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12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中药 + 中西医结合 ; 参考:《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12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126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A)、西药组(B)和中西药组(C),分别给予中药复方,吗丁啉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并计算胃内残存率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8.1%,西药组为65%,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药组为85.7%,疗效高于另外两组(P0.05),中西医组15 min、30 min和60 min胃残余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中药复方和吗丁啉是治疗FD较有效的药物,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FD的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126 case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F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Chinese medicine), group B (western medicine) and group C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morpholine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4 weeks,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of symptom score and gastric residual rate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8.1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65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85.7,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of 15 minutes 30 min and 60 min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Conclusion: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nd morpholine a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F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FD.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分类号】:R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岩,,陈苏宁,李宇权,徐葆 ,田代真一;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6年01期
2 林江,唐静芬,蔡淦;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平,黄熙,张莉,王骊丽,封吉化,周齐娜;脾虚证大鼠甘草甜素药物动力学特征与胃肠动力的关系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邓家斌,莫书蓉,封浩德,蒋仁发,江永苏,董光新;胃消合剂对小鼠胃肠动力学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曾玲,江永苏;胃消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及机理研究[J];重庆医学;2004年04期
4 裴俊清,任小强,高沫莉,万柏松,黄明,张克颖,王树庭;柴平汤对肝病患者胃动力及症状改善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2001年01期
5 贺松其;;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胃食管反流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10期
6 胡鸿毅,陈更新,马贵同;胃祺Ⅱ号方对实验性FD大鼠胃排空的影响与特点[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赵海顺;调胃消胀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9例[J];陕西中医;2002年04期
8 彭文洪,费志勇,陈兴田,沈玉法,王瑞武;枳实消痞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时珍国医国药;2000年04期
9 王荫龙;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用于胃术后早期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2期
10 叶玲;刘宁;杨远友;莫尚武;;同位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同位素;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伟;刘建平;杨倩;;小陷胸汤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任东林;小承气合剂促进结肠吻合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冯丽;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清热理气冲剂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3 郭晓东;加味四逆散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李卫东;糖尿病模型大鼠胃电异常与ENS、ICC病理损害及中药“脾胃康”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马艳春;麻黄汤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谷松;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李秀玲;精制血府逐瘀复方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刘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胃肠动力障碍与Cajal间质细胞关系及大承气冲剂治疗机理[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9 赵自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筛选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管和代谢异常对胃动力的影响及药物干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兰福;莪术对实验大鼠胃动力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2 邹百仓;槟榔对正常大鼠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运动及胃肠激素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3 吴英锋;脾气虚证和腹部外科MODS患者胃电图和胃肠激素变化及中药治疗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张筠;香砂平胃散对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鸿慧;和胃理气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6 黄铭涵;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因素及中药治疗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7 李梅;厚朴酚、大黄素及大腹皮对豚鼠胃体环行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6年
8 刘世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胃排空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安晓霞;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痞满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海卫华;健脾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富宏,彭先忠,蔡添浩;寒热证患者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6期
2 张永锋;胃动力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J];山西中医;2000年03期
3 李岩,陈苏宁,李宇权,徐葆 ,田代真一;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6年01期
4 林江,唐静芬,蔡淦;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9年01期
5 赵荣莱,赵子厚,王立,翟兴红,张锁雅,梁代英,李春森;苍脂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年06期
6 朱金照;促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7期
2 李胜昔;曾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76例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3 吴文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2期
4 苏敏;;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6期
5 陈治水;陈宁;;中西医结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年04期
6 张迎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戊型黄疸型肝炎[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3期
7 江远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0例[J];吉林医学;2011年17期
8 卜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1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5期
9 姚立夫;;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5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8期
10 郑俊;黄小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2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惠平;徐进康;吴坚芳;陆喜荣;;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及经验总结[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华宁;;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4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卢晶莹;张亚贤;;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何文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56例疗效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门学博;韩恩昆;杜庆云;;藻酸双酯钠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英恒;;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35例临床观察[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习书;刘承报;;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何德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燕明;柯晓;;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汾香;李全香;宋芳丽;张晓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黄疸型戊型肝炎82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颖;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通讯员 秦秋邋记者 范又;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优化方案出台[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共商协同攻关慢性重型肝炎新计策[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 秦秋;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周桂琴 王融冰;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N];健康报;2007年
6 张永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朱培庭 张静U
本文编号:177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77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