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历代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08:43
本文选题:产后疾病 切入点:针灸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产后疾病是产妇在新产后6周或产褥期发生与分娩及产褥有关的疾病。产后疾病的成因多由气血亏损,百脉空乏,若稍有不慎,易致诸疾。产后疾病常见的有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痉症、产后大便难、产后排尿异常、产后自汗盗汗、产后抑郁、产后身痛、产后缺乳和乳汁自出等。古代医籍中关于治疗产后疾病的内容丰富,针灸在治疗上有另类的特点,对于妇女的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及经、带、胎、产的病理特点,历代医家在选取腧穴的原则和方法上与中医内科的治疗又有所不同。 针灸处方是针灸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指导下,结合脏腑经络腧穴的功能和特性,进行配伍用穴的治疗,当中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针灸处方的配穴是否得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临床的疗效。 本文对古代文献进行的详细研究,总结出比较公认的常用处方,旨在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律,期望在临床针灸治疗产后病提供历史文献的依据。如何有效地进行整理并从中发掘出对现今临床具有指导价值的相关成果,是当代针灸文献研究方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研究收集历代文献中所有关于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记载,经过历代分类整理,总结出有关研究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种类及相关的腧穴证治疗等,为现今临床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古代关于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文献和分析,进行腧穴的研究规律。首先对古代针灸治疗产后病的文献进行全面收集。初步发掘针灸治疗产后病的特点与选穴规律,分析其常用腧穴,经络部位及特定穴的使用概况,分析其配穴,以发现新思路,为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以《中华医典》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为基础,结合互联网上各大数据库、大学图书馆,上至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经典医籍,下至清代有关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腧穴文献资料,相关著作45部,包括方书、医案、医论、医话、综合性医著等。检索针古籍中有关产后疾病的针灸治疗处方并录入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整理古籍中有关产后疾的的针灸治疗的规律及治疗产后疾的常用处方和配穴规律。 结果: (一)古代处方统计 1.《中华医典》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共收集针灸类古籍45部,记载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条文共495条。 2.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处方中共出现的90个穴位,其中单穴处方共352条,双穴处方共71条,多穴处方共72条。 3.记载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针灸处方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针灸甲乙经》,共出现9条条文,明代达到高峰,出现258条。 4.在古籍中查阅到治产后疾病种类的文献有20种:乳痈(145条)、产后恶露不止(141条)、产后无乳(30条)、产后血晕(27条)、产后疼痛(22条)、产后风疾(19条)、产后发强不语(18条)、产后诸疾(18条)、产后出汗不止(12条)产后腹胀(10条)、产后血虚(6条)、产后乳汁不行(7条)、产后脉绝不还(3条)产后阴下脱(7条)、乳余疾(8条)、产后呃逆(6条)、产后噎(4条)、产后大小便不通(4条)、产后劳役(2条)、产后暴卒(2条)。 5.有关产后疾病的针灸处方腧穴的经脉不同,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和经外奇穴均有分布,其中出现穴位最多的是任脉,共出现穴位15个。 6.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处方中出现的90个穴位里,四肢部穴位共50个;其次是胸腹部穴位共27个;腰背部8个;头颈部穴位5个 7.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处方中出现的90个穴位里,特定穴有59个,占66%;其中五输穴26个,募穴8个,原穴6个,背俞穴3个,络穴4个,八脉交会穴7个,下合穴1个郄穴4个。 (二)古代针灸治疗产后疾的分析结果 针灸对产后恶露不止和乳痈的文献较多,分别为141条和145条。