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发布时间:2018-06-03 16:56

  本文选题: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 发病机制 ; 参考:《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年01期


【摘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骨髓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的增生低下,正常骨髓细胞由脂肪组织替代,伴有严重的感染、出血、贫血等症状。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输血维持生命,生活质量极为低下,并发症致死率极高。其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密切相关,HLA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障的首选,无HLA相合的同胞时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通过十余年的研究,重型再障的发病机制已经基本阐明,多种中西医疗法给重型再障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Severe aplastic anemia is a serious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Bone marrow is characterized by whole blood cell decrease, bone marrow cell proliferation is low, normal bone marrow cells are replaced by adipose tissue, accompanied by severe infection, bleeding, anemia and other symptoms. Some patients need to rely on blood transfusion for a long time to maintain their lives, the quality of life is extremely low, and the mortality of complications is extremely high.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jury of hematopoietic tissue caused by T cell hyperfunction. HLA-matched sibl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may be used in the absence of HLA matching sibling. 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research, the pathogenesis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has been basically clarified, and many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
【基金】:江苏省中医药局资助 2013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加味犀角地黄汤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热毒阴虚型重再障的随机对照性临床研究"(LZ1303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
【分类号】:R55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符清宇;陈晓丹;;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2期

2 李芮,刘伟;重用附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J];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08期

3 郭卫卫;李梅君;;再生障碍性贫血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1年01期

4 田卫平;张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俊丽;周庆兵;胡晓梅;;“劳者温之”对髓劳证治的指导[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03期

2 吕连华;勾宗蓉;李圃;丁银环;王开正;冯建军;;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9期

3 陈艳丽;程志;韦润红;吴艺;冯磊;石琳;马秋玲;陈疏敏;刘现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33期

4 杜朝阳;iJ如玉;李超;段丽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骨桥蛋白分子表达意义及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14期

5 刘宝山;纪超伦;杨向东;苗润静;张蕾;王兴丽;马霖;;穿龙薯蓣皂苷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p-mTOR/p-S6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鲍捷;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表达状态的临床资料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3 刘晓;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文卓;参红补血颗粒对血虚动物模型造血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益枝;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5年03期

2 张家友;常红;孟文彤;;干扰素-γ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易感性关系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3 李亚男;周玉峰;舒赛男;刘兴楼;葛海霞;方峰;;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调节性T细胞扩增的影响及机制[J];临床儿科杂志;2009年09期

4 徐咏梅;周剑峰;柴建农;张敏;;网织红细胞正常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诊治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年10期

5 郑以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6年01期

6 刘苹;朱传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7 邵宗鸿;袁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4期

8 金伯泉;;T-B细胞协作研究的重大突破——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发现,一个新的CD4~+效应T细胞亚群[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年01期

9 赵晓庆;翟晓颖;张宝玺;吴晓莉;;TNF-α与细胞凋亡基因产物Fas、FasL蛋白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达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年03期

10 张乐玲;李府;吴镇;王晓蕾;王世富;沈柏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特性和造血支持作用的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举,罗春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2 刘先胜,徐永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年02期

3 陈中杰;王柠;;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4 黄琳;刘会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3期

5 梁先万;肺复张后肺水肿的发病机制[J];医学综述;1996年12期

6 沈惟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新医学;1999年07期

7 汪彬;吴晓蓉;周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8 李家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6期

9 卢承德,马明福;肥胖症的发病机制[J];临床内科杂志;2002年03期

10 刘英,周海蓉,周翠英;从毒探讨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探讨[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2 梁茵;;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及应对措施[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叶俊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新概念新疗法[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侯明;;基于ITP发病机制的治疗新策略[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5 吴至久;;慢传输性便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6 闫明;张敬秋;王亚威;;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力;侯安会;李显筑;;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朱惠莲;;NAFLD发病机制和营养防治研究[A];老年营养研究进展与老年营养供餐规范研讨会暨糖尿病肾病医学营养治疗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9 蔡兴俊;;猝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10 钟海兵;陈春晓;厉有名;;HIV感染消化道的发病机制[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蔓、通讯员 杜巍巍、向吉刚、沈岚;武汉专家首次发现房颤发病机制[N];湖北日报;2004年

2 徐平鸽;AS发病机制有新发现[N];健康报;2004年

3 ;IBS发病机制新概念——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阮丛;以发病机制为基础选择治疗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崔昕;MODS发病机制有新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崔昕;北大医学部确定SRAS发病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科学出版社推出《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N];光明日报;2000年

8 记者 陈青;前列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获突破[N];文汇报;2003年

9 邬志强;《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问世[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黄显斌;肝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N];保健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雒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2 俞丹璐;POEMS综合征发病机制机理初探(附5例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3 唐学琴;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防治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4 李小伟;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王逸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现状[D];复旦大学;2013年

6 陈欣;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73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973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