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诊疗实践中的身体、空间和技术——从身体观看中西医学模式的差异
本文选题:医学模式 切入点:诊疗实践 出处:《中医杂志》2013年22期
【摘要】:从身体观分析中西医学模式的差异并讨论了3个问题:第一,中西医医疗场景中的身体作为本身还是作为疾病的载体?第二,中西医诊疗空间与身体;第三,技术化的身体,中西医诊脉与行针的差异。通过3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中西医的身体观有很大区别,两种医术各自针对的对象不同,中医针对身体,西医针对身体内的疾病。中医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医学,西医是一种以疾病为对象的医学。就技术而言,中医是关于人的技术,西医是关于疾病的技术。认为在当代技术的框架里,应该努力保持医学诊疗方式的多样性。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models from the view of body and discusses three questions: first, the body in the medical sce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itself or as the carrier of disease?Second, the space and bo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rd, the difference of technical body, pul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acupunc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ree questio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view of bo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two kinds of medical technique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imed at the body,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is aimed at the disease in the bod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kind of medicine with human being as the object, while western medicine is a kind of medicine with disease as its object.In terms of technology, Chinese medicine is about the technology of people, Western medicine is about the technology of disease.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framework of modern technolog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20111080990)
【分类号】:R2-0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郁保生;《伤寒论》脉学述要[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黄俊杰;;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J];孔子研究;2006年05期
3 张再林;;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高宣扬;;论梅洛-庞蒂的生命现象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年03期
6 张桂赫;王春红;郭伟;;中西文化映照之下的中医身体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期
7 李清良;;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J];哲学动态;2006年05期
8 燕连福;;中国哲学身体观研究的三个向度[J];哲学动态;2007年11期
9 关群德;;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J];世界哲学;2010年01期
10 刘胜利;;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初探[J];哲学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陈进;;论许辉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杨彦;;论身体在当代语境下的显性表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王苏君;;论审美体验的个体心理发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5 杨致远;;《金山》的身体叙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梁国伟;薛永增;;数字家庭影院: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构的观众身体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聂欣如;;电影之海钓鱼人——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陈也奔;李占刚;;后现代环境伦理学对哲学主体关系的偏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
9 吴晓云;;试论历史意义[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10 杨丽;温恒福;;怀特海对17世纪实体哲学的批判[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3 杨沐;;时空的新内涵界定[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转向[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夏婉云;;鸾生与变身——论唐捐诗生发的时空[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孟伟;;生成知觉:知觉二元论的新破解[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8 樊清;孙杨杰;;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之维[A];2013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正华;手·火·语言—元工具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5 黄安增;“元”参构的学术话语的语义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顺超;建筑设计中材料的知觉表现及运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罗瑞娟;人文与功能的结合[D];东华大学;2010年
8 张雯燕;现象学视角下,当代建筑设计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学;2011年
9 郭龙;以现象学为导向的过渡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刘华;中西传统绘画透视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胜;身体:作为一种思维的范式[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杨大春;;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3 陈立胜;王阳明思想中的“身体”隐喻[J];孔子研究;2004年01期
4 黄俊杰;;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J];孔子研究;2006年05期
5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J];人文杂志;2005年02期
6 张再林;;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J];人文杂志;2006年06期
7 张再林;;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张再林;;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年03期
10 庞学铨;身体性理论:新现象学解决心身关系的新尝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智明;蔡辉;;也谈中医与中西医结合[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邵湘宁;;试论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J];中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3 王明辉,王风雷;中西医结合诊治性疾患的整体医学模式[J];中医药通报;2002年05期
4 李勇华;;让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J];中医研究;2008年02期
5 王自润;;论中西医学之异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李恩;中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7 卢俊卿,孙艳玲,朱桂祯,卢晶莹;以中西医互补的形式开展中西医结合[J];吉林中医药;2003年07期
8 ;第一期“康乃尔”杯丹蒌片临床应用有奖征文活动通知[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7期
9 李恩;中西医结合在未来医学中的作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年08期
10 左言富,吴坤平;中西医结合热点难点问题探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有民;;医学潜能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刍议[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乃平;;存在即是合理-论中国主流医学的中西医二元发展[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3 李恩;;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与中西医结合创新的定位[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明辉;王风雷;;中西医结合诊治性疾病的整体医学模式[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5 欧阳菁;张荣华;杨丽;龚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与中医干预探析[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恩;;当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与未来结合医学研究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7 邓宠华;;如何分清中西医原理 明确各自的优劣势[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8 郭振武;;胆道外科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A];津冀普通外科新进展高级研讨班讲义[C];2005年
9 周文泉;郭明冬;;新世纪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龟头炎1例观察[A];第5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暨男科提高班讲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陈竺;打破中西医的壁垒[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王振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获创新[N];科技日报;2009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陈凯先 本报记者 吴潇湘;东西方医学汇聚是未来医学方向[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记者 刘燕玲;当前仍应大力提倡“西学中”[N];健康报;2008年
5 记者 李颖;陈竺指出中西医结合代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N];科技日报;2008年
6 陈亚晶;妊娠剧吐的中西医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琴;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6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71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