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本文选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 中西医结合 ;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1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口服泼尼松,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按中医辨证分3型(3期)施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免疫学指标、血象、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及24h尿蛋白定量(u-TP/24h)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29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56/60);对照组临床缓解11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0%(40/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中发热、关节痛、脱发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治疗组抗核抗体(ANA)转阴率51.3%(20/39)、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ds-DNA)转阴率53.6%(15/28)、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转阴率63.2%(12/19)、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转阴率63.2%(12/19),对照组分别依次为28.1%(9/32)、26.1%(6/23)、29.4%(5/17)、29.4%(5/17),治疗组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M)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血象、ESR、CRP、SCr及u-TP/24h均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n = 50) and prednisone group (n = 60).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erythrography,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C-reactive protein (CRP), serum creatinine (SCR) and 24 h urine protein (24 h)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re were 29 cases of clinical remission, 18 cases of remarkable effect, 9 cases of effective, 4 cases of ineffectiveness, and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3.3% 56 / 60,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11 cases of clinical remission, 10 cases of remarkable effect, 19 cases of effective and 10 cases of failur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0.0% 40 / 5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2, 4.36, P 0.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fever and joint pain were found in clinical symptoms. The improvement of alopecia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P 0.01, P 0.05), the negative rate of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was 51.33% 2039, the negative rate of anti-ds-DNA was 53.6%, the negative rate of anti-RNP was 63.21219%, the negative rate of 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 was 1219%, the negative rate of anti-ds-DNA was 53.6%, the negative rate of anti-RNP was 63.21219%. The order of 28. 1 / 32 / 26. 1 was 28. 1 / 32 / 26. 6 / 23 / 29. 4% 5 / 17 and 29. 4% re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 05%). After treatment, the immunoglobulin (IgG) IgM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P 0.01), and the two groups had improved both the u-TP/24h and the CRP SCR,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P 0.01).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s remarkable.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医院;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分类号】:R593.2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杨骏;针刺风池、风府穴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2 高学清,刘超;自制三叶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痰浊内阻型120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3 何明,张小梅,苑惠清,史立卿,钟湘,郝素英,刘薇;银杏叶提取物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血气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4 郝文;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5 黄东源;健脾利胆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胆囊炎4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6 徐贤伟;中药内服、灌肠加TDP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6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7 高忠国;;益肾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8 王亿平,曹恩泽,方琦,程皖,胡顺金,吕勇,刘家生,张莉;贞芪益肾颗粒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兼湿热证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程皖,曹恩泽,王亿平,方琦,胡顺金,张莉;化瘀通络、分清泌浊法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38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笑峥;郭亚权;刘超峰;范虹;高安;;蒲参胶囊治疗瘀血型高脂血症170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谦;袁桂玉;贾建伟;唐克诚;赵洁;;鲜地黄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研究[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刘健;郭雯;翟志敏;;新风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补体调节蛋白红细胞CR1及CD59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朱国良;;中西药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培君;杨磊;王乾;张志祥;;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成立暨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精粹[C];2006年
5 陈美华;林求诚;;“软脉灵”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成立暨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精粹[C];2006年
6 李俐;梁志敏;唐东晖;韩学杰;刘颖;薛庆海;;补肾降压水煎剂治疗早期高血压病97例患者的临床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7 毛静远;王恒和;葛永彬;王强;张其梅;常延平;李红;吴慧轩;郑颍;李彬;张振鹏;李明;邵磊;赵春燕;;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证候特点分析[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8 高怀林;吴以岭;贾振华;陈静;西广成;谷春华;陈建新;袁国强;吴相春;魏聪;;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相春;吴以岭;贾振华;高怀林;;脑动脉硬化症证候临床调查表的设计研究[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相春;吴以岭;贾振华;高怀林;谷春华;袁国强;魏聪;;脑动脉硬化症证候分布规律研究[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成民;黄连清降合剂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2 沈雁;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治疗实验性CHF大鼠的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黄立中;益气平悬饮对肺癌性胸水局部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之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4 熊辉;桃红四物汤干预骨痂微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暨对骨折证候疗效的观察[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5 徐正莉;润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戴国华;从风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其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王玉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刘向前;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9 刁利红;电针、口服中药、针药结合对心肌缺血临床疗效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10 张霆;中药扶正合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及抗转移机理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如通;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其并发出血的关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邹本良;糖脂消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孙爱丽;消渴降糖颗粒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马廷行;温胆汤加减治疗颅内转移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张建英;督灸纠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申玮红;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抑制HLA-B27基因表达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黄允瑜;芪归升降散对慢性肾衰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姜淼;三黄安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王志岩;“骨络”煎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王晓飞;《伤寒论》寒热错杂痞的辨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坤昒,王时书;脾切除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小结[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2 乔庆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积血(附一例报告)[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3 李明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初步报告[J];重庆医学;1980年05期
4 Stahl N I ,段辉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热[J];重庆医学;1980年06期
5 陆鸿滨 ,龙瑞敏 ,程明铨 ,彭文秋;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16例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6 陈忠仁 ,冯济凤;中西医结合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两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7 刘金华 ,吴学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部骨折(附31例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8 何静波;对痔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的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9 焦敬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症[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0年01期
10 焦敬荣;表现脂肪组织炎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承柏;贺江平;;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2 吕维柏;关崇芬;;艾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3 陈煜辉;张晓星;;调律胶囊抗快速心律失常实验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4 袁永萱;郑本德;;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5 熊国新;李申明;;心力衰竭的心肌细胞异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讨[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6 刘华荣;彭强;刘少波;;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7 曹生沅;杨爱萍;;丹参饮合大承气汤加减结合西医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8 张世铎;;407例急性心肌梗塞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9 周约伯;赵恩俭;孙国珍;赵连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54例临床与实验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10 龙德时;龙江;;中西医结合治疗Ⅲ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8例[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伟达;肺癌的病因病理与治疗[N];光明日报;2000年
2 郑伟达 北京市伟达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肝癌的病因与治疗[N];光明日报;2000年
3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 危北海;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有优势[N];健康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袁立新 张丹 陈广钦;深圳,“特需医疗”走近百姓[N];健康报;2000年
5 李佛基;“肝豆病”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0年
6 ;新产品代表了新的创新[N];金融时报;2000年
7 广西 王书鸿;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N];民族医药报;2000年
8 云南 陈明清;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四十七例[N];民族医药报;2000年
9 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罗伟文;我市推出关爱女性疾病保险[N];深圳商报;2000年
10 衣晓峰 杨晓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N];中国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俊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2 刘喜德;狼疮静颗粒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查旭山;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HLA-DQ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李萍;结合珠蛋白在正常及病损皮肤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5 李久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热休克蛋白90 mRNA表达及神经肽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6 赖鑫;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和梅毒患者血清中抗磷脂抗体的检测[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倪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赵群;脾虚型胃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9 丁炜;狼疮静颗粒对活动性SLE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崔永安;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砒霜制剂抗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TCR/CD3复合物介导的信号传导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肖君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Ⅱ期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分析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4 王建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趋化因子MCAF和RANTES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01年
5 王庆苗;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及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6 高林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之体会[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姚珍松;补气通络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汪国生;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可溶性受体的异常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9 马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10 傅庭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LCs以及尿沉渣TECs和WBCs中MCP-1mRNA的表达[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89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989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