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治疗气虚证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 中西医综合疗法 ; 参考:《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借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本病证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盲法、平行对照试验,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0例患者参与随机分配,1例随机号错误,试验组3例时间超窗,1例肌酐超标被排除出全分析数据集,符合方案数据集116例。对照组4例时间超窗,1例失访,1例不良事件排除出全分析数据集,符合方案数据集人数113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0周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量表基线相平,第4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证候积分表总分试验组xs恕纒为35.40±6.00,对照组xs恕纒为37.5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地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ischemic apoplexy,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Method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multi-center, block random, blind, parallel controlled trial,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variance analysis of repeated measurement data. Results one case of random number error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240 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 3 cases of time super window and 1 case of creatinine exceeding standard were excluded from the total analysis data set, 116 cas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eme data set. In the control group, 4 cases of time overwindow and 1 case of missing visit and 1 cas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total analysis data set, and 113 cas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eme data se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general data of 0 weeks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comparable, and the baseline of the scale was even. In the 4th week, the total scor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35.40 卤6.00, 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37.56 卤7.2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_ (0.015) 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ith syndromes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deficiency of qi in the convalescent period of ischemic apoplexy.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
【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09zx09502-029)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新,王拥军,刘峥,曲镭;四个脑卒中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对比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年03期
2 黄培新;黄燕;卢明;杜宝新;梁伟雄;欧爱华;蔡业峰;郭建文;奚肇庆;陈眉;董少龙;陆晖;李军;东贵荣;李海聪;赵建军;刘茂才;;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茂新;郑曙琴;;《素问》病机十九条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2 陶子荣;;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李雪莲;黄春霞;魏琳;郭小卫;谭妙青;;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动脉内溶栓术后的辨证施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08期
4 罗汉民;;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28例[J];广西中医药;2008年04期
5 邱芬芬;赵建军;吕志国;胡秀武;;脑出血的中医治疗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段洪连;刘美云;张拥波;李继梅;;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评估量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35期
7 郭建文;黄燕;;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综合治疗方案的初步研究[J];新中医;2010年08期
8 陈志强;曹立幸;;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述评[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陈志强;曹立幸;;加速康复外科技术与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卢明;杜宝新;黄培新;黄燕;欧爱华;;中医药综合疗法对脑出血阳类证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强;曹立幸;;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快速康复1[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燕;蔡业峰;郭建文;裴建;王新志;;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陈志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探索与思考[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志强;曹立幸;;加速康复外科与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的探讨[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蔡业峰;李贵福;郭建文;;中医药干预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血管痉挛的思路探讨[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东生;郭元琦;符文彬;丁萍;;井穴刺络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高颖;马斌;;中风病结局评价及病证结合临床评价标准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王健;赵义;;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黄燕;裴建;王新志;杨友松;谭吉林;顾卫;董梦久;曹晓岚;李军;魏江磊;刘军;汪涛;陈眉;范薇;王小同;安冬青;邹忆怀;董少龙;任丁;刘毅;陈园桃;董强;梁伟雄;蔡业峰;郭建文;李伟峰;欧爱华;熊宁宁;邹建东;;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黄燕;裴建;王新志;杨友松;谭吉林;顾卫;董梦久;曹晓岚;李军;魏江磊;刘军;汪涛;陈眉;范薇;王小同;安冬青;邹忆怀;董少龙;任丁;刘毅;陈园桃;董强;梁伟雄;蔡业峰;郭建文;李伟峰;欧爱华;熊宁宁;邹建东;;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焕青;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及程序性降压对预后影响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2 李晓敏;急性脑梗塞阴阳类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刘利宁;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RAIL、OPG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邸宁宁;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NIHS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之间相关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5 潘峰;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综合治疗方案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陈静;头穴丛刺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评价方法的效度与信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郭晓斌;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与中医闭、脱证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8 向本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9 贾文辉;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各亚型评定量表选择及分型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高丽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中风闭、脱证的关系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茂才,黄燕,杜宝新,张良,朱明,梁伟雄,黄培新,温泽淮,欧爱华;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201例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卓大宏;进入21世纪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青云,宋军,陈可冀;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4期
2 刘健,刘清飞;自拟补阴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2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3 陆敏华;缺血性中风的年龄、部位、功能缺损与功能预后的关系[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年03期
4 陈丽英,支惠萍,梁珑,姚洁明,茆香存;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12期
5 宋军,张俊平;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03期
6 刘悦,梁宏宇,凌方明;针药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2年03期
7 刘冬立,郑宏,郭燕,王雪京;偏瘫复康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2002年05期
8 杨斌;银杏叶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J];福建中医药;2002年02期
9 王正文,高海宁;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年03期
10 李鸿泓,汪歆宁;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2 马维斌;王纪彪;;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研究进展[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杜元灏;翟娜;;缺血性中风治疗焦点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4 祝美珍;;“治未病”思想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与运用[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学忠;尹方;苏凯;马界;;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切入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康;张苏明;;缺血性中风的证型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冯有丽;李容;邓妍;梁章荣;何明丰;;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分析与护理探讨[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梁文慧;;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闫志安;临床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亟待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绍华;防治中风显微镜下有高招[N];健康时报;2004年
7 王小衡;出血性 缺血性中风后果预测[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杭兰芳;A型血易患缺血性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徐玉梅;心血管病人不可忽视早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忽略早餐:心血管病人大忌[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宇文亚;基于虚拟事实因果模型的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2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高宗桂;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盘子健;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钞建峰;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10 高红莉;“瘀血生风”假说检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莉莉;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霍绮雯;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148C/T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谭绍超;缺血性中风恢复早期肩—手综合征综合治疗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刘立明;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治疗方案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栋;中风Ⅱ号干预缺血性中风损伤级联反应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6 郑宏;偏瘫复康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7 邵旭东;针药结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8 石青;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王纪彪;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庞丹;王松龄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087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2087245.html