏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万青;“补阳还五汤”自述[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佟耿雪;丹参伍三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6 章茂森;活血化瘀良药——红花[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史耀华;自制骨刺膏治疗骨性关节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程志;脑震荡后遗症药膳方[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赵民生;加味血府逐瘀汤疗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余小静邋本报记者 张文章;“抗癌金药”原本只能活血化瘀[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非;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陈琼华;脂氧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抑制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郭广宏;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生物标志研究及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年
4 林素芬;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江秀秀;水通道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子宫内膜细胞迁徙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6 宋楠;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与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1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戴s,
本文编号:1643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64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