以下为不同疾病统计结果: 乳痈:治疗的穴位共有39个,出现最多的5个腧穴为足三里穴、下廉穴、临泣穴、膺窗穴和乳根穴。在进行关联分析后,建议使用腧穴:足三里穴、下巨虚穴、临泣穴、乳根穴、神封穴和膺窗穴治疗产后乳痈的参考处方。 产后恶露不止:治疗的穴位共有21个,出现最多的5个腧穴为为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石门穴和阴交穴。在进行关联分析后,建议使用腧穴处方为: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石门穴和中都穴为治疗产后恶露不止的参考处方。 产后血晕:治疗的穴位共有11个,出现最多的5个腧穴为支沟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公孙穴和内关穴。在进行关联分析后,建议使用腧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内关穴及支沟穴为治疗产后血晕的参考处方。 产后无乳:治疗的穴位共有6个,分别为膻中穴、少泽穴、前谷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和中庭穴。在进行关联分析后,建议使用腧穴:膻中穴、少泽穴和前谷穴为治疗产后缺乳的参考处方。 产后疼痛:治疗的穴位共有12个,出现最多的5个腧为三阴交穴、照海穴、列缺穴、关元穴和水分穴。在进行关联分析后,建议使用腧穴:三阴交穴、气海穴、水分穴、膏肓穴、照海穴和列缺穴为治疗产后身痛的参考处方。 产后风疾:治疗的穴位共有6个,分别为申脉穴、后溪穴、百会穴、临泣穴、外关穴、巨阙穴、心俞穴和神阙穴。在进行关联分析后,建议使用腧穴:外关穴、申脉穴、临泣穴和后溪穴为治疗产后风疾的参考处方。 产后大小便不通:治疗的穴位共有5个,分别为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穴、关元穴及三阴交穴。 产后汗出不止:治疗的穴位共有3个,分别为后溪穴、申脉穴和太冲穴。 产后呃逆:治疗的穴位共有3个,分别为期门穴、肩井穴和中脘穴。 乳有余疾:治疗的穴位共有4个,分别为肓门穴、中极穴、石门穴、阴交穴和期门穴。 产后脉绝不还:治疗的穴位共有1个,是合谷穴。 产后阴下脱:治疗的穴位共有5个,分别为玉泉穴、神阙穴、照海穴、身交穴和少海穴。 产后劳瘵:治疗的穴位共有5个,分别为膏肓穴、少商穴、曲池穴、肩井穴和心俞穴。 产后血虚:治疗的穴位共有9个,分别为照海穴、神阙穴、血海穴、承浆穴、天突穴、十宣穴、少商穴、膏肓穴和气海穴。 产后发强不能语:治疗的穴位共有9个,分别为列缺穴、照海穴、三阴交穴、肩井穴、会阴穴、巨阙穴、心俞穴、中脘穴和神阙穴。 产后饮食不调:治疗的穴位只有1个,期门穴。 产后腹胀:治疗的穴位共有9个,分别为外关穴、神阙穴、临泣穴、命关穴、气海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三阴交穴和阴谷穴。 产后噎:治疗的穴位共有2个,分别为期门穴和陷谷穴。 产后暴卒:治疗的穴位共有2个,分别为三阴交穴和会阴穴。 产后诸疾:治疗的穴位共有3个,分别为期门穴、膏肓穴和百劳穴。 结论: 历代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经脉以任脉为主,部位的选取上以胸腹部较多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腧穴的经络与肝、脾、肾经多有关联;腧穴在关联分析中,具活血通络、祛瘀、补气养血、温经散寒、宽胸理气及行气散结等功效,对于针灸治疗产后疾病具有提示作用,反映了本病多虚多瘀、虚实错杂的病因病机的特点。 根据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针灸治疗产后疾病的治则治法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腧穴选取的规律,并归纳了产后疾病常用腧穴处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亚飞;神阙穴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潘华;间使、三阴交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04年01期
3 马桂琴;顾一煌;;运用“根结”理论治疗产后风湿病[J];河南中医;2009年04期
4 马宗国;江南;邵欣;袁野;曹定知;张继成;;针刺三阴交 关元穴调经止痛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实验研究[J];四川中医;2010年08期
5 张鸥 ,韩红;石门穴临床应用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年01期
6 郑少祥;《内经》五输穴临床应用规律初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7 陈树楷;曾子育;刘乃刚;郭长青;;《伤寒论》针刺期门穴的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06期
8 杨光;大陵穴配伍之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06期
9 刘红石;大陵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07期
10 阙华发,王荣初;“以通为用”论治乳痈研究探讨[J];中医研究;2000年05期
,本文编号:1662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66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