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慢性肾衰竭 + 肾性贫血 ; 参考:《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10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慢性肾衰竭(CRF)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维持性血透CRF肾性贫血36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36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优于对照组69.44%(P0.05);治疗组RBC、Hb、Hct、STP、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的水平和FIB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网织红细胞计数达到高峰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平稳;治疗组红细胞脆性抗幅增大及症状、体征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1);且对SF、TS、血压、PLT及电解质无明显影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renal anemia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hemodialysis)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Methods: 36 cases of CRF renal anemia were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compared with 36 cases treated by western medicine alon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1.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9.44g / P 0.05), while the increase of RBCnHbHctTU STP, the improvement of reticulocyte cou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IB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peak time of reticulocyte cou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fluctuation was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mplitude was more stab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of erythrocyte embrittlement amplitude,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an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SH, blood pressure, PLT and electroly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renal anemia i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alone.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分类号】:R6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国东,方显明;温肾补脾汤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海;腹膜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时植管方法的临床探讨[J];安徽医学;2005年02期
2 孙本贵;黄婷;李贺;;213例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医药;2011年12期
3 张吉胜;包蓓艳;尤晓青;刘婷;刘苑萍;吕敏;;静脉与口服铁剂对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永钧;殷佳珍;;辨证分型治疗3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KD3期的临床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李亚妤;鲁盈;陈洪宇;王永钧;;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陈献广;吴华;孙慧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持续质量改进对预后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1年02期
7 赵凯声;赵文景;郑桂敏;张胜容;张炳厚;;从肾补血汤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8 段昱方;赵文景;蔡朕;张胜容;;益肾坚骨汤治疗肾性骨病34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年09期
9 刘婕;李侠;;12例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1年06期
10 田鑫;莫黎红;田素良;;碘海醇造影剂对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损害及预防[J];兵团医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瑜静;谷雪莲;徐秀林;朱根娣;王新华;;复用血液透析器(人工肾)膜表面粘附蛋白的实验研究[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承钰;;磷[A];中国营养学会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样板稿汇编[C];2011年
3 杨松涛;;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4 尹咏梅;;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痿堵塞原因的探讨[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5 高坤;孙伟;周栋;陈继红;;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A];200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南京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魏连波;张颖;汪南海;;肾衰养真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4、5期并发营养不良的临床观察[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李建英;于俊生;刘先英;;30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琨;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对大鼠肾脏、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05年
3 傅余芹;ET、TGF-β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及虫草菌丝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志更;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要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王冬燕;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遂奎;“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刘道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与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罗春明;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焦海燕;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血清Cystatin C与GFR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邵艳春;2088例病人贫血病因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宋智智;健脾补肾活血膏方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李莉;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鸿芳;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家庭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孙倩倩;肾小球滤过率在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瑞;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骏;林善锬;;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作用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年09期
2 叶任高,任国辉,杨永铭,李惠群,李小萍,孙建实;肾特康配合腹膜透析治疗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4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07期
2 闫颖;;慢性肾衰竭81例血常规检查红系统指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0期
3 章必成;;贫血别忘查肾[J];祝您健康;2007年06期
4 章必成;;贫血别忘查肾[J];家庭医学;2007年10期
5 张妍;程小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3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4期
6 张增杰,黄静,郑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肾性贫血3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10期
7 章必成;;贫血别忘查肾[J];长寿;2007年07期
8 王艳华;朴志贤;;中医治疗肾性贫血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8年06期
9 戴晓霞;王敏;孟庆香;裴慧;张宜默;;补肾生血汤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秀珍;王鸿泰;;辨证施治47例非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俊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疗效观察[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昱;李定奕;孙红颖;;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肖敬辉;;益肾活血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黄丽萍;;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A];第7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伯平;;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以连;;慢性肾衰竭误诊为贫血46例原因分析[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侯凡凡;;慢性肾衰竭并发结核的防治[A];血液透析进展学习班讲义[C];2006年
8 任桐;;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观察[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茂泓;高生;;论治慢性肾衰竭重在脾胃探析[A];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魏秀元;;慢性肾衰竭辨治规律探讨[A];200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南京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必成;贫血莫忘查肾[N];健康报;2007年
2 祝建材;贫血久不愈 莫忘查肾功[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冯斌;贫血莫忘查肾[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张巴根那;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5 ;强生Eprex在欧洲被禁止用于慢性肾衰竭[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石君华;肾性贫血应治疗[N];中国妇女报;2001年
7 蒲忠友;貌似急肾炎 实为肾衰竭[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于丽珊;中医综合疗法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记者 杨维汉;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非典安全途径[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中西医结合疗法 效果显著[N];大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月;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肾衰竭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杜玉君;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肾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琳琳;长效红细胞刺激蛋白在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中单次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张蕾;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的优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淑菊;肾衰胶囊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及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李赛;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7 陈怡宏;清毒片、养正片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李丛煌;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9 杨洪涌;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韩佳瑞;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辨治规律及疗效评价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玉玲;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与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关系[D];青岛大学;2010年
2 黄琳;肾衰养真胶囊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肝ALBmRNA、IGF-ⅠmRNA硬化表达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徐杰;高血压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魏晨;复方鳖甲软肝方防治大鼠腺嘌呤性慢性肾衰竭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侯晓楠;益肾降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倩;选择性环氧化酶2下游通路mPGES1-PGE2-EP2在慢性肾衰竭甲状旁腺异常增生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王学敏;重组肝再生增强因子对5/6肾切除大鼠模型肾性贫血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甄国华;血液灌流对血脂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吴建军;金匮肾气丸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肾衰竭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高婷;90例慢性肾衰竭并肾性骨病的证候演变规律初探[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022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02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