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及对免疫指标改变的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3 18:40

  本文选题:炎症性肠病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及对免疫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9例,将其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指标改变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改善患者免疫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the changes of immune indexes. Methods: 69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rom Dec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35).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t can improve the immune level of patients and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作者单位】: 绍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基金】:浙江省卫生厅项目(2015KYA075)
【分类号】:R5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群;老年炎症性肠病[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4期

2 秦克旺;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4期

3 何怀纯,刘俊;炎症性肠病营养[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4期

4 孙蕾民;炎症性肠病与妊娠[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5 池肇春;炎症性肠病发病机理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1年11期

6 欧阳钦;对加强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的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1年04期

7 欧阳钦;提高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1期

8 施文娟,张建,刘厚钰;炎症性肠病中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J];中国临床医学;2001年01期

9 袁晓刚;炎症性肠病17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1年05期

10 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胃肠病学;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倩;雷敏;姒健敏;;中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基于医院为基础的411例患者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曹倩;朱琴;姒健敏;;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多态性与酶活性检测在汉族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价值研究[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优优;陈春晓;厉有名;;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及治疗[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智峰;周艳华;刘玉兰;;炎症性肠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5 朱琴;曹倩;姒健敏;;17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情况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朱琴;曹倩;姒健敏;;17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情况研究[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吕宾;;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邓高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A];2011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大会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9 欧阳钦;;顽固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郑家驹;;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困惑与挑战[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中桥;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炎症性肠病[N];家庭医生报;2007年

2 保健时报实习记者 李昆鹏;巧克力不算炎症性肠病罪魁[N];保健时报;2007年

3 黄欢;炎症性肠病不可怕[N];健康时报;2007年

4 张中桥;炎症性肠病由不当生活方式引起[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张中桥;精神紧张易致炎症性肠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夏洪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李鹏;炎症性肠病的新疗法[N];健康报;2008年

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胡品津;我国炎症性肠病学组已制定了协作研究计划[N];健康报;2010年

8 通讯员 高翔;炎症性肠病患者增多[N];湖北日报;2002年

9 记者 刘海英;英研究揭示炎症性肠病关键分子[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朱国旺;当心炎症性肠病来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佳蓉;云南省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特征、环境及复发因素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绍衡;Syndecan-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变化及诊治价值评估[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曹倩;中国人群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基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彦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迎;炎症性肠病肠组织蛋白表达差异分析[D];武汉大学;2013年

6 罗涵青;应激和应对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刘彬果;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学发病及免疫调节剂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沈冰冰;我国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和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赵颖;旋毛虫干预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效应及其免疫学机制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朱琴;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及安全性监测体系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68)Ga枸橼酸的合成及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赵广西;水通道蛋白3和8在消化系统的表达及其在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的改变[D];复旦大学;2014年

3 谭玲婵;海南炎症性肠病单中心临床资料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艳梅;IL-35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和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秀明;Nur77在炎症性肠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邓燕云;~(18)F-FDG PET/CT显像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小珍;内质网应激蛋白和黏蛋白2在小鼠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何敏红;mTORC1信号通路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陈金敏;非侵入指标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判断中的诊断效能[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王玉萍;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学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5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925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c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