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6 14:23

  本文选题: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 卒中单元 ; 参考:《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6期


【摘要】: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10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卒中单元组5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非卒中单元组500例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并于出院时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统计住院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S-QOL量表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评分均有向愈改变,但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明显,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满意度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住院费用低于非卒中单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优于非卒中单元组,值得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stroke unit and non-stroke unit. Methods: 1000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troke unit group (50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CM) and the non-stroke unit group (50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the general treatmen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 were observed at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and th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was evaluated by health economics. Results: th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 and SS-QOL scal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at admission,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When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ll changed, but the patients in the stroke unit group changed obvious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non-stroke unit group,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lose to that of the non-stroke unit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but the hospitalization cost of stroke uni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n-stroke unit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roke uni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non-stroke unit group,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资助(重200639)
【分类号】:R74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新福,黄燕,雒晓东,黄培新;中医综合康复病房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霍焱,张永文,张莉琴;脑卒中康复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年06期

3 李斯俭;;中风护理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29期

4 王拥军!100050北京;循证医学时代的脑血管疾病[J];临床内科杂志;2001年03期

5 吴远华,朱广旗,蔡伟;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9期

6 王拥军;组织化卒中医疗的概念及国内外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1期

7 何成奇,丁明甫;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1期

8 赵建国,张向宇;有中国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9 谢财忠;;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王拥军;卒中单元的模式及建立[J];中国医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宁学军;;急性脑卒中最佳治疗模式研究[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庆云;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向宇;卒中单元中引入传统中医药疗法的理论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吴家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燕;关于发展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的思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黄燕,汤湘江,黄培新;关于建设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31期

3 赵建国,张向宇;有中国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10期

4 王拥军;建立卒中单元,完成卒中医疗模式的转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范刚启,蔡辉,赵凌杰,吴旭,王玲玲,王启才;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几点建议[J];中国针灸;2004年06期

6 郭琳;从醒脑开窍针法到石氏中风单元建设——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模式的转变[J];中国针灸;2005年08期

7 王麟鹏,刘慧林;中医卒中单元的建立及初步观察结果[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祖明;曾虹;周东;张声泽;任安文;蒋俊明;孙光瑜;周斌;陈春晖;;青川黑木耳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1991年04期

2 黄德铭,陈百华,姚晨玲,张国桢,朱长连;蚯蚓酶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1992年04期

3 姚富通;李虹;王芬玲;滑文英;;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武警医学;1992年04期

4 刘文魁;薛万祥;白云;任万明;王佩福;霍占全;王永;张晓梅;刘俊梅;张锦兰;温秀梅;;硫酸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4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2年03期

5 王玉祥,唐桂华;脉络宁与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3年06期

6 罗祖明,,曾虹,孙光瑜,孙阳,蒋俊明,陈春晖;卒中平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7 潘旭东,孙兆林,刘凤林,毕建忠,张文凤;脑梗塞患者急性期是否进行降压治疗对恢复过程和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年05期

8 姚富通,高平青,李虹,王鹏举,付秀云;低能量氦-氖激光和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塞62例疗效观察[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9 刘立新;纳络酮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1995年06期

10 张才林,刘振中,石梅,李玉萍;急性脑血管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J];山东医药;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继信;王坚;;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实验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梁浩荣;谌剑飞;宋颖;;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免疫细胞因子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何宝珍;孟志富;王培元;孙中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周义杰;;中医破血逐淤开窍治疗急性脑出血40例[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郑洁皎;俞海泓;李文贤;;脑卒中康复训练程序化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徐晓云;黄蕾;郑洁皎;;脑梗死患者康复期认知改变与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杨红梅;李爱民;朱桂花;李鹏;董建英;;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健侧与患侧体温的观察[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尹浩军;;微创穿刺抽吸加低温纳络酮灌洗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曹启富;;大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氧代谢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申素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蔡定芳 阮晴珉 沈思钰 陈锡群 赵钢 刘静 高颖 梁辉 陈虎;通心络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兴奋性氨基酸及内皮素基因表达的影响[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年

2 蔡定芳 阮晴珉 沈思钰 陈锡群 赵钢 刘静 高颖 梁辉 陈虎;通心络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大鼠 兴奋性氨基酸及内皮素基因表达的影响[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年

3 蔡定芳 闻名 戴巍 陈依萍;通心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大鼠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

4 ;通心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

5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及治疗新进展[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

6 胡文立 徐霁华 陈宇丹 项宁 秦伟 侯钢;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年

7 朱学鹏 丁 丹;ATP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罗翌 叶烨 梅广源;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通心络胶囊干预急性脑梗死研究现状(综述)(一)[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

10 ;循证医学[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梅;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2 贺丹;实验性脑出血血肿灶周病理变化及NGF基因治疗的基础和MR影像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李昒源;“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基底节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4 毕国荣;肾上腺髓质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张鸿;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6 贾妮;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与体质、RAS系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赵文树;从内源神经干细胞神经再生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理[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李玮;腺苷A2A受体在脑撞击伤急性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张綦慧;清脑滴丸对缺血海马、皮层MARCKS磷酸化及其基因表达动态变化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邢宏义;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与修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志钢;降纤、抗凝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黄晓松;CD62p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王晓玲;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刘建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脑梗死[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杨加顺;电针百会、神庭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鲍春龄;头穴透刺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浆ET、CGRP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姜超;针刺治疗Binswanger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刘勇;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金洪国;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变化[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吴云虎;清热活血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986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986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